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江西拾荒老人专注绘画40年,妻子携子离开,专家:画得很一般

  2008年的一天,文联美术协会赣州分会的负责人收到了一封邮件。

  邮件当中是几幅画作,创作者是当时在网络上名声很大的流浪汉画家,徐荣发。

  热心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徐荣发的作品后,便将其发到了专业美术协会负责人的手中,希望能够得到专家的鉴赏。

  然而美术协会专家给出的评价却是:“绘画功底和整体布局都很一般,目前没有办法达到我们的入会标准,很抱歉。”

  这些受到大众追捧的画作,却被专业的协会拒之门外,而作为创作者的徐荣发,他的故事反而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好奇与讨论。

  这位流浪汉画家,他与绘画之间有着怎样的缘分?

  在被专家拒绝以后,他还能继续专注于绘画这件事吗?

  

  2008年,江西赣州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不少游客会选择节假日来到这里旅游,放松身心。

  大街上,一位流浪汉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

  他头发蓬乱、衣衫褴褛,身上看起来满是污垢,整体面貌和普通的流浪汉差别不大。

  但他的手中却拿着画笔,他的身旁摆放着几幅画作,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的心血。

  流浪汉,那是迫于无奈而不得不四海为家的社会底层人士;画家,那是拿起画笔站在艺术领域的文艺先锋。

  这两种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身份,却集中于眼前此人的身上,这让游客无比好奇。

  大多数游客都是美术方面的门外汉,大家只拥有基础的审美体系,没有办法以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画作。

  不过在他们眼中,流浪汉画家画出的作品,倒是别有一番神韵。

  于是一位游客主动走上前去,与流浪汉画家攀谈。

  

  这位画家说:“我叫徐荣发,今年52岁,画了好多年了,你喜欢这些画吗?你觉得我画的好看吗?”

  游客非常真诚的赞美:“我虽然不是专业的画家,但是用我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这些画还是很好看的。所以我很惊讶,您既然会画画,为什么……”

  游客的话有些吞吞吐吐,但是徐荣发立马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在大多数人心中,画家都应该保持光鲜亮丽的形象。

  他们是艺术家,身上有着艺术赋予的气质,绝不应该呈现出徐荣发这样的流浪汉形象。

  他身上的气质实在太过矛盾,所以有人甚至怀疑,那些画根本不是他自己画的。

  

  其实徐荣发并不喜欢随意把自己的故事告诉陌生人,但这位游客是第一位对自己的画作感兴趣的人,所以他还是决定简单与对方聊一聊。

  “很好奇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很简单,生活所迫嘛。”

  “我确实会画画,但是这些画一直卖不出去,我就挣不到钱,那没办法,只能流浪了。”徐荣发这样回答。

  而谈到家里人的情况时,他的神色有些为难,显然有什么难言之隐,游客本就无心侵犯他人的隐私,所以没有继续追问。

  这个游客花钱买下了一幅画,而且还给徐荣发的作品拍摄了照片和视频,打算分享到网络平台之上。

  

  见到对方的举动,徐荣发忍不住苦笑着劝阻,他对自己实在没有信心,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更是没有信心。

  他想,游客这么做完全是白费力气,即便是绘画曝光到网上,也没有多少人会欣赏他的心血。

  不过他没有料到,游客的无心之举,竟然真的改变了他的命运。

  或许是因为他的绘画风格实在独树一帜,或许是他流浪汉画家的身份太过矛盾,或许是他的故事引人深思。

  总而言之,他和他的作品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不少网友开始关注他的作品,但大家毕竟不是专业领域的人,所以没法精准鉴赏。

  于是有人突发奇想,把徐荣发的作品发到了文联美术协会赣州分会负责人的工作邮箱当中,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得到专家的点评。

  网友们抱着满满的信心期待着,指望能从专家嘴里听到几句好话。

  可大家得到的回复却是:“这些作品的功底和技法都非常一般,没有办法达到我们的入会标准。”

  大多数关注此事的网友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有着逆反心理,专家越是觉得一般,大家就越是不服气,越是要推动作品的传播。

  

  网络世界里,信息的流动速度一向很快,在网友们的大力推动下,徐荣发受到了各方媒体记者的关注。

  不少人也慕名来到江西赣州,专程在大街小巷寻找他的身影,购买他的画作。

  一天,徐荣发和往常一样在街边作画。

  突然间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他抬起头来一看,面前站着的是记者和摄影师,他们的手里拿着摄像机和话筒。

  对于接受采访这件事,徐荣发并不避讳,他大大方方的拿出自己所有的作品,展示在摄像机前。

  

  当听到记者询问他过去的人生经历时,他短暂的沉默了一瞬,也很快恢复原样,坦荡地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他是在1977年参加高考的,那是国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他非常幸运的抓住了机会,在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前提下,考上了美术系。

  徐荣发对艺术有着天然的感知能力,对绘画也有着于生俱来的热爱,所以他在学校努力学习,拼命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能。

  渐渐的,他在艺术环境中养成了艺术家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有些清高。

  在他的想象里,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声名在外的画家,在艺术领域越走越远。

  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却成为了一所学校的美术老师,变成了那个为五斗米折腰的普通人。

  

  徐荣发其实并不喜欢做老师,这个职业在他的观念中实在有些呆板。

  每一次上课,他只能按照教科书上的一字一句,把僵硬的手法教授给学生。

  他也想自由发挥,也想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课堂并没有给他充足的空间。

  这份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没有唤起他的任何热爱,所以每一天上班,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而在外人眼里,老师这份职业非常体面,而且有稳定的收入,是最稳妥的人生选择。

  但是这份职业就像围墙一样,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

  在教了15年美术之后,徐荣发终于下定决心,按照自己的本心选择一次。

  

  他走到校长的办公室,拿出了一封辞职信。

  “校长,我已经想好了,我打算辞职。”

  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才,校长内心很是舍不得,但是徐荣发言辞恳切、心意已决,他也不好再多劝什么。

  他只能拿出一份协议,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徐荣发。

  “你执意要走,我也不拦着你。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份保障,为期一年的停薪留职协议。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你如果想回来,学校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校长已经仁至义尽,徐荣发也万分感激。

  他揣着协议走出学校,走回家中,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开口,对家里人讲出此事。

  

  晚上吃饭时,他支支吾吾,一句话也说不清楚,最后在妻子的逼问之下,他才把自己辞职的事情全盘拖出。

  妻子非常生气,认为徐荣发的举动很不负责任。

  但他们二人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妻子对徐荣发的性格也非常了解,他决定的事情,任何人都改变不了。

  所以妻子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去广东闯荡。

  她一边在家里等待,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徐荣发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限度里回来,这样好歹还能再回学校,不至于无路可走。

  然而徐荣发真正回来的时间,却是一年多以后,那份协议早就已经过期,学校也不再欢迎他。

  他在广东一事无成,抱着艺术家的清高,无路可去。

  他的绘画技能并不突出,至少在同行业里不突出,他也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创作的作品无法吸引他人关注。

  

  两手空空的走,两手空空的回,这就是他这一年多的生活。

  他成了家里“吃软饭”的男人,成了妻子最大的负担。

  妻子无数次问他:

  “你有学历,也有15年的工作经验,只要你愿意去找,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你现在天天这样待在家里,一直画你那个破画,有什么用呢?”

  是啊,有什么用呢?坚持自己的爱好,追逐自己的梦想,到底对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呢?

  徐荣发也想过放弃,但是他根本没有办法彻底放下手中的画笔,他好像对画画这件事情无比痴迷,痴迷到可以为此放下一切。

  不久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而导致这一结果发生的原因,其实只是一件小事。

  

  一家人的开销全凭妻子的工资支撑,妻子花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唯恐入不敷出。

  在这种情况下,徐荣发不仅不能帮忙,反而还会添乱。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画画的颜料用完了,但他的身上已经没有1分钱,口袋比脸都还干净。

  思来想去,他偷偷溜进卧室,打开妻子平时放钱的抽屉,准备从里面先拿走买颜料的钱。

  可谁知就在他动手的时候,妻子回来了,并且目睹了全部的经过。

  “这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你放过我吧,以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儿子跟着我,你只会让他吃苦。”

  妻子没有他想象中那样歇斯底里的发火,而是非常平静的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既然这个家已经彻底破裂,那他便索性不再执着于原地等待。

  他走出了家门,做起了流浪汉,一边四处流浪,一边坚持画画。

  在镜头前谈到妻子和儿子,徐荣发不无感慨的说:“是我对不起他们,都怪我。”

  而在他所有的画作中,记者留意到了一幅唯一的彩色画作,那画上是徐荣发的母亲,是他生命中最为依恋的存在。

  除此之外,他的绘画全部都是黑白作品,因为他已经没有钱再去买颜料了,索性通过素描的方式来画画。

  如果说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让他在网上小火了一把,那么这一媒体的采访就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度。

  

  当地政府部门介入此事,为没有生活来源的徐荣发申请了生活补助,也算是帮他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问题。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纷纷走到他的面前,买走他的作品,这也让他增加了不少收入。

  而在徐荣发自己收藏的绘画作品里,王洛宾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他说过,王洛宾是自己最敬重的人,算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偶像。

  他从对方的作品当中,学会了如何应对苦难,如何坦然的接受来自生活的挑战。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没有人会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在他为了温饱问题而挣扎时,这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的人同样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苦难并不值得歌颂,但是在苦难中自强不息的人却值得歌颂,他从王洛宾身上看到的,正是这样的精神。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徐荣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

  哪怕在穷困潦倒之时,他也会随身携带一个简易的MP3,在失意无助时播放这首歌曲。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还专程播放了这首歌。

  “每次听到熟悉的旋律,我就好像看到我的偶像在对我讲话,我能重新振奋起来,也能再次出发。”

  他笑着说出了这样的话。

  生活一点点好起来后,徐荣发用挣到的钱买了许多新的绘画工具,还买了许多与王洛宾有关的书籍。

  这些东西,都是他的精神食粮。

  

  徐荣发的选择,在外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那是他在实现了内心自洽后做出的选择。

  这一生都无法放下的东西,他便选择紧紧抓住,哪怕穷困潦倒,他也不会放弃。网络上的走红是意外事件,专家的不认可也没让他改变对绘画的初心。

  现在的徐荣发有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但他还是在坚持绘画,坚持自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