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有勇气面对困境,生命之花才不会枯萎

  人的一生究竟如何度过才是有意义的?那些被重疾折磨的人,应该如何活出自己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读过美国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托·弗兰克尔的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作者维克托·弗兰克尔在二战期间被抓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怀孕的妻子、哥哥和妹妹几乎在同时被关入集中营,和所有在集中营的人们一样,他们全家在那里经历了平常人无法体会的折磨。

  

  最终,弗兰克尔和妹妹活了下来。是什么让他们活下来的呢?这本书里边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那些没有打败你的会让你更强”。在被关押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弗兰克尔肉体忍受着地狱般的折磨,精神却依然能够高贵、独立、无私、尊严,并最终活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心中不断赋予自己生命的新的意义。

  就像维克托·弗兰克尔在书中所说的,“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他同时给出了找寻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苦难的勇气”。

  

  一、从工作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到这里就意味着死亡。为了免于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替他们工作。而工作需要一个好的体魄和精神状态。当犯人们排着队接受党卫军军官挑选的时候,作者努力挺直腰杆,让自己显得格外精神,军官把他划入右侧,而被划入左侧的人几乎占了90%,他们每人分到了一块香皂,走进了澡堂,而那个澡堂实际上是毒气室和焚烧炉。

  作者逃过了死亡,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过正常的生活,恰恰相反,接下来,他们只能吃到很少而且糟糕的食物,住在简易而且糟糕的住所,从事重体力劳动。最初很多人几乎无法入睡,但是扛不住劳动之后的疲惫,在不洗澡、不刷牙,枕着满是泥浆的鞋子,他们照样睡得挺香。

  他们必须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至少看起来精力旺盛,才被允许工作,也只有工作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但是工作如此单调无味,不是修筑军事,就是搬运尸体,这些重复且被迫的工作,看起来毫无意义。所以几乎每一个人都想过自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跑去触摸电网,然后很快解脱。

  

  侥幸活下来的囚犯们在经历过恐慌的第一阶段过后,就不再惧怕死亡了,因为主动触电和被动走进毒气室,结果都一样,而毒气室至少可以使他们免去自杀的麻烦。面对死亡,每个人的心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看不到未来,所以自甘沉沦,成为行尸走肉,丧失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把控,并最终走向毁灭。

  作者认为,但是自杀没有任何意义。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如果经受的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就把磨难当作自己的独特任务,独自去承受重负,不逃避、不推卸,这样才能在处于毫无希望的境地,不至于太绝望。或许这就是当时那个时间生命的全部意义。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在集中营的时间比较长的囚犯,告诉作者如何让自己看起来年轻而有活力,那就是一定要坚持每天刮脸。不论要用锋利的玻璃,还是用仅有的面包换刮脸的工具,坚持刮脸让脸色红润,想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上去能干活。

  《辛德勒名单》里有这样的描写,女犯人把手指咬破,然后把血涂抹在脸上,显得自己脸色能够红润健康,这就是在集中营里生活下去的秘诀。能干活,不让自己活在绝望里,与苦难一起迎接明天的太阳。就像尼采说的:“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二、只要心中有爱就不害怕身陷绝境

  被关进“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活下来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只有极少数人会成为《圣经》里那个“幸免于难的人”。维克托·弗兰克尔之所以能存活下去,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心里始终有爱。他怀抱着对妻子深沉的爱和思念,让他熬过了噩梦一般的日子。

  维克托·弗兰克尔无时无刻不牵挂自己的妻子,这让他心里始终有强烈的求生欲,因为只有活着出去,才有可能与妻子重逢。作者在回忆中依然坚信妻子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这一束爱的光亮,成为他今后很长时间在黑暗中前行的明灯。

  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作者在集中营里和热爱诗歌的人一起探讨诗歌,和有思想的人一起追寻理想,和有信仰人一起寻找光明。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生活抵消了他们内心的伤害,他们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为内心丰富的精神自由,身体羸弱、年纪弱小的人,也从中受益,他们看起来甚至比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即便作者目睹了身染恶疾的人死在他面前,也目睹了他的伙伴们一步一步走向焚烧炉,他依然看到,生活即便如此残酷,仍然有幸免于难的人。作者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一直记得尼采说的那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句话在本书无数次被引用。

  

  当人们无法选择会面临怎样未知的苦难时,内在的自由和尊严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把自己日常写作的笔记带到了集中营,但是被强行没收并撕毁,为此作者十分沮丧。然而,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每天强迫自己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把这些只言片语记录在隐蔽的地方,为自己之后从事“意义疗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这也就是作者坚持在生死边缘“从工作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作者认为,"如果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人们在背负命运十字架时,其实也在感受命运不公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此时,你仍然可以选择做一个勇敢、自尊、无私的人。

  作者在本书结尾引用了一个案例。有一位老人来找弗兰克尔咨询,这位老人非常痛苦,因为他无法承受妻子死亡所带来的伤痛,妻子的离去让他痛不欲生。候弗兰克耐心问这个老人,说如果你比你的妻子先死,你的妻子会怎样?老人说那她一定会痛苦万分。所以弗兰克尔接着讲,他说,你现在的痛苦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痛苦,使你的妻子免于承受同样的痛苦。

  意思是,每个人都是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这是一件悲惨的事,但依然有意义,因为承受失去爱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意义疗法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有勇气生命之花才不会枯萎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个12岁的小孩脚趾被严重冻伤,医生用镊子拽去那些变黑坏死的烂肉,旁观者竟然没有丝毫同情心。作者说当一个人快要死亡的时候,其他的囚徒就立刻会接近那个还没有冰冷的躯体,有人就会去拿他剩下的土豆泥,有人会脱掉他的鞋子、上衣,甚至只拿到一根细绳的人都会因此沾沾自喜。他们早已见怪不怪,麻木不仁。因为每天每时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人们早已习惯并无动于衷。

  有一天,作者看到了一个平日里非常自尊和勇敢的人,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因为自己的鞋子已经破得没法再穿了。没有鞋子,走路就会拖沓,冬天还会生冻疮,走得慢就有可能会被拉出来枪决。他的勇气已经不能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没有鞋子和放弃求生几乎画上了等号。

  作者曾经目睹过一个年轻女子的死亡,这个年轻的女子在临死之前说“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这让作者深感诧异。作者问女子:你感谢什么,你自己都快死了,你怎么会感谢命运。女子说,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然后她指着窗外,说我每天都在跟那棵树对话,那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一个朋友。她告诉作者,说那个树真的能说话,她从一棵树当中观察到了自然,感觉到生命的美好。

  这让作者认识到,即便在困境中,生命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美好。于是作者开始试图用自己从医的经历帮助囚犯,他被调去从事一些和医学有关的工作,在工作中,他用自己专业的医学知识救助“囚犯”,并为他们开展心理辅导。

  

  这些利益他人的工作,让作者更加感受到了工作带给他的意义,他对大家的关怀、慈悲,让大家感受到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了痛苦,这些痛苦是我最珍视的财富。”

  对于身陷集中营的人来说,很多时候,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几乎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例如,在一次又一次转移过程中,他们的名字或者号码,被随机写在两份名单上,一份代表“生”,另一份就是“死”。面对这种“命运”,囚犯们身不由己,也不敢采取任何主动行为,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不要试图去改变命运。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宗教信仰中寻求解脱的良方。于是,在破烂不堪的黑暗棚屋的角落里、在拉囚徒回集中营的牛车里,随处可见临时凑在一起的人们跪地祈祷。他们衣衫褴褛、又累又饿,口中念念有词,在宗教中寻找良药,获取暂时的安全感和足够活下去的勇气。

  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个号长告诉作者,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他,1945年3月30号集中营会解放。这个号长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坚信3月30号自己肯定会解放,这就成了他活下去的希望。然而临近3月30号的时候,这个号长开始发高烧。然后陷入了昏迷,30号到来的次日,他死于伤寒。

  

  由此可见,希望破灭带给人的几乎是灭顶之灾。唯一不让希望破灭的方法,就是保有在困境活下去的勇气。作者在最后说,按照意义疗法,寻找生命意义有三条途径,第一个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寻找生命意义。第二条途径是通过自我关爱和关爱他人,把这个爱当作种子散播出去,从中找到生命意义。第三条途径,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例如,有勇气面对苦难。

  作者弗兰克尔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所以他一生当中都对生命充满着热情。67岁的时候还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且在几个月后拿到了驾照。80岁的时候他还登上阿尔卑斯山。他用九天时间写的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无数人阅读过后,重新找寻生命的意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