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雨中,捕捉中式建筑的自然之灵

  暮春已至,谷雨绵绵。谷雨,寓意着雨生百谷。在这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里,越冬作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破土出苗。这场雨,于农耕而言至关重要。

  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人们崇敬自然也依赖自然,将“天人合一”视为至高境界。这种思想同样渗透在建筑设计领域,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皖派、京派、晋派、闽派、川派、苏派六大风格。无论哪个风格,有关自然的线索皆贯穿其中。古人们从中获取灵感,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审美旨趣、人生况味。

  民间素有“走谷雨”的习俗,主张在这个时节出门走走看看。本期就让我们追随着春雨的脚步,去往全国各地,寻找传统建筑之灵。

  皖派:

  四水归堂,水聚天心

  徽派建筑是皖派其中一系,也是其典范。皖南山区溪水长流,分布于此的徽州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如在画中。

  徽派建筑的理念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力学思想,布置紧凑。青瓦白墙、砖雕门楼是其鲜明的美学特点。

  安徽宏村建筑群 / 视觉中国

  徽州先民对水有着独特的情愫。徽派建筑中的水,讲究一“聚”,四水归堂的布局方式,便是“聚”的生动表达。前院高深,天井居于庭院中心,一到雨天,四面的水便顺着屋脊缓缓流入天井。除了有储水的实用功能,当雨水在青瓦积聚,再连绵落下时,天井也成为一处别致之景。

  徽派建筑的天井 / 视觉中国

  水聚天心,宅子聚水也聚人,但徽州人并不囿于这一方舒适的庭院。徽商们随水路四散各方,去追求远处的机会和财富。

  京派:

  海水江崖,尽在其间

  说到京派建筑,故宫无疑是其“桂冠上的明珠”,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巧思和丰富的历史渊源。

  江山社稷表达着古代君王对“国家”的想象,古人擅长用自然的元素来象征领土和皇权。

  比如,在江山、社稷两座金殿所安设的石台上,刻有海水江崖纹饰。该纹饰名为“寿山福海”,海中波浪滚滚,与凸起的山石相映衬。旁边还有朵朵祥云,有帝王江山稳定长久之意。

  故宫凉亭藻井 / 视觉中国

  紫禁城虽深,但不乏许多自然和野趣的元素。钟粹宫的玉兰,承乾宫的梨花,文华殿的海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花朵年年开放,妆点着古老威严的宫殿,带来别样生机。

  承乾宫的梨花,满园开放 / 视觉中国

  晋派:

  是斗拱飞檐,也是别有洞天

  要了解晋派建筑,肯定绕不开乔家大院。参差错落的六个宅院、三百多间房子,以及院中古朴精美的雕饰,无不展示着晋商雄厚的财力,与沉稳大气的审美风格。

  乔家大院 / 视觉中国

  乔家大院的“低调奢华”属于少数人,更广袤的黄土高原,藏着晋派建筑更粗犷蓬勃的一面——窑洞。

  山西碛口古镇的窑洞 / 图虫创意

  人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选择了土窑洞。因为黄土黏性大、直立性强,窑洞因此坚固耐用。厚实的屋顶和墙壁,能减缓温度变化,使得窑洞冬暖夏凉。

  在干旱苦寒、沉郁遒劲的黄土高坡,窑洞像宽厚仁慈的母亲一般,为高原上的秦晋人遮风避沙,将他们保护在母腹般的大地深处。

  闽派:

  客行至此,落地生根

  闽派建筑的神秘,隐于土楼之中。它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之后,被誉为“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福建初溪土楼 / 视觉中国

  过去,客家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以“客人”的身份闯入南方这片荒蛮的土地,并在此落脚生根。闽南地区虽无战乱,但人烟稀少,又因远离中原的监管,盗匪横行。

  这样的“天时”之下,土楼应运而生。人们采用土、木、石、竹等天然材料,用夹墙板夯筑建成土楼。这样的土楼防御性强,历经千年风吹雨打,仍可屹立不倒。

  客家土楼 / 视觉中国

  土楼的环抱结构,为聚族而居提供了基础。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抱团取暖、生生不息,青瓦如同一圈圈年轮,书写着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川派:

  侗寨吊阁,河畔飞歌

  川派建筑的精髓,在于“侗寨吊阁”。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川西吊脚楼、竹楼和侗族鼓楼。

  吊脚楼依山傍水,偃仰而建。朴实而又轻灵的吊脚楼,既让川西百姓得以在面山靠水、地势不平之处安居,也给栖居或停留在此的人们带来诗意的想象。

  成都金堂五凤溪古镇的吊脚楼 / 视觉中国

  同样“吊脚”的还有傣族的竹楼。不同的是,竹楼在旱地上“拔地而起”,由毛竹搭建而成,可躲避蛇虫瘴气,防水防潮。

  如果说吊脚楼是顺应自然,那么鼓楼则是在模仿自然。鼓楼往往高耸于整个村寨之上,上部为葫芦型顶尖,中部是形似宝塔的层层叠楼,下有斜面的人字格斗拱。鼓楼通体不用一钉一铆,但结构仍严密坚固,数百年不朽不斜。

  侗族古村寨中的鼓楼 / 视觉中国

  楼檐飞翘的鼓楼,是居民们唱歌、教歌、编歌的重要场所。侗族大歌擅于模拟鸟叫、虫鸣等自然之音,古老的歌声在鼓楼之上代代相传,直上云霄。

  苏派:

  叠山理水,人在画中

  苏州园林,讲究芥子纳须弥,要在小小庭院中藏入微缩的自然山水,就必须“叠山理水”。

  水犹如园林的筋骨,藏在每一处机巧的细节里。水不像山,可以无中生有,需要“引”和“借”。如耦园引墙外之水,拙政园凿有明代古井,网师园有一汪涵碧泉。有了活水,园子才“立”起来。

  苏州拙政园 / 视觉中国

  园林中的山,既要自身奇巧,又要与水相得益彰。石山峻峭,结合水势能凸显山水画意;土山蓊郁,一草一木草给园子平添山林野趣。

  叠山理水之间,园林主人也整理着自己的心绪。他们在面对困厄或矛盾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通过构筑理想的生活环境,来达到内心的平和安定,实现“无为”。

  苏州留园,一步一景 / 视觉中国

  园林营造是奢侈的爱好,所幸千百年后,我们能沾古人的光,自由穿梭在这一方移步换景的精巧宇宙中。

  当天上的雨与园林的水相连,或许只有琵琶才能衬托出苏州园林的美。一曲《烟雨江南》,带我们赏尽江南烟雨飘渺的美,轻拢慢捻之间,流淌的是诗情画意。

  琵琶,道尽江南的意境美 / 视觉中国

  原标题:《在春雨中,捕捉中式建筑的自然之灵》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