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人没有素质,看这些规矩就知道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不讲规矩,没有素质。其实不然,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到今都有非常多的规矩。只不过,这些规矩往往都是富贵人家里流传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这些礼仪往往只有世代簪缨的贵族们才讲究,穷苦大众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
并且,穷人们忙着为生活奔波,压根没有心思琢磨着些。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往往很多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大家不再为温饱问题忙碌,于是,也就对礼仪产生了诉求。但是,这个时候才发现,其实大部分人对于中国的礼仪并不了解。即使了解的人,也未必能够恪守执行,这才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中国人不讲规矩的印象。
而且,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家长的宝贝,老一辈们宠着他们,几乎不会要求他们守旧规矩。
然而,很多已经被我们疏离的老规矩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就拿餐桌礼仪来说吧,这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修养。但是,很多人家就从来没有给孩子们灌输过这个思想。
中国人最讲究吃,这个讲究不仅体现在做菜的方式上面,同时,也体现在饮食礼节上面。现在经常有人吐槽,邻桌吃饭有人喜欢“吧唧嘴”。其实,所谓的“吧唧嘴”,早就是被严令禁止的行为。“食不言,寝不语”自然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可是,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唧嘴,那绝对是应有的礼貌。
您想想,如果有人在您吃饭的时候“吧唧吧唧”地噪音不断,那您这顿饭是甭想吃好了。
今天我们就讲几个小小的用餐礼仪。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习惯使用筷子,用筷子是每个人都必备的技能。但是,谈起用筷子的规矩来,能说出个门道的就不多了。
首先,中国人讲究尊重礼貌,所以,筷子绝对不能用来指人。餐桌上用筷子指指点点,有失客人的风范,也显得对主人不尊敬。而且,会餐的时候,主人不动筷子,客人就不应该先吃。
另外,用筷子夹菜也有门道。筷子既不能在空中停留时间过久,也不好用时过快。筷子在空中游弋的时间久了,主人会觉得是自己招待不周,饭菜闻到不好,导致客人下不了筷子。筷子用的太快,太频繁,更会让人产生一种“饿死鬼”的坏印象。
另外,中国人历来讲究“尊老”的传统,所以,只有当长辈动筷子的时候,晚辈才能开始吃饭。如果,先于长辈吃饭,人家就会觉得这个小孩子不懂礼貌,没有家教。
中国以米饭为主食之一,但是,即使是吃米饭也有很多讲究。
首先,没盛饭的时候,小孩子就不能拿筷子在空碗边上敲。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古代的乞丐们通常就是敲着碗上门乞讨的,他们一边敲一遍唱,就是希望博得主人的欢心,得到主人家的施舍。
所以说,正式的饭桌上绝对不能敲碗盘,这很容易令主人客人心生不悦。
其次,中途离席的时候筷子也不好插在碗里。您想想,一碗白米饭上面插双筷子,那可不像极了坟堆上面插着的香吗?这在饭桌上实在太不吉利。所以,家长们往往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告知孩子。
另外,米饭的碗也不可以添得太满。中国人历来有“茶七、饭八、酒满”的讲究,饭只能乘八分就够了。乘多了,像个小坟堆太不吉利;乘少了,人吃不了两口就没了,客人定然会觉得主人不好客。而茶水就不能太多了,茶水添满了显得主人不好客,想让客人喝个水饱。
还有,中国的人吃饭的时候还有很多讲究。中国人讲究讨个好口彩,所以,东西碎了要说:岁岁平安,饺子破了要说:挣了。这些吉祥话是民间的传统,虽然,不成文,但是,也体现了一家人的生活乐趣。毕竟,有些时候总会出现点磕磕碰碰,好口彩意味着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可以说,连这个都不讲究的人,往往对生活的态度也不积极。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生活中处处都有其影踪。我们要善于观察,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些好规矩传承下去。当然了,那些封建糟粕就不能继续传承,我们也需要去芜存菁。
其实,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
可以说,在中国“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文明。
参考资料:
『《西方礼仪集萃》、《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礼仪内容及礼仪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