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历史之萨尔瓦多、巴哈马、牙买加篇

  (一)萨尔瓦多共和国简称萨尔瓦多,位于中美洲北部,全国划为14个省,各省共下设262个市。首都是圣萨尔瓦多市,国土面积为21040平方公里。萨尔瓦多地区原为印第安人玛雅族居住地,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布独立,后为墨西哥帝国的一部分。1823年帝国崩溃,萨尔瓦多加入中美洲联邦,1838年联邦解体后于1841年2月18日宣布成立共和国。20世纪30年代起军人多次发动政变,政局长期动荡。1931年马丁内斯任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当时经济大萧条且政治腐败,萨尔瓦多共产党的影响力急剧扩大。阿图罗·阿劳霍被迫下台,提名马丁内斯为下任总统。1932年1月开始进行地方选举,共产党候选人大量当选,但不被政府承认。萨尔瓦多共产党决定在22日发起暴动,但被马丁内斯发觉,当即下令逮捕共产党领袖法拉本多·马蒂。失去领袖的农民们手持大砍刀,如期发起暴动,但在政府军的镇压下失败。政府军随即展开报复,屠杀造反的农民三万余人。1932年以后的13年时间里萨尔瓦多由马丁内斯统治,1934年5月19日萨尔瓦多宣布同伪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承认该政权的国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萨尔瓦多加入英、美等国的反轴心国阵营。1944年4月由于经济瘫痪,知识分子和学生发起全国总罢工。1945年5月马丁内斯下台,流亡危地马拉,后前往洪都拉斯居住。

  

  (二)1979年改革派革命军政府上台,无论是极右派和极左派都不满意这个政府,冲突发生并演变为内战。1980年萨尔瓦多国内正式爆发内战,对峙双方为美国支持的政府和古巴支持的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1992年1月16日马蒂阵线与政府签定《和平协议》,萨尔瓦多结束持续12年的内战。萨尔瓦多国内矿藏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铁、石油、煤、锌、铅、水银、硫磺等,萨尔瓦多国内多火山,有多处可供开发的地热资源。截至2001年萨尔瓦多国内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为25.2立方千米,截至2010年,萨尔瓦多国内森林总面积为287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13.9%。萨尔瓦多全国划为14个省,各省共下设262个市。各省分别为:阿瓦查潘、松索纳特、圣安娜、拉利伯塔德、圣萨尔瓦多、查拉特南戈、库斯卡特兰、拉巴斯、圣维森特、卡瓦尼亚斯、乌苏卢坦、圣米格尔、莫拉桑、拉乌尼翁。萨尔瓦多实行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民主共和体制,总统、副总统由全国直接选举产生,不得连选连任,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总检察院等行使。萨尔瓦多现行宪法于1983年12月23日生效,规定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民主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直接选举产生。萨尔瓦多国民议会实行一院制,共有84名议员,采取区域代表制按各省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议员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三)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总检察院等行使,最高法院由15名大法官组成(含院长),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最高法院院长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萨尔瓦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萨尔瓦多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主要出口咖啡、棉花、蔗糖、虾类、纺织品等,主要出口对象国为美国、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主要进口原材料、燃料、工业制成品和日用消费品,主要进口来源国为美国、中国、危地马拉和墨西哥。萨尔瓦多武装部队包括陆军、空军和海军,1840年萨尔瓦多武装部队退出中美洲联邦,1931年参加共产党叛乱的平息行动,在1969年参与洪都拉斯的足球战争。在内战期间萨尔瓦多最精锐部队Atlacatl营,涉及萨尔瓦多Mozote村的屠杀事件,1992年内战结束后军队被减少一半以上。萨尔瓦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中学3年。1995年该国教育预算为17.4亿科朗,占国民预算的14.19%,1998年居民识字率约77.8%。萨尔瓦多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各国人民自决,互不干涉内政。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寻求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不威胁使用武力。支持在平等、公正与合作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萨尔瓦多是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中美洲议会、中美洲一体化体系、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关税同盟成员以及中美洲一体化体系秘书处所在地,重视发展同美国、墨西哥的传统关系,积极参与中美洲地区一体化进程。

  (一)中美洲议会于1991年成立,由危地马拉、巴拿马(2009年8月决定正式退出中美洲议会)、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多米尼加6个国家组成,总部设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其主要任务是促进中美洲地区的政治对话,除多米尼加外每个成员国有20个中美洲议员名额,同时各成员国的前总统和前副总统也能成为中美洲议员,多米尼加则由22名国会议员兼任中美洲议员。2004年12月第25届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举行,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就改革中美洲议会和法院、加快建立海关联盟以及加强地区安全等问题达成协议 。会议临时主席、萨尔瓦多总统萨卡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美洲议会将建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处理在中美洲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中美洲议会7个成员国在议会中的代表人数将由原来的每个国家20名改为3至20名,同时各成员国将委派正式法官和候补法官各一名在中美洲法院任职,任期由原来的10年缩短为6年。中美洲一体化体系(SICA)是根据1991年12月在洪都拉斯召开的第十一次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签署的《特古西加尔巴协议》建立的,1993年2月1日正式运作,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中美洲国家组织。

  

  (二)1992年12月在巴拿马举行的第十一次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中美洲一体化体系自1993年2月1日起取代中美洲国家组织,总部设在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其宗旨是推动中美洲一体化,建立和平、自由、民主和发展的中美洲。总部设在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机构设置: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最高决策机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必要时召开特别首脑会议;总秘书处,常设机构,秘书长由首脑会议任命,任期四年。其他重要机构还有部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中美洲议会、中美洲法院、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等。共有8个成员国: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萨尔瓦多。有34个观察员,其中区域内观察员12个,区域外观察员22个。组织职能:中美洲一体化体系的职能是协调和推进一体化进程,促进中美洲地区的和平、民主与发展,同时它负责协调各成员国执行1986年以来召开的地区首脑会议达成的各项协定以及监督这些协定的执行情况。2000年以来中美洲一体化体系在推动中美洲地区一体化进程和开展区内交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中美洲共同市场基础上中美洲一体化体系通过首脑会议加强对地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并协商解决分歧,区内经济交往进一步活跃。

  

  (三)2007年12月第31次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成员国签署《建立中美洲关税同盟的框架协议》,推动该地区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2009年6月洪都拉斯因发生政变被中止成员资格,2010年7月中美洲首脑特别会议就洪都拉斯恢复成员资格达成一致。2013年6月第41次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中美洲一体化体系改革问题的决议》,并吸纳多米尼加为正式成员国。2005年10月中美洲5国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及多米尼加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7年中美洲一体化体系与日本、韩国及加勒比共同体建立合作论坛。2007年6月第30次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圣佩德罗宣言》,宣布将启动中美洲与欧盟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协定由自由贸易协定、政治对话机制、合作机制三部分组成。2010年5月谈判结束,2012年6月中美洲6国尼加拉瓜、巴拿巴、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与欧盟在洪都拉斯最终签署协定,2013年12月协定正式生效,2013年12月欧盟宣布将在未来6年提供12亿美元支持中美洲经济一体化、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项目。

  (一)足球战争又称一百小时战争,是1969年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的6日战争,足球比赛成为本次战争的导火索,事实上萨尔瓦多在两国事务上更具侵略性的态度以及非法入侵洪都拉斯领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因。两国的外交关系急速恶化导致战争爆发,而双方的军事政府都期望以一个方便的理由吸引他们国民关心政治。双方的国营媒体都鼓励仇视对方,最后导致几万人的萨尔瓦多劳工被驱离洪都拉斯,其中包含辛勤工作的工人与长期定居的移民。这种突然的紧张关系最后导致双方的军事冲突,并将两国国民的注意力转移出去,从而使双方军队重整武装,摧毁以中美洲共同市场(MCE)为代表的中美洲经济整合,而此整体又建立在较富裕的萨尔瓦多及土地较多的洪都拉斯得利的原则上。这起冲突爆发的背景是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之间的陈年争议,而不仅仅是过度狂热分子或民族主义情感。冲突根源是萨尔瓦多过度开发土地对社会造成的地理与人口分裂,富裕的地主掌控萨尔瓦多的主要农地,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贫困农民移居萨尔瓦多与邻近洪都拉斯之间的广大土地。1969年洪都拉斯决定分配土地给洪都拉斯农民,同时没收萨尔瓦多农民的土地,而这些农民已以此土地维生达数代。此举引发萨尔瓦多农民的返国潮,从而造成促发政治与社会动乱的紧张关系。

  

  (二)萨尔瓦多的社会保守主义分子担心返国后会强化土地改革的声浪,而军事领导者担忧农民的改革主张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发动游击行动。社会保守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关注家庭和宗教价值观,为反对堕胎提供背景,为学校祷告制度提供支持,并建议为教区学校和相似场所提供资助。社会保护主义是近些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出现,它有实质性的(即使有些无定形的)公共政策内容和公共政策含义。这个意识形态关注家庭和宗教价值观,为反对堕胎提供背景,为学校祷告制度提供支持,并建议为教区学校和相似场所提供资助。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社会分析声称为社会改革提供价值中立原则,然而社会保守主义者并不主张价值中立,他们在将分析技术运用到对其政策建议的支持中时表现出来灵活的适应性。查尔斯·默里的《失去根基》中大范围的批评自由主义福利政策就是这种方法的一个例证,大部分此类研究都受到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智囊机构的支持,因此他们独立于研究院或者政府。1969年6月在世界杯资格赛中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争夺最后一席出线权,洪都拉斯队主场先胜一局,萨尔瓦多球迷抱怨在洪都拉斯受到粗暴对待。

  (三)第二局在萨尔瓦多举行,萨尔瓦多队赢,这次萨尔瓦多球迷也对洪都拉斯人还以颜色。决胜局在墨西哥举行,萨尔瓦多队以3比2险胜,洪都拉斯随后发生大面积殴打、驱逐萨尔瓦多移民和抢掠财产的暴力事件。6月27日两国宣布断交,双方关系急速恶化。存在于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终于因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北美区外围赛期间的暴动所点燃,1969年7月14日萨尔瓦多对洪都拉斯发动攻击。美洲国家组织协调的停火协议7月20日生效,萨尔瓦多军队在八月初撤退,所以足球比赛中洪都拉斯的失利以及萨尔瓦多的失利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1969年6月27日两国宣布断绝邦交,双方关系急速恶化。足球比赛结果:1969年6月6日特古西加尔巴,洪都拉斯1- 0萨尔瓦多;1969年6月15日圣萨尔瓦多,洪都拉斯 0 - 3 萨尔瓦多;1969年6月27日墨西哥城,洪都拉斯 2 - 3 萨尔瓦多(加时比赛)。7月14日萨尔瓦多空军对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郊外的空军基地进行轰炸,战争正式爆发,两国空军展开激烈的追逐战。7月15日洪都拉斯以轰炸伊罗班哥的机场进行反击,后又转而攻击该国海边的的储油设施和炼油厂,从而打击萨尔瓦多的燃料补给。同日萨尔瓦多派出1.2万多名地面部队入侵洪都拉斯,并占领若干边境城镇,以及泛美公路沿线。

  

  (四)然而收到补给问题限制,萨尔瓦多军队攻入不久便被迫停止前进。7月16日萨尔瓦多空军再度出击,却因机场航管不当导致飞机擦撞,从而使机场运作停摆,同时萨尔瓦多地面部队得到补给而持续挺进。洪都拉斯征召1000多名退伍士兵组成荣誉卫队营,以运输机载往前线抵抗萨尔瓦多军队,并以10架护航战机骚扰敌军,如此持续至萨军占领圣塔·罗莎·科潘后荣誉卫队营才撤离。7月17日两国空军爆发空战,萨军惨败,空军战力大减。同时在陆战方面洪都拉斯也有斩获,但弹药不足没能将萨尔瓦多军队赶出国境,因而使战事陷入胶着。7月18日萨尔瓦多开始在洪都拉斯境内展开小型游击战,以截断洪都拉斯陆军的后援。而萨尔瓦多也向邻国收购战机以重振空军战力,然而却要五天后才能运抵国内。1969年7月18日晚间在美国与美洲国家组织施压下战争以停火协议收场,洪都拉斯军并在当晚21:30停止前进,22:00撤离萨尔瓦多,而萨尔瓦多军到8月5日才退回国境。1980年10月30日两国才签署和约,从法律上结束1969年的足球战争,将领土争端交付国际法庭审理。

  (五)这场战争经常被提及的是最后一次活塞式战斗机彼此交火的场面,双方都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型号战机,例如P-51野马式战斗机、F4U海盗式战斗机、T-28 Trojan教练机以及C-47运输机改装成轰炸机以配合斩首行动。萨尔瓦多空军由于装备不佳使他们必须以复古的方式用手将炸弹从窗口投出机外,基本上双方都“输”掉战争:两方都没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两边的死亡人数都趋近2000人。虽然洪都拉斯的人口和面积都要大于萨尔瓦多,但无论是足球还是战争都未能取得胜利。这场战争导致中美洲共同市场停摆12年,这是个由美国大力推动的区域整合计划,以作为对抗古巴革命影响的工具。两国军方的政治影响力大幅增加,战争之后的萨尔瓦多国会选举,国家调解党(PCN)自军方阵营里成立,由于他们为军事冲突扮演的角色道歉而成功囊括全国与地方选举。战后萨尔瓦多的社会情形恶化,政府无法满足从洪都拉斯回国的人民经济上的需要,土地压力也再次凸显导致社会动荡,这也是后萨尔瓦多爆发内战的重要原因。

  (一)马克西米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1882年10月21日——1966年5月15日)是萨尔瓦多军人、政治家,他曾以总统的身份独裁统治萨尔瓦多十三年。1882年10月21日马克西米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出生在萨尔瓦多拉利伯塔德省的圣马蒂亚斯,拥有印第安血统。幼年时家中贫困,进入危地马拉的一所士官学校学校。毕业后加入萨尔瓦多政府军,1906年升少校,1919年升准将。1931年出任阿图罗·阿劳霍总统的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当时因大萧条导致咖啡价格暴跌,国家财政收入只有1927年的一半,工人的工资则为一半以下,财政崩溃。而且政府腐败,这导致萨尔瓦多共产党的影响力急剧扩大。阿图罗·阿劳霍被迫下台,提名马丁内斯为下任总统。1932年1月开始进行地方选举,共产党候选人大量当选,但不被政府承认。萨尔瓦多共产党决定在1932年1月22日发动起义,但被马丁内斯发觉,当即下令逮捕共产党领袖法拉本多·马蒂。失去领袖的农民们手持大砍刀,如期发动起义,但在政府军的镇压下失败。政府军随即展开报复,屠杀举事的农民三万余人,是为1932年萨尔瓦多农民大屠杀。此后的十三年里马丁内斯实行独裁统治,并宣布实行戒严状态,禁止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势力的活动。

  

  (二)1935年和1939年他操纵议会,两次当选总统。在马丁内斯统治时期制定咖啡保护法,积极建设道路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贪污渎职现象比之前大为减少。他抑制向外国的借款,使得国内通货得以稳定。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法西斯主义的崇拜者,在对外政策上他一方面谋求美国的承认,一方面又与纳粹德国、意大利勾结,让法西斯势力渗入国内。马丁内斯政府于1934年第一个承认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也是拉丁美洲唯一赞成《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政府。在任期间与日本保持着亲密关系,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马丁内斯改变自己的立场,加入英、美等国的反轴心国阵营。在第二任期间任内采取某些发展经济、增加福利的措施,萨尔瓦多经济出现增长,但是执政后期出现反独裁大规模罢工运动。1944年4月由于经济瘫痪,知识分子和学生发起全国总罢工。翌年5月他被迫辞职,流亡危地马拉。同年危地马拉的豪尔赫·乌维科独裁政府也被推翻,他被迫前往洪都拉斯居住。1966年他在洪都拉斯的农场里被自己的司机谋杀,享年83岁。马丁内斯非常迷信神秘学,当天花在萨尔瓦多全境肆虐的时候,下令城市里挂满彩色灯,他认为如此便能治愈这种疾病。

  

  (三)阿古斯丁·法拉本多·马蒂·罗德里格斯(1893年5月5日——1932年2月1日)是萨尔瓦多革命领袖,法拉本多·马蒂于1893年出生在萨尔瓦多拉利伯塔德省的一个小村庄里,他的父亲佩德罗·马蒂是个庄园主,拥有两个庄园和一千多公顷土地。法拉本多·马蒂聪明好学,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特殊的文学天才,小学毕业后他进一所教会中学学习。马蒂酷爱文学、数学、历史和宗教,擅长体育运动。191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14年进入萨尔瓦多国立大学学习法律与社会学。在这里他开始学习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说,并经常跟哲学老师辩论,表现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由于思想激进且不合时宜,他的考试成绩经常不及格,但他并不气馁,继续上学,不放松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机会。1920年2月在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中一群危地马拉流亡学生和萨尔瓦多大学生举行集会,反对独裁统治,号召中美洲五国联合,政府派兵镇压并逮捕危地马拉学生领袖路易斯·巴里恩托斯和其他学生。这一镇压行径遭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不得不释放所有学生,而将巴里恩托斯流放。一同被捕的法拉本多·马蒂发表声明说:“所有被捕的人都是集会的参加者,应得到同样的待遇。”并且表示只要不释放巴里恩托斯,他就不离开监狱。此举激怒萨尔瓦多的当权者,总统悍然下令将他同巴里恩托斯一起流放,从此法拉本多·马蒂开始自己的革命生涯。

  (四)马蒂同巴里恩托斯被流放到危地马拉,在危地马拉城里他拒绝姐姐为他提供的舒适住宅。他把流放看作是熟悉社会、学习新思想、结识新同志的好机会,在五年的流放生活期间他和一些进步大学生建立联系。他还深入下层,体会人民的疾苦,他当过小工、大庄园的短工和私人教师。他还到印第安人居住地区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情况,这对于加深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起了一定作用。1925年中美洲各国的一些革命者在危地马拉城成立中美洲社会党,马蒂是萨尔瓦多的代表,也是这个党的创始人之一。社会党的诞生标志着中美洲工人运动的开始,这一年危地马拉总统下令驱逐所有流放在危地马拉的革命者,于是马蒂又回到自己的祖国。马蒂一回国就立即投入工人运动,他与新建立的全国性工会组织——萨尔瓦多劳工地区联合会建立联系,并且经常到工人中去作演讲,进行组织和鼓动工作。1928年马蒂前往尼加拉瓜与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一起进行反帝斗争,并帮助桑地诺运动发展国际关系。由于他对桑地诺运动所作的卓越贡献,马蒂被任命为尼加拉瓜人民起义武装——国家主权保卫军的陆军上校。

  

  (五)1930年初夏马蒂回国后被任命为国际红色救济会萨尔瓦多分会总书记,领导萨尔瓦多人民的革命斗争。马蒂的革命活动引起统治阶级的恐惧,1930年底总统选举前夕政府下令把他驱逐到国外。1931年初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萨尔瓦多,大批农业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马蒂回国后就和其他革命者一道深入农村,进行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对萨尔瓦多的控制和掠夺,动员农民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政治经济权益而斗争。同年3月20日首都发生大规模的反饥饿、反贫困的示威游行,并且很快蔓延全国,政府大为恐慌,立即派军警进行镇压。4月9日政府又一次逮捕马蒂,指控他为“3·20骚动的鼓动者”。马蒂在监狱里进行27天的绝食斗争,在各阶层人民的大力声援下政府不得不将他释放,出狱后马蒂继续领导群众斗争。12月萨尔瓦多发生军事政变,建立马丁内斯军事独裁政权,军政府加紧进行镇压活动,大肆逮捕左派人士。1932年1月19日马蒂再次被捕,同年1月22日萨尔瓦多爆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几千名农民手持砍刀、锄头、火枪、猎枪与政府军进行激烈的战斗,在西部地区还建立工农政权,但在马丁内斯政府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失败了。马蒂被捕后马丁内斯政府用尽各种手段都不能使马蒂屈服,于是就在2月1日清晨将他杀害。

  (一)萨尔瓦多内战自1979至1992年历时12年,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萨尔瓦多一直由亲美军人实行独裁统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命脉一直掌握在本国的“14个家族”和以美国为主的外国垄断资本家手中。近10多年来这“14个家族”变成“90个家族”,他们占人口不到5%,却占有全国90%的土地和国家的大部分财富,广大人民则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极端的经济不平等孕育着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动乱,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也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1977年前国防部长卡洛斯·温贝托·罗梅罗通过舞弊选举上台后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有7000人被杀。1980年10月“法拉本多·马蒂人民解放军”、“全国抵抗武装力量”、“人民革命军”、中美洲劳工革命党、萨尔瓦多共产党联合组成反政府武装阵线,1992年1月该阵线与政府签署《和平协定》,12月成为合法政党。1995年6月阵线内部各党派统一组建“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党,1994、1999和2004年三次参加大选失利,现有党员约12万人。1979年10月在尼加拉瓜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萨尔瓦多人民武装斗争进一步高涨,矛头直指罗梅罗军事独裁政府。

  

  (二)美国政府为阻止革命向中美洲蔓延加强对萨尔瓦多内政的干涉,被迫换马,支持宪法派军人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温和政府“执政委员会”。进行一些社会改良,企图缓和国内矛盾,稳定政局。但执政委员会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国内经济日趋恶化更引起人民的失望和极度不满,于是反政府武装的规模扩大、活动加强。70年代末萨尔瓦多反政府游击队组织迅速发展,与政府军对抗加剧,反对派群众组织成立革命群众协调委员会,与军人—基民党政府对抗,发生多起流血冲突。1980年3月24日罗梅罗大主教在主持弥撒呼吁制止流血冲突时惨遭暗杀,激起全国公众的不满。4月一些工会、职员和大学生组织联合成立革命民主阵线,9月底该阵线的5名领导人被绑架遭杀害,10月人民解放军、人民革命军、全国抵抗武装力量、中美洲工人革命党和萨尔瓦多共产党等政治军事组织联合成立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年底又有6名革命民主阵线领导人遭杀害,该阵线决定与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并肩战斗,为成立一个“民主政府”而奋斗。1981年1月向政府军发动总攻,革命民主阵线成立“政治外交委员会”与军事攻势相配合,发动外交攻势。

  (三)政府军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顶住游击队的攻势,至1983年政府军基本稳住全国局势,战争进入僵持阶段。1983年后游击队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消耗战,控制东部和北部约占全国面积1/3的乡村地区,并得到古巴和尼加拉瓜等国的支持和援助。政府军在美国支持下力量不断壮大,1984年6月何塞·纳波莱昂·杜阿尔特组成基民党和民主行动党联合政府,于10月和11月同游击队方面进行两轮谈判,除圣诞节停火外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游击队的战术由伏击破坏转变为占领村镇,确定拉锯战的局面。1987年10月在中美洲和平协议的直接推动下双方经过两轮会谈,同意通过政治对话实现国内停火的原则并建立对话委员会,但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直到1989年武装冲突仍有增无减。1989年6月民族主义共和联盟大选获胜,阿尔弗雷多·克里斯蒂亚尼·布尔卡德总统面对国际格局变化和国内政府军与游击队形成僵持局面时决心推进和平谈判,10月双方进行对话,同意通过政治协商实现停火和平。

  

  (四)11月游击队因工会总部遭袭击,10名领导人死亡发动有史以来最大的攻势,解放6万平方公里土地,人数增至1万人。11月中美洲大学6名西班牙传教士被右翼军人杀害,年底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总部拒绝接受第6次中美洲首脑会议的遣散安排,和谈再度面临危机。1990年初联合国派秘书长代表介入萨尔瓦多和谈进程,9月双方签署《人权协议》。1991年4月又达成修改宪法的协议,7月底游击队绑架执政党领导人,双方最高军事领导人在联合国的撮合下举行非正式预备会。9月底和年底联合国秘书长两次将冲突双方召至联合国总部,分别达成《纽约一号协议》和《纽约纪要》,为1992年1月16日萨尔瓦多和平协议的签定准备条件。协议签定后联合国安理会向萨尔瓦多派出观察团,确保协议的切实执行。经过近1年的努力后政府军裁减和游击队的遣散已部完成,根据联合国和交战双方的协议时游击队的遣散工作将于1992年底前完成,政府军的清洗工作也将在1993年头几个月最后结束。萨尔瓦多内战在1992年底最后熄灭,结束长达12年的内战。

  (一)何塞·纳波莱昂·杜阿尔特是萨尔瓦多总统(1984-1989),基督教民主党创始人。在1979年政变率领军民革命军政府接管政权,1980年至1982年任革命军政府主席。他是裁缝何塞·耶苏斯三个孩子中的次子,父亲非常热衷于政治,一次中彩票赢得一笔钱,得以送年轻的杜阿尔特和他的弟弟罗兰多到美国接受大学教育。杜阿尔特在印第安那州本德市圣母大学获得工程学学位,他和美国的这一联系使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起到一定作用。杜阿尔特作为基督教民主党的一名成员步入政坛,在1964-1970年间三次担任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市的市长。作为一名诚实的、有能力的行政官员,杜阿尔特赢得萨尔瓦多市穷人和中产阶级的支持。1972年杜阿尔特代表多党联盟的中间党派——全国反对党联盟参加总统竞选,他的竞争对手是由政府资助的、全国协和党的阿图罗·阿曼多·莫利纳上将。莫利纳的选票主要集中在农村,杜阿尔特的选票集中在城市,政府宣布莫利纳赢得总统选举。随后全国城市出现广泛的抗议和混乱,杜阿尔特被监禁,最后被流放国外。阿图罗·阿曼多·莫利纳(1927年8月6日―2021年7月18日)是萨尔瓦多总统(1972年到1977年),1927年8月6日出生于圣萨尔瓦多。他是全国协和党成员,1975年他当选后开始萨尔瓦多历史上第一次土地改革。他所进行的改革却遭到反对党的抵制,以至于他受到左翼和右翼的煽动者的公开反对。

  

  (二)1979年10月15日革命推翻卡洛斯·亨伯托·罗梅罗将军的政府,由平民和军官组成的联合政府接管政权。左翼游击队拒绝接受,认为这只是表面意义上的政治变化,萨尔瓦多开始全面内战。杜阿尔特于1980年3月3日返回萨尔瓦多,加入军政府,任外交部长。1980年12月22日他成为国家元首和军政府首脑,在1984年总统选举中杜阿尔特排名第一,获43.4%的选票。在5月6日第二轮选举中他获得53.6%的选票,击败民族主义共和联盟(ARENA)候选人罗伯托·达布松,6月1日就职。在其任萨尔瓦多总统期间尽管向民主化前进,但仍然遭受内战的蹂躏。萨尔瓦多新上任的总统受到美国政府的大量援助,美国政府认为杜阿尔特在对付左翼的法利本多·马蒂领导的民族解放阵线上还算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除了他之外没有哪个萨尔瓦多总统能和美国建立如此紧密的关系。杜阿尔特和起义者展开公开对话,但无法给内战画上一个句号。此外杜阿尔特也未能履行他在总统竞选期间许下的诺言,土地改革这样一项重大的措施从未能得到满意的实施。军队对于美国终止援助的威胁要比总统的命令害怕的多,1989年杜阿尔特因为晚期胃癌没能参加选举,另一个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右翼分子登上总统宝座,选举过后不久杜阿尔特就去世了。

  (一)保守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都有类似的本质,即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变革,只是反对激进的变革,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在西方民主国家中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认、抗拒、抵制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思潮以及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有时候是军事的)对抗共产主义以及集权主义政权,以捍卫他们的保守价值不受威胁。保守主义是近、现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之一,因历史背景不同和策略需要,保守主义有种种表现形式,但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社会重大变革是其基本主张。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它形成于18世纪末,爱尔兰政治活动家埃德蒙·伯克(1729年1月12日—1797年7月9日)在《法国革命感想录》(1790)一书中首次明确表达保守主义思想。保守主义在关于人类本性的哲学问题上认为人性是有缺陷的,相信社会弊病只可减缓而难以根除。保守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冲突。

  

  (二)保守主义视国家为一个有机体,局部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生存。地位和财产不平等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的领导权应属于素质优秀的贤人,而非群众领袖。保守主义强调代表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法律和秩序,维护传统社会纽带,诸如家庭、伦理、宗教等。主要代表贵族、资产阶级等上层阶级的利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工人、无职业者等其他阶级或阶层中的保守分子的要求。保守主义从来不曾产生过,也不太可能会产生如托马斯·霍布斯(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的《利维坦》或约翰·洛克(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的《政府论》一般的系统性著作,因此保守主义一词的真正涵义在今天依然有待争论,许许多多的(也经常是互相矛盾的)政治意识型态或政党都与保守主义有所牵连。虽然政治思想在起源时便包含许多可以被归类为保守主义的成分,一直到启蒙时代(尤其是1789年前后的法国大革命震撼欧洲)后保守主义才以一种政治态度或思想的面貌崭露头角。许多人指出在宗教改革时期圣公会的神学家理查德·胡克强调为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而必须在政治上保持稳定,显现出早期的保守主义思想,但保守主义一直要到埃德蒙·伯克写下《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后成为系统性的意识形态。英裔爱尔兰的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大力的反对法国大革命,但仍支持美国革命的目标,这些早期的保守思想通常坚持保守主义并非一种意识形态,因为他们认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理想有所牵连。

  (三)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年2月7日 — 1535年7月6日)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它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伯克反对一个完全由抽象的理性所引导的“启蒙”社会,许多人认为伯克发展出对于现代主义的批评,不过伯克从来不曾使用这一词,这一词也要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伯克担忧启蒙运动将会带来无法收拾的动乱,因此他主张应该保持传统的价值。伯克主张一些人的理性必然少于其它人,因此如果这些人纯粹依靠理性行动,他们所运作的政府将会非常糟糕。对于伯克而言政府的架构不该是由抽象的“理性”所组成,而是应该遵循国家长久以来的既定发展模式以及如家庭和教会等重要的社会传统。还发表:“我们担忧人们会依照自身的理性主导其生活和交易,因为我们怀疑每个人的理性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因此个人最好是依靠于国家的既有传统。许多哲学家们都不会试着挑战传统,而是会利用他们的聪敏,寻找尚未被他们发掘的智慧。如果他们真的找到了,他们也会选择继续保留传统,同时将理性融入其中,而非完全抛离传统单纯依靠理性;因为传统夹带着其本身的理性,也会允许理性有所活动,这种互动关系是永恒不变的。”

  

  (四)伯克主张比起纯粹抽象(例如“理性”)的事物时传统更能作为立身处世的依据,因为传统经历数个世代的智慧和考验,“理性”则可能只是一个人的偏见,不但未经时间的考验,最多也只能代表一个世代的智慧。任何既有的价值观或传统都是经历过去的时光考验才流传下来的,因此都应该被尊重。不过,保守主义并不反对变革,如同伯克所写道的:“无法接受改变的国家是无法生存的。”但他们坚持变革必须是透过有系统、有条理的改变,而非突然爆发的革命。革命为了某种理论或学说会试图改变人类社会中复杂的人类互动关系,这将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伯克大力呼吁应该避免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对于保守主义者而言人类社会有时是根深蒂固而体制健全的,为了达成某种意识形态的计划而随意修改之和形塑之将会造成无法预料的灾难。保守主义也强烈支持财产的权利,对于18世纪的辉格党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比财产权利更为神圣的了,财产权使得个人的利益考虑高过那些华丽却不实际的理论。随着拿破仑时代的结束,维也纳会议象征保守主义在欧洲复兴的开端,抗衡经由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保存自身文化或民族传统的哲学,文化保守主义试图采纳过去遗留下来的传统和制度。这种传统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例如在英国反对公制度量衡的运动,要求保持英国传统的度量衡标准。保守主义也可以是制度性的,在西方这可能包括骑士制度和封建制度,或者是资本主义和法治。

  (五)而依据社会保守主义的理论时传统也可以是道德性的,例如在某些文化里堕胎和同性恋被认为是错误的。一些文化里则禁止妇女在公共场合暴露她们的面貌或四肢,认为那是不道德的举动,那些文化里的保守主义者也往往会支持以法律禁止那样的举动。其它的保守主义者则采取较正面的做法,支持好撒马利亚人法、或者其它需要公共慈善协助的法律,以此发扬他们的传统文化。《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是关于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免除责任的法律条文。《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对于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的失误一般给与责任上的赦免,对于造成的伤害不需要付法律责任。这种情形必须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现场,而且这种救助是无偿的。《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目的是重点保护医疗人员、警方、消防人员在紧急事件中,救助受伤人员时不必因抢救中出现的问题而承担民事责任,除非上述人员疏忽救助或是救助方式错误或是有意延误。文化保守主义通常主张:由于既有的传统已经在文化或制度上占有其一席之地,也因此应该被保留。文化保守主义并不一定会接受其它不属于他们的文化,这取决于他们的开放性程度。许多保守主义者相信普世的道德价值,但其它一些人则认为道德可能因为国家和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只支持属于他们既有的文化,因此对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而言在法国已被普遍接受的某种概念并不一定适合套用至德国和其它国家。

  

  (六)宗教保守主义试图保存特定宗教的教义,有时会试着传播这些教义的价值观,又或者会试图将这些价值观写入法律条文。宗教保守主义也可能会支持现世的传统,有时候宗教保守主义可能会感到其自身与当地的文化产生冲突。而在一些国家中两个或多个宗教的保守主义者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两派都宣称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并指责对方的观点。宗教保守主义与其它形式的保守主义不同,因为他们的形式相当多。许多宗教保守主义者反对一切改变,因为他们认为其信仰是来自于全能而不变的上帝。被宗教保守主义所影响的政府可能会以实际政策提倡其传统价值,例如在欧盟就有一些保守主义的团体试着将特定的保守价值写入欧盟宪法。若望·保禄二世也曾游说欧盟在宪法里提及上帝,但最后仍没有成功。而一些既有宗教的基本教义派运动则显示出宗教保守主义也可能会与现有社会秩序产生矛盾,他们可能会试图推翻既有现况,以回归理想中更为传统和正当的社会,有时也会以相当严格的方式解释圣经字句。这样的激进运动有时也可能是为了对抗既有政治体制的滥用、腐败、或违背教义,新教的宗教改革便是这样的例子之一。

  (七)在伊斯兰里伊斯兰原教主义运动经常在政治和社会上采取激进行动,也因此常被大多数主流的伊斯兰政府所压制。原教主义者试着将他们对于伊斯兰社会的理想—亦即穆罕默德那个时代的社会,强加于他人之上,他们也经常会使用暴力的手段。他们反对伊斯兰社会后期的发展,也因此常被分类为激进的宗教保守主义。类似的现象事实上在全世界的许多宗教里都曾发生,有时候这种冲突反映传统社会与过去500年内才出现的现代西方社会之间的文化冲突。许多在现代世界被称为激进宗教保守主义标签的运动,其实只是将传统宗教理想混合上现代的、欧洲革命哲学的融合,有时甚至是马克思主义。伊斯兰原教主义通常认为是伊斯兰宗教保守主义。信奉者试图保存特定宗教的教义,有时会试着传播这些教义的价值观,又或者会试图将这些价值观写入法律条文,也可能会支持现世的传统。有时候可能会感到其自身与当地的文化产生冲突,而与其它形式的保守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反对一切改变,因为他们认为其信仰是来自于全能而不变的真主。而一些支持者的运动则显示出与现有社会秩序产生矛盾,他们可能会试图推翻既有现况,以回归理想中更为传统和正当的社会,以相当严格的方式解释古兰经中的字句,这样的激进运动有时也可能是为了对抗既有政治体制的滥用、腐败、或违背教义。伊斯兰原教主义运动经常在政治和社会上采取激进行动,也因此常被大多数主流的伊斯兰政府所压制。原教主义者试着将他们对于伊斯兰社会的理想—亦即穆罕默德那个时代的社会,强加于他人之上,他们也经常会使用暴力的手段。他们反对伊斯兰社会后期的发展,也因此常被分类为激进的宗教保守主义。

  

  (八)财政保守主义是一种经济哲学,强调政府在开支和借债上应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埃德蒙·伯克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里写下这个原则:“一个公民社会最初的理念所保障的在于每个公民所拥有的财产,而非国家所要求的债主权利。公民对于其财产的权利是最首要的、最至高无上的,而又最不可侵犯的。个人的财产无论是透过自行挣取而来,或是透过遗产继承,或者来自其它人所赠与的物品,在任何情况下皆不属于国家所拥有。政府无论是由君王或是议会所统治,其所拥有的财产仅只限于公共财产,而其公共财产也只能来自于大多数公民所自愿给予的财产部分。”换句话说一个政府并没有权利去借取大量债务,而又将其负担加诸于纳税人的身上。纳税人所拥有的抵抗苛刻税赋的权利,甚至要早于帮忙政府偿还债务的义务。经济保守主义延伸财政保守主义对于金融政策的保守态度,主张政府不应该随意干预市场的运作,有时候这种保守态度也延伸至“小政府”的哲学。经济保守主义支持自由市场以及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意识形态上经济保守主义可以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亚当·斯密、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米尔顿·佛利民、路德维希·冯·米塞斯都是经济保守主义的代表,因此经济保守主义也被称为经济自由主义。

  (九)古典自由主义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认为一国的真正财富不是金银总量的增加,而是其国民创造的商品服务的数量。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自由意志主义又常被译为自由人主义、放任自由主义、自由意志论、自由至上主义、自由至上论,自由意志主义是一种主张只要个人不侵犯他人的同等自由,个人应该享有绝对的自由以其自身和财产从事任何活动的政治哲学。自由意志主义者的基本准则为:任何人类的互动行为都应该出于双方的自愿和同意,任何利用暴力或诈欺手段侵犯他人权利和财产的举动都是违反这种准则。因此除了对付他人先行侵略的反击外自由意志主义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自由意志主义”肯定的不是自由本身,而是某种类型的自由,其范围是由自我所有论所界定的。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都支持自由市场的理念:从支持个人自由的理念延伸至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艾茵·兰德(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和路德维希·冯·米塞斯都从道德层面切入,主张自由市场是唯一道德的经济体制。传统自由主义反抗专制的政治权威、支持个人的自决,因此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唯一道德的经济体制。

  

  (十)而在另一方面现代的保守主义者—以欧美为主的保守主义则是以实际的层面切入支持自由市场,他们主张自由市场是最具生产力的市场,因此现代保守主义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不一定是绝对性的,而仅是出于实际上的考虑。这种支持不是道德性或意识形态的,而是出于埃德蒙·伯克的理念:能够运作的最好的体制就是正确的体制。欧美保守主义在经济上支持小政府的理念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重视公民社会的重要性。如果政府在经济上扮演极大的角色,人们便会感觉自己不须负担太多的社会责任,也因此这种责任会被政府所承担下来,而高昂的税赋便不可避免。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古典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历史上达成自由市场理念的途径并不相同,但在今天这种差异却相当难以区分。很少有政治家会支持自由市场仅仅是出自于“因为那较具生产力”或“因为那是正确的”,而是通常会混合这两者,这种混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保守主义在政治运动上都处在同一张“保守主义雨伞”下所造成的。财政保守主义和经济保守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以及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支持并不一定会和社会保守主义及宗教保守主义的理念相符合,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运作也大幅改变既有的社会秩序,如同圈地运动和其它类似的改革,将原先传统淳朴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社会,同时也可能改变社会上对于性议题的态度,例如对于色情产业的态度,在这些经济和社会政策交叉问题上不同流派的保守主义之间也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冲突。

  (十一)在西方世界民主国家中保守派和右派几乎成了同义词,而在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上保守派通常都支持自由市场,尽管这在欧洲比较少见,而在道德和伦理的议题上(例如对于堕胎的反对)也经常都是那些被称为保守派和右派的人士。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支持稳定、逐步的改革而非激进的改变,许多保守派也反对那些排外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然而这些人通常也被归类为政治的右派,这就如同许多自由主义者也反对左派的共产主义思想一般。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移民的政策也经常会和那些支持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保守派产生冲突,受到早期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埃德蒙·伯克和大卫·休谟的影响后一些保守主义者也反对军事的干预主义。伯克认为帝国主义是与保守主义的传统完全冲突的,因为帝国主义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殖民社会。不过一些支持神权政治、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的人也常被称为保守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也常被归类为保守派,有时候一些“正统的”保守派也会与这些人联合,英国保守党便是大英帝国概念的强烈支持者。“正统的”保守派与那些被称为极右派的人士之间的重叠程度通常是取决于一些政治上的禁忌,而非相当严谨的意识形态差异。在美国中保守主义一词是集合众多政治意识形态的称呼,包括经济保守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保守主义、和宗教保守主义,同时支持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并提倡地方州的权利。

  

  (十二)现代的美国保守主义在20世纪后半期结合为一股政治意识形态,以响应20世纪初期以来因为经济大恐慌而出现的许多社会和政治改变。在冷战中美国保守主义强调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对抗,并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初期在经济上展开一连串撤销管制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罗斯福以来的新政。美国政治两百年来基本是两党政治,两个政党之间虽然共同拥有一些基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分歧,尤其在面向变革方面正好存在着一个相对支持变革的政党,又称为左翼;和一个相对反对变革的政党,又称为右翼。前者就是民主党,后者则是共和党。美国的共和党并不是18、19世纪的英国托利党,托利党主张加强王权,加大政府的权力。相反美国共和党反对大政府,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反对政府过大权力对公民造成损害。虽然美国共和党被称为保守主义政党,但和经典的保守主义还是不同的,这也证明为什么保守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都拥有不同的含义。虽然保守主义在两大党都曾经有一定数量的派系存在,但到了今天民主党内的保守主义派系早已消失殆尽,几乎所有的保守派都自认为共和党支持者,在2000年和2004年大约80%自称为保守派的人都投票给共和党。美国现代共和党在政治和理论上的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几位著名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经济学家哈耶克、佛利民等,哈耶克就自称是一个老辉格党人,只是相对于现代西方的自由社会主义思潮时他们坚守19世纪自由主义传统并反对社会主义,因此被称为保守主义。

  (十三)在美国中“自由主义”一词早已改变原意,哈耶克认为涵义的改变是从罗斯福任内开始的,罗斯福实行的新政在当时被贴上社会主义和左翼的标签。由于担心这些标签的负面影响,罗斯福于是改自称为自由主义者,自从那时开始“自由主义”一词在美国改变涵义,与原本18和19世纪的自由主义完全不同。哈耶克便主张他并不是所谓的保守主义者,反而他才是真的自由主义者,而那些新自由主义者只是冒充者,他也因此一直拒绝放弃这种称呼。美国保守主义又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保守主义一词也可以套用至各种的理念或意识形态。经典保守主义或称传统保守主义、古典保守主义,反对在政府和社会制度上的激进变革,这种形式的保守主义其实是反意识形态的,因为其强调程序(稳定而不急躁的改革)高过特定结果(任何形式的理想政府)。对于经典保守主义而言只要改变是经由正当的法治程序而非经由革命或突然的变动,那么不管最后的政府是属于右派或左派都是正当的。意识形态保守主义又称右派保守主义,与反意识形态的经典保守主义相较时右派保守主义如同其名称所代表的,支持特定的意识形态。其意识型态通常又可以分为上述的社会保守主义、财政保守主义和经济保守主义,这些子意识形态包含许多英语国家的保守派支持者,这些子意识形态也常会被个别地吸纳入其它政治立场上。

  

  (十四)新保守主义是美国新出现的一种保守主义,由于有别于美国共和党传统保守主义,因此称为“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主要是从自由主义转变而来,一些左派自由主义分子反对20世纪60年代的自由主义的激进变革,思想趋于保守,从而形成新保守主义。他们的思想根源和传统保守主义不一样,传统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伯克思想基础上的。古保守主义在1980年代为对抗新保守主义而崛起,强调传统、公民社会、古典联邦主义以及基督教的传统,他们认为社会民主主义、中央集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试图改造人性的邪恶举动。古保守主义者主张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势力已经抛弃创造和形塑其文明的传统和价值观,也因此他们认为保守派必须反对现状。在政治上他们极力反对中央集权,强调权力分散、地方自治、私人财产以及将官僚机构最小化。在社会上他们主张传统主义,支持基督教道德秩序,并宣称小家庭为人类文明的轴心。他们认为多文化、多种族而又奉行平等主义的社会在本质上是绝对不会稳定的,他们也反对美国干预他国的战争。埃德蒙·伯克经常被视为是英美地区的保守主义之父,在英国中伯克的保守主义继续发展,但其影响早已不限于英国本土,遍及美国的发展使其不再特定于英国的保守主义。伯克的保守主义与当代的英国保守主义并没有相当明确而有系统的连结,身为一个老辉格党员的伯克绝对不是所谓“保守派的创始人”。最早的保守主义产生于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那些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的人被称为保守分子。由于当时的革命对象是君主和贵族,所以保守分子又被称为王权分子或者保皇党人。

  (十五)18世纪和19世纪初经过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已经进入现代民主政治,或者说政党政治,也有人称之为披着君主外衣的共和国。当时英国政坛有两个主要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党人具有自由主义色彩,主张变革,反对王权。托利党人则坚守传统,反对变革,支持王权。相对于辉格党时托利党被称为奉行保守主义的政党,辉格党后来逐渐演变成英国的自由党,托利党则是保守党的前身。托利党反映农村地主阶级的政治态度,并且支持君王体制、圣公会、家庭伦理,并支持私人财产以保障社会秩序。到了工业革命的开端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显然将会破坏这些以农村为主的框架,新出现的产业精英份子也被视为是社会秩序的大敌。在这个时候罗伯特·皮尔爵士试图将新的工业阶级与托利党传统的地主阶级融合,在1846年他说服地主们支持撤销谷物法。在他的努力下一个新的政治团体出现了,他们在试着保障传统秩序的同时也接受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的概念。传统地主和产业份子的融合最后产生新的保守党,本杰明·迪斯雷利给这个新政党一个政治意识形态。在年轻时他被浪漫主义运动和当时流行的中世纪复古风潮所影响,并发展出一套对于工业主义的批评。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回归到一个理想中合作性的社会,在之中每个人都必须对其他人或团体负起责任,这种统一概念在英国政治里仍是重要的传统之一,这也启发后来许多保守派政府所进行的社会改革。由迪斯雷利领导的保守派政府承认劳工阶级的投票权利,他主张许多劳工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也可以是传统保守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结盟、加上工党的崛起加速自由主义在1920年代的垮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守党接受许多由工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政策,这种让步在实际上是为了重新获取权力,但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自20世纪初期开始计划经济以及国有化的概念成了当时跨政党的共识,这主要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十六)不过到了1980年代在玛格利特·撒切尔的领导下保守党回归到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并私有化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欧洲大陆中保守主义的主流通常是以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为代表,这些政党组成欧洲人民党(欧洲议会里的主要政党联盟之一),这些政党通常是起源自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天主教政党,拥护天主教的社会理念。随着时间发展,保守主义逐渐成了他们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天主教色彩也逐渐淡去,德国的基民党以及其联盟政党拜恩基督教社会联盟都是属于新教-天主教结合的政党,而在北欧中保守主义通常是由自由保守主义的政党(如瑞典的温和党)和丹麦的保守人民党为代表。在国内政策上这些政党通常支持市场为主的政策,一般也会从商业团体和白领职业阶级获得支持,而在国际上他们则会支持欧盟以及国防的重要。一般而言欧洲的保守派在许多社会和经济议题上会比美国保守派采取更为温和的态度,他们也较少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那些目标,虽然他们也会关心商业环境的发展。不过一些团体也采取更进一步的自由放任政策,尤其是因为受到撒切尔主义的影响。欧洲的保守主义团体通常强调在政治上采取谨慎、温和的态度,主张应以已经实践过的做法为主,反对激进主义和未经实践的社会实验,对于高阶文化和既定政治制度(如君主政体)的支持也在欧洲保守派之间相当常见。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十七)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20世纪80年代初当撒切尔夫人率先推行私有化的时候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1916年10月26日—1996年1月8日)领导下的法国对银行和工业集团实施大规模国有化,但当她坚决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发表“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这句名言时密特朗在1982年被迫来个大转弯,在执政末期他也成了私有化的拥趸。在撒切尔时代末期东欧、印度和苏联竞相施行自由市场改革,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访问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主政的俄罗斯时撒切尔夫人挖苦道新任莫斯科市长似乎是她本人的经济学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信徒。她的两位最亲密顾问出版《将世界私有化》一书,书名洋溢着欣喜之情。她本人欢欣鼓舞:“人们不再担心染上英国病,他们排队来领取新的英国药方。”然而在她离开唐宁街近20年后英国经济再度深陷困境,撒切尔夫人反对的几乎所有事物(国有化、增税和凯恩斯经济学)再度流行。

  

  (十八)在英国中撒切尔时代的标志性政策和成就正被逐一粉碎,她将最高税率降至40%的著名举措被推翻。最深得撒切尔时代神髓的改革当属1986年的金融去监管化“大变革”,这场变革为伦敦金融城不可阻挡的崛起奠定基础。但伦敦金融城如今颇遭冷遇,而当局正急于重新加强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撒切尔夫人曾宣称“不再印钞”,然而印钞机正再度开动,只是如今换成“量化宽松”的说法。被医生禁止发表公开讲话的撒切尔夫人已无从捍卫她的遗产,或指导尚存的门徒。在国际上撒切尔主义也不再流行,2007年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时曾私下支持自己是法国的撒切尔夫人这种观点,但这些日子在拍照的时候他喜欢手拿一本《资本论》。撒切尔夫人推崇美国的自由企业,但奇怪的是美国新总统似乎却倾心于欧洲的社会制度。“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入住唐宁街30周年纪念日时刻许多英国人得出的结论是30年的试验又一次“失败”,不过这次失败的是撒切尔主义。英国《金融时报》30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在金融危机之下撒切尔主义最终被打入冷宫,撒切尔时代的终结是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事件。她那届政府在英国率先推行的许多政策为世界其它地区所效仿,包括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以及颂扬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再分配。英国或西方世界没有一位重要政治人物真正条理清楚地提出能够取代自由市场原则的思想,而自由市场思想源自于撒切尔主义,在此之前撒切尔时代不会真正结束。

  (一)巴哈马国简称巴哈马,是一个位于大西洋西岸的岛国,国土总面积(含水域)为25.9万平方公里。首都为拿骚,全国共分31个区、19个岛组。300到400年巴哈马群岛上生活着一支非阿拉瓦印第安人,也许是从古巴移居过去的。卢卡伊印第安人随后来到这里,这两个部族都没有留下成文的历史,但他们留下一些绘画、陶器工具和骨头。1492年当克利斯多弗·哥伦布来到巴哈马东部的圣萨尔瓦多岛,第一次登上这块新大陆。当他站在岛上环顾岛屿四周后看到浅浅的海水拍打着海岸,于是说了一句“巴扎马”(意为浅水或海),巴哈马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所以巴哈马群岛又被称作是“浅海里的岛屿”。当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时岛上大约有4万名卢卡伊人,欧洲人自从在距离巴哈马不远处的佛罗里达定居下来之后就经常乘船度过海峡,而巴哈马群岛也由此吸引众多探险家,移民、侵略者和商人纷至沓来。卢卡伊印第安人被欧洲殖民者沦为奴隶,不久就全部灭亡。1648年,一群与当局持不同政见的英国清教徒(即“伊鲁瑟拉冒险家”)为寻求宗教信仰自由而来到这里,冒险家们给这座岛屿起了一个名字,岛屿却没有给他们回馈多少东西。殖民者食物匮乏,缺少稳定的供给,而且内讧不断,最终发生分裂。他们的社区一部分在伊鲁瑟拉的总督港,一部分在传教士山洞。为了寻求和平,伊鲁瑟拉的领袖威廉·赛勒斯船长航行到美洲殖民地,他成功地从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取得补给,然后回到冲突不断的伊鲁瑟拉岛。

  

  (二)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是海盗和私掠船的黄金时期,人们大都听说过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和黑胡子的故事,他们曾隔三差五地以巴哈马群岛为基地。巴哈马的岛屿是海盗和私掠船的理想场所,数不清的岛屿和小岛,密布着沙洲和海峡,地形十分复杂,为那些劫掠船提供极好的藏身之所。而且由于巴哈马群岛靠近繁忙的货运通道,这就海盗们偷窃商船提供大量可乘之机。1861年到1865年经济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的巴哈马群岛从美国内战中大获其利,英国的纺织工业对美国南部的棉花十分依赖,所以站在南部邦联一边。然而英国的船只无法到达美国南部海港,因为美国北方政府实行海岸封锁政策,不过灵活狡猾的快艇可以突破封锁,满载棉花从查尔斯顿航行560英里到达拿骚。在这里他们与英国的船只碰面,用棉花交换英国船上的货物,快艇随后突破封锁返回查尔斯顿,在那里高价出售他们的货物。美国内战结束后巴哈马群岛的繁荣也就完结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19年。美国通过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后禁止人们饮酒,于是这些岛屿又开始走私活动。苏格兰威士忌是从英国出口到巴哈马群岛的一项重要产品,殖民地政府因此扩建拿骚的乔治太子港,为贩运酒类的大量船只提供泊位。1934年美国废除禁酒令,给巴哈马带来巨额收入的行当也就陷入萧条。随着禁令的解除以及几年之后原本繁荣的海绵捕捞行业的崩溃,巴哈马群岛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三)巴哈马的自然风光绮丽,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空交通、四季明媚的阳光、清澈见底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沙滩、具有独特主题和舒适环境的高档酒店、丰富多彩的海上活动项目等使巴哈马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六七百万人次赴巴哈马度假休闲、蜜月旅行、举办商务会议。根据巴哈马自然资源基金会资料称该国自然资源包括:安德鲁斯松林,拥有种类繁多的灌木和硬木,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地;世界上最多的蓝洞;世界上最大的礁脉,文石资源丰富(碳酸钙的主要来源),具备开采价值;还有盐池和海绵等。其中文石资源价值数十亿美元,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Dillingham Corporation在巴哈马的四个地区拥有开采专有权,总面积为8235平方英里,其中包含约40亿立方码(约75亿长吨)的文石,最低估值为150亿美元。巴哈马海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禁止国外企业捕捞,本国捕捞能力不足,每年捕捞量不大。矿产资源匮乏,出产海盐,有少量石油、天然气资源,但储量尚未探明。全国可耕地少,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淡水不足,农业资源有限。巴哈马全国共分31个区、19个岛组,新普罗维登斯(首都拿骚所在地)、大巴哈马、安德罗斯、阿巴科、伊柳塞拉等主要岛屿上设有地方专员。

  (四)新普罗维登斯岛和大巴哈马岛是两个主要岛屿,其余岛屿统称成员岛。19个岛组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依次为:大巴哈马、阿巴科、贝里群岛、比米尼群岛、安德罗斯、新普罗维登斯、伊柳塞拉、哈伯岛、西班牙韦尔斯、卡特岛、埃克苏马、圣萨尔瓦多、朗姆屿、长岛、拉吉德岛(含长屿)、阿克林岛、马亚瓜纳、伊纳瓜以及其它岛礁。巴哈马黑人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在上流社会、政府高官、企业及各种机构负责人中占多数,白人多活跃在经济领域,参政比例不高。巴哈马沿用英国的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1973年独立后巴进步自由党和自由民族运动党交替执政,政局长期保持稳定。1649年被英国人占据,1717年被英宣布为殖民地,1783年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凡尔赛和约》正式确定其为英国属地。1964年实行内部自治,1973年7月10日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是加勒比地区最富裕的国家。巴哈马现行宪法于1973年7月10日生效,宪法规定巴哈马为主权民主国家,必须保证公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巴哈马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任期5年。参议院由总督任命的16名议员组成,其中9名由总理提名、4名由反对党领袖提名、另3名由总理和反对党领袖协商提出,众议院由普选产生的39名议员组成。

  

  (五)司法设有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地方法院,均受理刑事和民事案件,英国枢密院为终审法院。皇家国防军(海岸警卫队)是巴哈马唯一的安全部队(约1000人),负责国家安全、港口及航行安全、灾害救援、缉毒、遣返非法移民等。巴哈马是加勒比地区最富裕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西半球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旅游业和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船舶服务业是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近年来巴政府提出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策略,大力吸引外资,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取得一定进展。巴哈马工业不发达,制造业规模小,主要有制药、化工、酿酒、修船、水泥、食品加工、饮料加工等,工业项目大多集中在大巴哈马岛的自由贸易区内。为实施经济多样化发展战略,政府积极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为此制定诸多优惠政策。巴哈马土层薄,土壤贫瘠,农业不发达。只种植少量蔬菜、水果,主要农作物有甘蔗、蕃茄、香蕉、玉米、菠萝、豆类等。食品80%靠进口,部分蔬菜和柑橘类水果能自给并有少量出口,肉类生产基本上满足国内需求,巴哈马政府对农产品和水果产品实行保护政策。巴哈马农业发展缓慢,生产条件艰苦,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较少,农业属初始产业。

  (六)巴哈马的农业用地土层薄,土壤贫瘠,只种植少量蔬菜、水果。主要农作物有甘蔗、蕃茄、香蕉、玉米、菠萝、豆类等,食品80%依靠进口,部分蔬菜和柑橘类水果能自给并有少量出口,家禽养殖约占农业产值的50%。巴哈马鼓励发展农业,1993年制定《农业用地法》。巴哈马90%的农业用地为政府所有,总理授权农业部长向当地农民出租国有农业用地,政府对农产品和水果产品实行保护政策。2014年巴哈马北安德鲁斯岛建立巴哈马农渔业科学研究院,对其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巴哈马周边海域是世界重要渔场之一,鱼种类繁多,主要出产龙虾、海螺、石斑鱼、马林鱼、旗鱼和金枪鱼等,其中龙虾约占水产总量的60%。水产品生产潜力很大,但商业捕捞尚未形成规模。巴哈马可捕捞的鱼类和壳类海鲜主要是龙虾、海螺、石斑鱼、鲷鱼、马林鱼、旗鱼等,总年产量约1.2-1.7万吨,其中龙虾年产量约0.6-1万吨,占所有鱼类产品产量的50%,海螺年产量0.4-0.6万吨,占所有鱼类产品产量的35%。据估计目前巴哈马鱼类和壳类海鲜年出口额约为7000-8000万美元,由美国家族公司投资经营的巴哈马热带水产品公司是巴哈马经营水产品加工出口的主要企业。

  

  (七)服务业是巴哈马经济第二大支柱产业,由于巴哈马与美国毗邻,国内政治、经济稳定,有严格的银行保密法,无直接税收和外汇管制。巴哈马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0%。政府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在进一步营造宽松、适合商业和金融运作的经营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国际社会对于税收信息透明度要求日益提高,巴哈马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受到冲击。巴哈马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是其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游客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全国共有旅店客房约1.5万间,巴哈玛度假村和亚特兰蒂斯饭店举世闻名。巴哈马全国共有旅店客房约1.7万间,主要旅游度假酒店均为外国人投资和经营。巴哈马政府收入主要来自关税和印花税等,约占总收入的70%。外国对巴哈马直接投资中,投资于首都拿骚所在的新普罗维登斯岛和天堂岛的最多,其他投资较多的区域包括大巴岛、比米尼岛和埃克苏玛岛。巴哈马对外贸易长期以进口为主,进口的商品品种多、数量大,每年都会产生巨额贸易赤字,主要依靠旅游业收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向巴哈马提供援助的国家和组织很少,美国每年向其提供300-400万美元左右的援助,欧盟提供100万美元左右的援助,泛美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也会提供一定援助。

  (八)巴哈马科技水平较低,科研机构和人员很少,国家缺乏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2014年巴哈马政府在北安德鲁斯岛建立巴哈马农渔业科学研究院,加强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巴哈马中小学均为6年制,中小学每一学年共3个学期,每一学期大约3个月。中小学主要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学生各占近一半,另有少数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对5-14岁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为小学98%、中学89%,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巴哈马的医疗成本低于美国,但医疗技术明显落后。拿骚玛格丽特公主医院(公立)的门诊费,当地居民每次10美元,非当地居民每次30美元,等候时间较长,一般为3-6小时,重症监护室房间费用为每天1565美元。巴哈马传染病主要有艾滋病、甲肝、乙肝、疟疾、肺结核、登革热等,常见疾病多是因食用不洁或变质食品导致的腹泻及过多户外活动导致的皮肤晒伤。当地气候湿热,蚊虫较多,应注意防蚊防虫,避免因蚊虫叮咬感染疾病。巴哈马高等级公路较少,多为双向两车道,多数道路没有人行道设施,出行基本靠车,上下班高峰车流量较大时常发生拥堵现象。巴哈马奉行和平合作、尊重各国主权的外交政策,倡导民族自决、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主张国际合作及和平解决争端,注重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是联合国、加勒比共同体、加勒比国家联盟、美洲国家组织、英联邦以及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一)牙买加是加勒比海的其中一个岛国,东隔牙买加海峡,与海地相望,北距古巴约145公里。为加勒比第三大岛,领土面积10991平方公里。全国划分3个郡,三郡之下又划分为14个区,首都是金斯顿。牙买加的资源主要有铝矾土,其他丰富的资源还有铜、铁、铅、锌和石膏等,森林面积达26.5万公顷。牙买加本岛在前5世纪便已成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牙买加一名即是源自阿拉瓦克语Xaymaca,意为“水和树木之地”。1494年哥伦布来到牙买加,1509年西班牙宣称牙买加为其殖民地,改名圣地亚哥。西班牙对当地的土著居民实行奴隶政策导致岛上的阿拉瓦克人即因战争、疾病和奴役而灭绝,为补充劳动力的西班牙自1517年开始从非洲向牙买加贩奴,导致黑人逐渐成为牙买加的主体民族。1538年西班牙人建立西班牙城,作为牙买加首府。从16世纪后期开始牙买加多次遭到来自法国、英格兰、荷兰等国的海盗袭击,1655年5月一支由威廉·宾和罗伯特·维纳布尔斯联合率领的英国舰队占领牙买加,他们立刻邀请海盗来到岛上的港口卢瓦尔港,协助防守西班牙人可能的反扑。在1657年和1658年间西班牙人从古巴出发反扑,均以失败告终。

  

  (二)1670年按照马德里条约时西班牙正式将牙买加等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人立刻将牙买加这个岛作为其海盗行为的基地,在1692年卢瓦尔港被地震毁灭之前一度成为加勒比海海盗的“首都”。此后英国人修建金斯敦城,逐渐将其建设成为牙买加的中心城市。在1692年之后的150年中牙买加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蔗糖、郎姆酒和咖啡产地,为了维持数量众多的种植园,英国于1672年成立皇家非洲公司。1866年英国宣布将牙买加变为直辖殖民地,在19世纪末牙买加的蔗糖业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香蕉种植业。1872年金斯敦正式成为牙买加首府,在1872年之后的数十年中牙买加的经济逐渐繁荣,但是社会和文化发展却始终受到殖民当局的压制,特别是在大萧条时期牙买加的各阶层均对凋敝的社会情况非常不满。1938年牙买加的工人举行起义,之后殖民当局被迫给与当地一些自治权利,1944年牙买加首次举行普选。1958年牙买加加入西印度联邦,但是在1961年选民否决联盟条约导致牙买加的退出。1962年8月6日牙买加宣告独立,独立后便宣布加盟英联邦。

  

  (三)西印度群岛是原英国殖民地的政治联盟,1958年1月13日成立,包括除巴哈马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以外的所有西印度群岛的英国属地,主要成员为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首府设于特立尼达岛的西班牙港,1961年牙买加首先退出联邦,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也宣布脱离,联邦于同年5月31日解体。1958年牙买加等10个英属殖民地合并成立“英属西印度联邦 ”,联邦参加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不过在最初的蜜月之后联邦就失去团结。牙买加和特立尼达两个大省垄断联邦政府的议程,这让小省感到很郁闷和不满,敌对的状态使牙买加在1961年退出联邦,第二年联邦解体。在联邦存续期间它有10个省,首府在特立尼达岛西班牙港西部不远处一个叫查瓜拉马斯的地方。不过这个短命的联邦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它发行的流通货币“西印度元”,是今天的“东加勒比元”的前身。1973年8月1日成立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到2002年7月已有15个成员国。其中包括旧“英属西印度联邦”的10省以及新加入的巴哈马、伯利兹、圭亚那、苏里南、海地。牙买加的资源主要有铝矾土,储量约25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可开采量15亿吨,年产铝矾土有1500万吨,仅次于澳大利亚。其他丰富的资源还有铜、铁、铅、锌和石膏等,森林面积达26.5万公顷。

  

  (四)全国划分3个郡:康沃尔郡、米德尔塞克斯郡、萨里郡。三郡之下又划分为14个区,其中金斯敦和圣安德鲁区组成一个联合区,所以实际上只有13个区政府。各区名称如下:金斯敦和圣安德鲁联合区、圣托马斯、波特兰、圣马丽、圣安娜、特里洛尼、圣詹姆斯、汉诺威、威斯特摩兰、圣伊丽莎白、曼彻斯特、克拉伦登、圣凯瑟琳。牙买加是君主立宪代议制,1962年8月6日现行宪法生效。牙买加国家元首是英国女王,牙买加总督由总理向英国女王建议提名后由英女王任命。根据牙买加宪法规定由总督任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为政府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内阁部长。牙买加议会是由经过任命和选举产生的参、众两院组成的,虽然牙买加工党和人民民族党长期交替执政、政局稳定,但失业、贫困、贩毒和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突出。牙买加现行宪法于1962年8月6日生效,宪法规定总督任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为政府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部长。内阁由总理和不少于11名的部长组成,对议会负责。牙买加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任期五年。参议员21名,由总督任命,其中总理推荐13名,反对党领袖推荐8名。众议员63名,普选产生。

  (五)牙买加司法体制以英国司法体制为蓝本,有上诉法院、最高法院、初审法院和各专门法院,英国枢密院为终审司法机构。有上诉法院、最高法院、初审法院和各专门法院,英国枢密院为终审司法机构,各法院院长均由总理提名,经反对党同意后由总督任命,任期不限。旅游业、矿业、农业和新兴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是牙国民经济支柱,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收入占牙GDP总值的60%以上。铝矾土的开采冶炼是牙买加最重要的工业部门,此外还有食品加工、饮料、卷烟、金属制品、电子设备、建筑材料、化学制品和纺织服装等工业。牙买加具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全国耕地面积约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主要种植甘蔗和香蕉,其他还有可可、咖啡和红胡椒等。旅游业是牙买加重要经济部门,主要外汇来源。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牙买加主要出口铝矾土、氧化铝、蔗糖和香蕉等,进口石油、食品、机械产品等,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牙买加国防军成立于1962年7月31日,前身为英国陆军西印度步兵团,由现役和预备役人员组成。发展海外贸易和旅游是牙买加的主要收入来源——港口和机场,牙买加全国共有12个正在使用的港口,其中最主要的港口是金斯敦。

  

  (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牙买加政府便着手修建国际机场,位于金斯敦帕利多斯的诺曼·曼利机场院和位于蒙特哥的唐纳德·桑斯特爵士机场都能起降大型喷气式客机,国内的班机联通金斯敦安东尼奥港、奥乔里奥斯和蒙特哥贝。牙买加地处南北美洲之间,西欧和北美的大多数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机飞入本岛的两个国际机场,因而为牙买加争取大量的过境乘客。牙买加有比较优良的交通网,公路总长为4200多公里,还有可行驶机动车辆的道路约5100公里。铁路总长339公里,1992年起停止客运,现几乎完全用于运输铝矾土和氧化铝。牙买加公办中小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同时吸纳教育组织、私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贷款和捐赠。牙买加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退休后享受养老金,全国有公费医疗服务、公立医院30所、病床7648张、医生759人。牙买加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国家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开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最大程度发挥国际影响力以促进自身发展是其外交工作主要目标。大力促进地区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同加勒比国家团结与合作,优先发展与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关系,努力发展与拉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在国际和多边事务领域表现活跃,曾分别两度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和七十七国集团主席。积极利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美洲国家组织、英联邦首脑会议、小岛屿国家联盟等国际和地区平台阐述政治立场,寻求外来支持,目前同14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世界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