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浪地球」,我想聊聊大家没说过的

  2017年国庆档,《追龙》成了黑马;

  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在第7天登上票房日冠;

  2018年国庆档,《无双》成为最大赢家。

  这三部电影都是它们所在档期口碑最好的一部,因此凭借口碑逆袭。

  今年春节档也是如此,我亲眼见证了《流浪地球》的逆袭,而且它逆袭的速度比去年的《红海行动》更快。

  1月11日,春节档电影开启预售的第二天,《流浪地球》的预售票房排名倒数第一;

  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当天票房排名第四;

  上映第3天,《流浪地球》已经成为单日票房冠军,比《红海行动》快了4天。

  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逆袭”。

  豆瓣评分开分8.4分,现在稳定在8.1分,也意味着它不仅是春节档票房冠军,更是春节档口碑冠军。

  关于什么“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之作”“中国科幻电影正式起航”之类的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很多遍了,这些我通通不说,我想和大家聊聊那些别人没说过的。

  那我们就来聊聊原著。

  《流浪地球》原著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共四章。

  如果从第一章开始拍会显得太拖沓;如果从第三章开始拍,路人又看不懂,所以电影侧重拍的是第二章《逃逸时代》,特别是最后6段地木交会的部分。

  电影对背景的交代是怎么说的:太阳急速老化,将会不断膨胀,吞没整个地球。

  而小说中的描写则更为详细:科学家预言太阳将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从而将地球汽化。

  这一切将在四百年内发生,现在已过了三百八十年。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人类不坐飞船逃跑呢?

  事实上小说中人类还真的产生了“地球派”和“飞船派”两种派别。

  前者计划建造行星发动机,让地球本身变成一座巨型的宇宙飞船,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

  而后者主张乘坐宇宙飞船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可问题在于,离地球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都在850光年以外,以0.5%的光速飞行也要17万年才能到达。

  以人类当时的科技已经可以建造上海或纽约那么大的飞船,但同地球相比还是太小了,这样的生态系统根本经不起时间的风浪,连17万年的十分之一都不能维持。

  这两个计划都堪称“上帝计划”,换言之,这是只有上帝才能实现的计划。

  “流浪地球”计划只是相对而言更具有可行性,但人们也没有十足把握。

  和“飞船派”相比,“流浪地球”计划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去850光年以外的有行星的恒星,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颗行星,只需要去4.3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短了,危险就小多了。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五步:

  1.刹车时代——用行星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转动。2.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3.流浪时代I(加速)——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4.流浪时代II(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5.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通过韩子昂的回忆还原了第一步“刹车时代”的场景。

  地球停转的第17天,全球海平面升高了300米,淹没了整个地球,那些高楼大厦成为汪洋大海上的一座座孤岛,全球人数锐减近半,韩子昂也就是在这时救了韩朵朵……这和小说的描写如出一辙。

  地球发动机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更给这大洪水推波助澜,波及到南半球。爷爷在三十年前亲眼目睹了百米高的巨浪吞没上海的情景。

  这也是整部电影最震撼、最感人的片段之一。

  而男主角刘启出生的年代已经是第二步的“逃逸时代”。

  小说中,尽管12000台行星发动机为地球提供了150亿吨的推力(电影中是150万亿吨),但也仍然只能给地球很小的加速度。

  在地球离开太阳系之前,还将围绕太阳公转15周,并在这15周中慢慢加速,从而达到逃逸速度。

  由于地球的速度不断增大,围绕太阳转的15个圈也越来越扁,有时离太阳很近,有时离太阳很远,这解释了为什么全球城市都会被冰封。

  因此,地表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全部移居地下城。

  电影将行星发动机对地球产生的“150亿吨”推力改为了“150万亿吨”,然后去掉了公转15周的过程,不过仍然保留了地球冰封,以及人类移居地下城的部分。

  同时电影还新加入了“需要抽签才能进入地下城”的设定,使得剧情更加黑暗。

  而那些没有抽到资格的人将是什么下场,我们无法想象。

  尽管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公平,但此时他们将面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公平:在生死面前的不公平。

  比如刘启就只能有一个监护人陪同他进入地下城,这才有了后来的刘培强决定让妻子放弃治疗,从而导致他和韩子昂、和刘启产生隔阂。

  小说中,“我”的父亲是一名宇航员,他所在的太空舰队的工作是用激光、核弹、反物质炸弹将地球航线上的石块清除掉。

  电影中,刘培强仍然是宇航员,只不过工作不再是清除太空石块,而是驾驶国际空间站为地球领航。

  在我看来,如果有续集的话完全可以保留太空舰队,毕竟地球穿越小行星带、石块袭击地球、用反物质炸弹对付石块等等情节在科幻小说中都非常少见的,在电影中就更少见了。

  一颗流星在距海岸不远处击中了海面,没有看到水柱,但水蒸汽形成的白色蘑菇云高高地升起。涌浪从冰层下传到岸边,厚厚的冰层轰隆隆地破碎了,冰面显出了浪的形状,好像有一群柔软的巨兽在下面排着队游过。

  这一幕如果拍出来,该是多么的震撼啊!

  电影保留了“我”穿越晨昏线进入永夜、岩浆渗入地下城的情节,不过是一笔带过,小说中则是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写。

  比如“我”穿越晨昏线是因为参加了奥运会机动冰橇拉力赛,还在途中遇见了未来的妻子;

  而岩浆渗入地下城,则是牵扯到36万人的性命,年龄越小的越先走,年龄越大的越后走。尽管这已经是所有方案中最公平的一个,但仍然太让人痛心了。

  当然,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还是第三章《叛乱》,不仅多次反转,一波三折,而且是整部小说最讽刺、最有深度、最揭露人性、最展现社会阴暗面的一章。

  假如《流浪地球》续集拍了《叛乱》,很可能评分比第一部还高。

  《流浪地球》首映时,导演就曾暗示了可能会有续集的存在。

  希望“我”参加奥运会遇到山彬加代子、太空舰队用激光和核弹清除地球航线上的石块、叛乱、太阳氦闪爆发……这些情节都能在续集中看到吧。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是新加入的原创元素,是小说中不存在的。

  “流浪地球”计划宣布失败后,“火种”计划随即启动。

  空间站冷藏了的30万人类受精卵、1亿颗基础农作物的种子,储存着全球已知的动植物DNA图谱,并设有全部人类文明的数字资料库,确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类文明。

  其中受精卵和种子让人联想到《微纪元》的100支装有人的胚胎细胞的密封管,而DNA图谱和数字资料库则让人联想到《三体》中冥王星的“地球文明博物馆”。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能看到许多刘慈欣其它小说的影子。

  看过《流浪地球》和《三体》小说的应该都知道,这两部小说本就有很多关联。

  半人马座α星是距地球4光年的三星系统,《流浪地球》中,地球的目的地正是半人马座α星的三颗恒星之一:比邻星;

  而《三体》中三体星系正是半人马座α星。

  换言之,《流浪地球》人类要去的地方,和《三体》三体人所在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

  这在《流浪地球》小说结尾也有暗示:

  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

  只不过半人马座α星是有规律的三星系统,《三体》中将它改为了无序运动的三星系统,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

  所以刘慈欣的书粉中流传着一个段子:地球流浪2500年后来到三体星系,发现这里简直就是地狱;三体人驾驶三体舰队来到太阳系,结果发现太阳已经爆炸……

  刘慈欣的小说和电影还有很多紧密相连的彩蛋,比如《疯狂的外星人》中飞船的外观让我联想到了《三体》的水滴,只不过它不像水滴那样绝对光滑、完全反射整个宇宙。

  一部硬科幻《流浪地球》,一部软科幻《疯狂的外星人》,没想到刘慈欣才是今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我想起2017年12月,看某部电影之前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概念预告片,猝不及防得知了《流浪地球》要拍电影的消息。

  当时并不看好这部电影,觉得要么拍不好,要么就像《三体》那样没有后文了。

  没想到短短13个月后真正看到了这部电影,而且很惊喜。

  希望3、4年后能再来一个这样的惊喜:

  2023年看某部电影时看到一个贴片预告片,看到红岸基地、人列计算机、三日凌空、古筝行动、智子……片尾显示:《三体》,2024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