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正确地聊聊宝马的事儿:我想起了20年前发电影票被大妈狂骂

  01

  站在博览会观众的角度,我个人特别厌恶这种“到展位免费领礼品”的促销方式,尤其是领食物。

  领一些市面上不太容易买到的纪念品之类的,比如钥匙扣啊、签字笔之类的,假如说排的队伍不太长,这个纪念品正好戳中我的爱好,我还能勉强接受。

  但是排队领食物这种事情,我是真的做不到,我虽然穷,但是暂时还没窘迫到排队领食物这种地步。我宁愿自己花钱给家人买,也不乐意做这种事情。

  而且,这种情况会让我产生一些很不好的联想——抱歉,历史看多了就有这样的后遗症。

  更不要说,你辛辛苦苦、满怀期望地排队过去,对方告诉你“领完了”。

  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非常大的羞辱,类似于“嗟,来食;嘻,没了。”

  02

  站在活动策划方的角度,我也觉得这种聚人气的方式是一种很傻缺的行为,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大,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冰淇淋的数量。

  你有这个预算,有足够的仓储和运输能力,你就无限量赠送。

  最怕的就是你没这个预算,你还要故作大方地整噱头,这样的结果就是,发到最后一个批次的时候,极大的概率会产生矛盾。

  但凡有人录个小视频,你的损失恐怕足以把全市的冰淇淋都买下来,到最后还是一个得不偿失。

  这种风险,我20年前在报社工作时给读者发数量有限的电影票的时候,就已经深刻体会过了,被一个重庆大妈骂得体无完肤,明明我这边全是理,但是一句话都施展不出来。

  03

  有很多人把这件事情上升到“宝马歧视中国”的程度来批判,当然其中的目的和原因,很多朋友倒也心知肚明。

  我没有什么真凭实据,但是凭借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并不认为品牌方的负责人通过层层级级的渠道给会展最终端的两个小姑娘下命令:“等冰淇淋要发完的时候,记得只发给外国人,不要发给中国人。”

  这事儿更多的问题,出在最终端的执行层面上,工作人员凭借对物资数量的个人判断、对来访客户的个人喜好而做出了违反操作规程的事情。如果硬要说到“歧视”,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中国人歧视中国人”。

  宝马有责任吗?我觉得肯定有,他们在培训外包人员、活动现场督导方面的工作是明显缺失的,根据我此前挨骂的经验,至少应该弄一个固定牌子,上面写清楚领取规则;再弄一个临时牌子,写着“今日XXX份礼物已赠完,明日请早”。虽然可能用处不大,但是关键时候能保命。

  并且你要保证,真的已经没有了,哪怕是所谓的“内部同事”的福利也没有了,有你也要悄悄发。

  04

  我在网上看到了挺多的狂欢——请原谅我这么用词,在我看来,很多表演出来的义愤填膺或者慷慨激昂,其实就是狂欢。

  不过我还是想给那些被裹挟着义愤填膺的朋友们说几句话。

  你只要不是宝马的客户或者意向性客户,宝马这么弄一出对你的伤害并不大,你觉得它歧视你,那你也歧视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是没必要跟着那些视频一起去污损同胞的私家车,更没必要去嘲弄甚至辱骂这些车主。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前两年骂外国运动品牌骂得那么狠、逼得各路娱乐明星主动解约之后,咱们的运动健儿穿着这些服装为国争光,大家不是一样为他们欢呼呐喊吗?

  你别看网上那些带头炒作的人一副群情激奋大仇得报的样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其实早就规避好了法律风险了。

  他们是在挣钱,而你大概率需要赔钱。有这个预算,你买一堆冰淇淋吃,不解馋吗?

  05

  我很不喜欢这种刻意地引导人往“中外对立”的方向去处理问题的方式,我知道流量大,很多人喜欢,但是我依然很不喜欢。

  当然,我也知道我喜不喜欢不重要,别人也不在乎我喜不喜欢,我也不是他们的目标盘。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开了一个玩笑,我说我要是模仿其他人,把啥问题都理解为“境外势力作祟”,你说我的关注量是会上升还是会下降呢?

  后来我统计了一下大家的意见,结论跟我预想的差不多:关注量肯定会大增,但是现在这一批关注我的客官恐怕都会跟我说再见了。

  其实吧,也不是不会写,甚至写得还比其他人逻辑更严密、语言更生动一些。

  只是舍不得。

  舍不得自己的底线,也舍不得一直支持我的客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