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特色文化展演吸引世界目光 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平台

  岭南特色的文化展演、新青年中外短视频征集展播表彰、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之外,一个个文化特色鲜明的配套活动,让世界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读懂中国。

  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平台,让各国嘉宾对话碰撞思想,沟通凝聚共识,“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从多重角度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丰富“读懂中国”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文化展演

  丰富“读懂中国”的表达方式

  轻拢慢捻、弦声淅沥,一曲《山水春雨图》以轻盈诗音营造岭南云山雾漫的春雨意境。身着岭南非遗“香云纱”的女子信步而行,展现岭南风韵;板子急促、锣鼓声响,背插三角旗、身着甲靠的武将耍起缨枪,演出粤剧《南粤华彩》。

  4月19日晚,“读懂中国·湾区对话”文化展演在珠江边的广州塔上演,为中外嘉宾呈现一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盛宴。

  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4月20日下午,参加“读懂广州”系列活动的嘉宾走进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漫步在中草药植物花园中,来自法国的参会嘉宾蒂埃里·普罗沃斯特惊讶于中国中草药文化的博大。

  “我们都知道中医,但是今天我才更加详细地了解中医药的源头。”他表示,看到很多中草药植物,包括一些根茎叶子,有一些东西十分稀有珍贵,感到十分神奇。

  今年,“读懂中国·湾区对话”活动进一步丰富读懂中国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在会议之余,“读懂中国”电视片宣介活动、以青年人为主的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中外短视频征集展播以及文化展演等活动,从更多角度立体全面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因此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到访永庆坊,到法国总统马克龙聆听古琴曲《高山流水》,文化元素正在越来越多的外事场合中出现。

  “通过图书、电视、新媒体,我们的声音正在引起更多海内外朋友的共鸣。‘读懂中国’内涵和形式的不断丰富,不仅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进展,同时更反映了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以下简称“国创会”)候任会长徐伟新表示,未来几年“读懂中国”事业将立足广州、走向世界。

  “通过‘读懂中国’这个平台,我们坚持不懈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表示,希望世界观察中国的视角更加宽广,对中国的认知更加深入全面。

  讲好故事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全球征集1008部新时代青年短视频作品、147部优秀作品入围、49部作品获得推优……

  一场“新青年看中国”中外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掀起海内外青年以影像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的热潮。国创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青年人正在用青春洋溢的拍摄风格、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别开生面的故事创作,助力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历时4年策划、拍摄与制作,“读懂中国”系列纪录片《问答中国》将于今年在Discovery探索频道正式播出,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文明中国”“和平发展惠全球”和“理想的践行者”六个主题展开,对新时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行立体化的展示与解读,引导中外观众对“中国之所以是中国”这一议题进行深入理解。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在读懂中国纪录片座谈会上表示,在中西方交流中我们要有底气和自信,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用真实的讲述、鲜活的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真实讲述中国故事,也是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追求。他曾耗费一年半拍摄纪录片《再会长江》,希望通过一条河展现中国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怎么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也一直在探索,很难说哪一个是最好的答案,但我认为重点在于‘真实’。我的纪录片是以我的视角来看,也是主观的,但我会尽量以相对客观、中立的视角去拍摄。”

  底气何来

  文化“出海”越来越频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曾派出文物保护团队前往援助历史遗迹建筑的保护修复。

  “全球文明对话就是多种文明的交流交汇,援外项目本身就是交流对话的方式之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表示,他和团队在日常工作中把中国的古建筑修复理念传达出去、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有底气、有自信,文化“出海”正越来越频密。

  “我们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达成合作,展出过来自紫禁城的文物,吸引数十万参观者;也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及兵马俑博物馆合作,把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带到美国展出;今年为了庆祝新年,我们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节。”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馆长亚历山大·纳哲思希望以跨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的交往。

  文化因多样性而充满活力,但也因文明背景存在差异,跨文化交流难免出现隔阂。如何消弭隔阂?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提出,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和向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主题相同,逻辑展开相同,但对象不同,因此叙事的方式也不同。要考虑让外国人和中国人都看得懂,所以要求同存异”。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刘曙光也持有相同观点。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聚焦发挥博物馆跨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刘曙光认为:“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发掘中国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外交价值,才能更好地讲清楚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物化呈现中国人对待世界、生活、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有利于国外的观众更好地读懂中国。”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就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理想方式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需要我们跳出文明冲突的陷阱,找到一条不同文明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发展的道路。”在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看来,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下,唯有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养分,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项挑战,方能真正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郑慧梓 洪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