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点亮乡村教育“共富路”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教育优质均衡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而教育均衡发展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桐庐是一座如诗如画的江南小城,是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近年来,浙江省桐庐县着力补短板、强内涵,推动教育全域优质均衡,城乡均衡指标明显提高。

  ————————————————

  每年4月是浙江省桐庐县东溪小学的读书月。前不久,学校开展了石榴籽在行动系列读书活动之“晒晒我的小书架”活动。“这是我的好朋友——书架先生,它就像一个小城堡,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书,有《玩转成语》,有《昆虫记》,有《胡小闹日记》和《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三(1)班学生胡梓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晒出了自己的小书架。

  进入3月的第一天,东溪小学第三届微心愿圆梦活动如期举行。一直喜欢侦探推理故事的熊云收到了自己想要的推理破案类图书。像她一样,东溪小学许多孩子在这一天都收到了自己心仪的礼物,一个个“微心愿”经由爱心人士的资助被点亮。

  东溪小学是桐庐县分水镇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这里汇集了全国17个省市的500多名学生,包括苗族、畲族、仡佬族等13个少数民族,占比48.4%。3年前,张慧明任东溪小学校长。他知道,尽管东溪小学是全县质量托底的学校,“这所学校质量提高了,就意味着全县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了”,但关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张慧明没有直奔教学而去,而是选择在课堂之外做文章。于是,东溪小学选择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关爱的“家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氛围,让学生更阳光、更自信,更有热情参与学习。

  几年来,东溪小学学生活动的平台多了,课程更丰富了,教学质量提高了。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个强大的系统支持——全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帮扶和教研力量的支持。

  乡村“复兴少年宫”2.0版本

  2021年7月,作为杭州市唯一列入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的试点县,桐庐县开始推广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东溪小学借此将“复兴少年宫”与校园社团、晚托相结合,开设了茶艺、舞蹈、武术、竹编等18个社团,让学校的课程和活动更丰富了,孩子们假期里也有了更好的去处。

  与东溪小学同在分水镇的徐凝小学,依托乡村复兴少年宫开设了丝韵·葫芦丝、科技模型、趣味教学实验、女子交警队、少儿编程等7大特色课程,构建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立体空间。学校把品牌创建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不断优化具有班级特色的发展场域,实现了“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

  2022年暑假,徐凝小学乡村复兴少年宫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全面升级。结合“线上+线下”,徐凝小学利用周末和社团课活动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打造“教、学、乐、思”融合统一的分水江畔乡村复兴少年宫基地。这被校长徐伟称为乡村复兴少年宫的2.0版本,他说,“师生共学”学出了新花样,这为孩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让“官方带娃”带出了新高度。

  两年多来,桐庐依据“有效覆盖、精准服务、资源共享、快乐参与”的总体思路,全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实现村社全覆盖,不仅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也推动了青少年精神文明活动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从局部向全域覆盖。

  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的背后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据了解,全县41所中小学两年来共开设各类拓展性课程698门,其中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的课程200多门,服务学生3万余人。围绕“基础课+魅力课+实践课”体系,桐庐县还成立了县级课程研发中心,牵头研发开设“有意思的思政课”等基础课10余门,镇村自主研发了“葫芦烫画”等魅力课、实践课700余门。同时,当地进一步激活志愿力量共建“3+2”队伍,出台了乡村复兴少年宫合伙人招募标准,组建了县级“督导团”“研发团”“顾问团”3支专业人才队伍负责课程研发、队伍培训等,村社管理员、辅导员2支队伍负责阵地管理、活动策划等。

  如今,乡村复兴少年宫已成为乡村青少年培养兴趣爱好、拓展能力素质、陶冶道德情操的乐园。这一成功案例获评2022年度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共同体的内外联动

  建设一支共学、共教、共研、共创、共进的教师团队,是教育帮扶的重要内容。桐庐县的教育帮扶不仅有来自杭州市优质学校的帮扶,也有县域内城乡学校的结对帮扶。

  2020年9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种丽放弃城市生活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身来到位于乡镇的徐凝小学,成为桐庐县第一位人才引进到乡村小学的教师。在徐凝小学,种丽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总要第一时间了解班级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状况,给予孩子最细心的呵护。

  在帮助学生的同时,种丽还努力带领身边的教师成长。2020年10月徐凝小学成立了“日新团队”,2020年12月桐庐县教育局设立了“桐庐县种丽特级教师工作室”,两个团队均由种丽领衔主持。两个团队共有23人,分别来自桐庐县分水镇的徐凝小学、玉华小学、东溪小学和横村镇的方埠小学。依托“城乡结合,名师互助,专家引领、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教、学、研、培思路,种丽结合桐庐县两个片区师生实际情况,逐步带出了一支会学习、会上课、会写作、会讲座、会研究的优秀教师团队。

  徐凝小学在帮扶片区学校的同时,也接受来自杭州市结对学校的帮扶。

  一年前,体育教师余蔡昱离开了工作8年的杭州市滨兴学校,响应杭州市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山区教育的号召,来到桐庐县徐凝小学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从作出决定的那一刻起,他就告诉自己:我不是“流水的兵”,而是要以负责的主人翁精神过好支教的每一天。

  作为一名足球专项的体育教师,余蔡昱的理想是,在自己任教的年级实现人人都会踢足球。在徐凝小学,他首先开启了班级足球联赛,如今这已经成为一个品牌项目。余蔡昱的到来,让徐凝小学的体育教学明显得以提升,去年还获得了全县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男子和女子团体第四名。谈到自己的支教生活,余蔡昱说:“两年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想让时间过得再慢一些。”

  教育共同体是带动县域内教育共富的有效路径。共同体由一所城镇核心校牵头,各成员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目前全县有教育共同体27个,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覆盖率已达100%。

  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志强告诉记者,教育共同体不仅实现了学校共管、课程共享,还实现了师资共建。近年来,县内共同体之间名师交流61人,互动交流81人,挂职锻炼52人。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县小学差异系数0.268,初中差异系数0.255,远远低于0.5和0.45的省标准要求。

  借杭州市“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契机,桐庐县先后有桐庐中学等6所中小学与杭二中等名校组建教育集团,开展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合作办学,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名校包班、名师共育、资源共享”的县域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利用杭州市教育局派出的32名帮扶教师,桐庐县成立了8个帮扶教师“名师工作室”和7对城乡共同体学校。同时,创新办学体制,市县合作办学共建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与杭州建兰中学共建叶浅予建兰学校。

  在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忠华看来,推进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扩面提质,深化优质高中跨层级集团化办学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未来会再增加5所以上学校与杭城名校组建跨区域共同体,实现公办高中段学校与杭城名校合作办学全覆盖。

  除了与杭州市优质资源对接外,桐庐县教育局还借力北京等地资源开启了“领航校长培养工程”和“未来校长培养工程”等,着力提升校长队伍的管理素养。

  “沉浸式蹲校”县域教研新样态

  在教育共富这条路上,乡村学校真正需要的是“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不仅需要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有“和我一起教研”的常态化机制。

  2018年4月,桐庐县教研室与原隶属于县委党校的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成立了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其主要职能是教研、科研、培训。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叶亚春说,中心成立以来,首先借力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小微学校教学难、教研难现状。近年来,全县已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5G+VR”新型教学空间全覆盖,开展城乡同步课堂教学。

  在此基础上,县教师发展中心倡导教研员“重心下移、扎根学校、走进课堂”,以问题式调研、立体式运作、全科式保障等实现对乡村学校的“深水服务”,构建县域教研工作高质量运作的新样态。县教师发展中心要求教研员除了每月至少蹲校一次外,还要求教研员以教师的身份每学期至少连续驻校一周,开展“沉浸式蹲校”,即驻校期间教研员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上一周的课。

  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俞虹是小学语文教研员。在窄溪小学,她为期一周的沉浸式教研每一天都很充实。周二,带领四年级组语文教师集体备课,一起探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设计。周三,与老师一起上课,共同研究“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地。周四,带领片区各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写话及习作能力测评。周五,与六年级组语文教师共同探索大单元视域下的项目化统整教学。

  教研员濮程赟在一次教研员“蹲校提质”专题论坛上,以自己蹲校的经历分享了教研员蹲校“蹲什么、怎样蹲、蹲得怎么样”的心得。蹲校期间,她针对横村初中信息学科组的问题,切实了解情况、摸清症结所在、解决急难愁盼,最终带领学科组摆脱困境。

  “教研员下水上课充分发挥了教研员的学科专业引领作用。” 叶亚春说,“机构重组以来,最大的变化是教研员角色改变了,由单纯的教研员转变为研训员,因此,现在的教研员不仅要组织学科教研活动,自己带头做课题,而且还要设计培训项目、组织管理培训项目。”

  “桐庐在教育共富这条路上,不仅用活市县帮扶团,更重要的是用足地方资源库。”在吴忠华看来,教育共富是共同富裕的托底工程,而乡村教育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教育共富不是被动输血,还要有内生的动力,不仅要正视差距,还要利用差异,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在破解乡村学校整体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内涵发展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上,桐庐县走出了一条城乡教育“共富之路”。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