“国民闺女”,真的被宠坏了?

  前两天,关晓彤更新微博视频号了。

  

  镜头里,她一如既往元气可爱,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化妆技巧。

  许多粉丝在评论区里狂夸:也太美了吧!

  

  但其实刚成年时,关晓彤不算讨喜,甚至是“易黑体质”。

  先是鹿晗官宣,和关晓彤成为男女朋友关系。

  一夜之间,关晓彤成为众矢之的。

  

  从俩人确认关系那天起,就被黑粉炒起了一个话题:

  今天鹿晗和关晓彤分手了吗?

  

  除此之外,关晓彤自己也是槽点满满,为人诟病。

  吐槽最多的,是她的外形:黑、土、体态不好。

  

  可是,现在的关晓彤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

  本身就有身材优势的她,瘦下来后,两米大长腿的即视感,甚至被称为“合照杀手”。

  

  另一个槽点是心机重。

  主要的论据就是在《快乐大本营》上,马思纯游戏输了,要让关晓彤用绷紧的皮筋打脸。

  

  皮筋绷的很紧,马思纯被打的很痛。

  

  

  也有人说,这都是有人在黑关晓彤。

  关晓彤心机重不重我们不知道,但是,人聪明是真的。

  比如,关晓彤的高考成绩是552分。北影双料第一。

  

  而且,在备战高考的时期,关晓彤其实一直在拍戏。

  我们多少人一心一意备战高考,考个552分都很不容易了。

  而关晓彤一边拍着戏,一边高考,仍然拿下了这个分数。

  大家对于关晓彤的第三个槽点,恐怕就是觉得她抢占了太多资源。

  她命太好了。

  小小年纪,就有机会接触很多人一辈子努力都接触不到的优质资源。

  

  关晓彤与冯小刚合作过《非诚勿扰2》

  

  关晓彤与刘诗诗霍建华等合作《怪侠一枝梅》

  年纪轻轻,就接了很多品牌的广告代言。

  出演了很多影视剧里的女一号,但是,收视率不高,演技又备受诟病,这也是她的另一个槽点。

  

  与马可合作的《极光之恋》仅2.4分

  

  和男友鹿晗的定情之作也只有2.6分

  于是,有人说,关晓彤凭借家庭优势,抢占了太多资源。

  坊间对于她的传闻很多,有人猜想,关晓彤的家庭背景,一定是手眼通天。

  事实上,关晓彤确实出身演艺世家,也并非什么手眼通天。

  爷爷关学增是琴书大师,早已去世;父亲关少曾,母亲李君,都是演员。

  

  不得不说的是,出身这样的家庭,在小的时候,能带给关晓彤一些优势和资源,那是一定的。

  可是,有这样资源的人很多,却只出来一个关晓彤。

  关晓彤的家庭,确实带给了她很多优越感。

  但是,这个优越,不是外在的资源,而是,家庭给了她心理的底气。

  所以,关晓彤是一个底气很足的人。

  关晓彤的底气,来源于家庭对她“没有底线”的爱。

  关晓彤的家庭,对关晓彤,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

  用妈妈的话说,爸爸“毫无节操”地惯着她,对于关晓彤的要求,“有求必应”。

  

  据说,每年关晓彤过生日,父亲都会送她一瓶印着她名字和出生年月的红酒。

  小时候的采访里,关晓彤的房间里,放满了芭比娃娃,都是父亲送给关晓彤的。

  然而,小时候的关晓彤最喜欢的,却是爷爷。

  关晓彤从小和爷爷关系很好。

  在关晓彤小的时候,爷爷经常提笼架鸟,带着关晓彤去逛花鸟市场,带关晓彤看市井百态,人情世故。

  爷爷在前面走,一只手拎着东西,一只手牵着小小的关晓彤,这成为了关晓彤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

  这些记忆就像光,照亮了关晓彤的一生。

  有家庭保驾护航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

  这让我想到了武志红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真实故事。

  他有一位女性朋友,是一个定制旅行公司的创始人,不仅有着成功的事业,而且有着很好的性格和强大的心理。

  在这位朋友小时候,就有着和关晓彤非常相像的经历:都是在小时候得到了家里无条件的爱。

  武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在幼儿园,这位朋友因为中午不喜欢午睡,被老师告诉了当时负责主要照顾她的家长——奶奶。

  奶奶得知后,没有像一般的家长一样,教育孙女必须睡觉,而是觉得:孙女不睡觉,这没什么大不了,顺着孩子就是了。

  后来,为了能让孙女“光明正大”地不午睡,这位优秀的奶奶竟然利用自己做医生的技能,辞掉了自己本来在医院的工作,干脆直接来幼儿园做校医。

  这样,不爱午睡的孙女,中午就有地方可以玩耍了。

  

  这听起很“任性”了,似乎也不符合“规矩”。

  如果幼儿园人人都像她这样,那怎么管理?

  是,这些没错。

  可是,咱们今天不讲“规矩”,讲父母对孩子的“爱”。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呢?这听起来,可以算是“溺爱”了。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说:都怪我们太溺爱孩子,把他惯坏了。

  说这句话,只不过是一种完全的“推卸责任”。

  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逻辑,不妨可以扒开了品一品:

  因为我太宠你了,所以,以至于你没有规矩,最后反而学坏了。

  也就是:

  “我”很宠你;而“你”学坏了。

  即:

  我一点错都没有,付出了很多爱,一心都是为了你;而看看你给我回报了什么?

  我做的全是对的,而你产出的结果却是坏的。

  这不就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吗?

  这么一来,父母就一点责任都没有了。错都在孩子身上。

  孩子简直就是“以德报怨”。

  

  然而,“以德报怨”这回事,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心理上,都讲不通的。

  好好的,我为什么会“以德报怨”?

  从来没有真正的“以德报怨”。

  所有的“以德报怨”,只不过是披着“以德报怨”的外衣,而背后,一定有自己的逻辑。

  天下,没有被宠坏的孩子,只有匮乏的孩子。

  所有“以德报怨”的背后,真正的原因,都是父母对孩子爱的“匮乏”。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所谓的“溺爱”的背后动机,不是爱,而是补偿。

  补偿什么?

  补偿那些自己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补偿自己对孩子缺席的爱,补偿自己的不耐烦,补偿自己对孩子“不够爱”。

  很多现象看起来是这样的表现:

  看上去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但是,孩子却对父母非常叛逆。

  父母的百依百顺,只是对自己某些地方对孩子“缺少爱”对一种补偿,而并非出于“真正的关爱”。

  出于“补偿”而付出的爱,这本身的动机,就是匮乏,而这些,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这种爱不能满足孩子的匮乏感,只会让孩子愤怒,并且,会对这种爱“报复性”索取。

  同时,还会让孩子报复性地成长,总是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以报复父母。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我们把孩子“宠坏了”。

  因为这背后,不是爱。

  天下,没有被宠坏的孩子。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完全出于真正的爱,那么,这份爱是不会把孩子“宠坏”的。

  父母是我们接触世界的第一个人,是我们最开始对世界的全部印象。

  父母如果对我们给予“足够的爱”,这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世界大致上是好的”的感觉。

  这份感觉,向内,会给我们带来饱满的心理安全感。

  向外,能让我们有勇气去探知未知、拥抱世界。

  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

  但是,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就好像关晓彤的爷爷对于关晓彤的爱,虽然,这份爱止于10岁,但是,爷爷的离去,却带不走爷爷带给关晓彤心中的光。

  而这份光,会一直陪伴她剩下的人生。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