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破圈,造梦新场景引爆消费新增量

  4 月 28 日 2023" 仲春花朝节 " 落幕,5 月 6 日外滩艺术季上新,豫园商城各项活动排期相当密集。95 后汉服爱好者苏苏 " 三刷 " 花朝节后,用 " 造梦 " 来形容园中风景,穿上美美的汉服,沉浸式在豫园逛市集、看巡游," 很有体验感 "。

  让人与场景可对话——当下沉浸式消费场景已成为一种趋势,也创造了消费新增量。数据显示," 五一 " 假期豫园商城客流总计超 100 万人次。即使作为商业淡季的一季度,这里的客流量也同比提升 87%,销售额增幅明显。

  豫园商城为何能火出圈,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 " 转译 " 成沉浸式消费场景?

  一夜 " 造 " 出新场景

  ▲尹歌(左)和创意团队成员讨论创意策划方案。

  " 五一 " 只是个开始,对于豫园商城文商品牌策划尹歌来说,5 月 3 日游客散去后,5 月 6 日外滩艺术季又将上新。这是大豫园片区规划出台后,豫园商城首次与外滩金融中心(BFC)联动。" 根据规划,5 月 4 日晚上起,我们在豫园商城和 BFC 同时‘上妆’,方浜中路将用大胆的艺术涂鸦改‘妆’成一条‘外滩猫街’,打造沉浸式的潮体验。"

  晚上 10 时许,夜色逐渐沉寂,艺术家 Tango 和其他创作人员陆续聚集在方浜中路,这里曾是上海老城厢第一街,也是连接豫园商城与 BFC 的通道。因为旧区改造,方浜中路上的行人并不多,灯光也略显昏暗,照明灯已经提前 " 就位 ",方便艺术家们在墙上和地面 " 挥毫 "。

  与此同时,豫园商城华宝楼前,负责大型装置安装的工人也已经到场,灯光调试等前期工作的起步,需要豫园灯彩部门落实协调,而现场作品的最终确认,也离不开尹歌所在的策划团队。

  商业有时候有种魔力,前一天现场还是平平无奇,第二天就能造出一个新场景,艺术造景、舞台灯光、市集花车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 一夜‘造梦’,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深夜进行。" 尹歌笑着说,熬夜做准备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外滩艺术季的准备还是简单的,如果碰到元宵灯会、花朝节等大型 IP 活动,那晚上就是 " 大阵仗 ",比白天还热闹。" 今年新春期间的豫园灯会,灯组足足有 3022 个,都是深夜分批次安装的,彩灯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安装工人就过百人。" 尹歌那段时间必须守在现场,挂在空中的小灯组都是寻常活,最麻烦的是九曲桥里的灯组,那些《山海经》故事中的 " 仙草 " 和 " 瑞兽 " 灯组,每个都有两米多高,运到现场还是 " 散装 " 的,施工人员在大冬天里穿着连体衣下水,安装、拼接、走位、调试灯光,每一组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 造梦 " 的过程经常要推翻重来

  深夜 " 造梦 " 是最后的场景布置,在此之前,还有漫长的策划过程,因此很多人都把品牌策划部门称作 " 造梦师 "。但只有尹歌和部门小伙伴才知道过程有多曲折,她做了个统计,今年灯会前期策划长达 238 天,往前推算,去年 4 月就已开始筹备。

  " 最折磨的是出创意的过程。" 尹歌坦言,豫园灯会至今已经有 28 年,过去的灯会大都以生肖为主题进行场景布置,但故事性不够,游客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团队给自己提出挑战,要设计一个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 十几个人头脑风暴了好几天,最终将初步方向聚焦在《山海经》。"

  陈佳是大豫园首席文化官,也是灯会的总策划师。她告诉记者,拍板还是冒了一定风险,一方面,以神话故事作为灯会主题是首次尝试,社会反响难以预估;另一方面,《山海经》中的神兽并没有那么面目可亲,而新年则需要呈现出喜庆吉祥的氛围,这意味着在神兽的选择、故事的二次创作上都需要反复打磨。此外,陈佳也希望呈现的不是悬浮、架空的世界,还要与豫园的在地文化深度结合。

  " 策划方案落地后,就是形象手稿设计。" 尹歌说,这个过程就是将策划团队的构思 " 落笔 " 变成可感可知的形象,绘图组和策划组需要对神话世界的神兽和灵草注入饱满的形象,并赋予特别的寓意," 这个过程经常是推翻重来,反复修改,最终形成 198 张画稿。" 这些 3D 建模的画稿被送到彩灯公司打样、制灯、调试,最后返场安装。

  ▲豫园灯会倾力打造一场充满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 " 山海奇豫记 "

  去年 12 月 26 日,以《山海经》为主线的 " 山海奇豫记 " 登场。走在九曲桥上,应龙展开双翼,盘踞湖面;灵瑞白鹿乍现,眼睛一张一合;胐胐迎客,驺吾垂钓,当康突进,文鳐夜飞……白色的烟雾从湖底升腾,游人 " 伸手可及 " 神话故事,宛若置身仙境。数据显示,52 天的奇幻之旅中,豫园迎来了 400 万游客。

  从在地文化中抽取沉浸元素

  炫目的灯会和极具冲击力的主题吸引着年轻游客纷至沓来。" 造梦师 " 继而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有了新场景,游客的沉浸感又怎么来?

  答案是为其注入更多的内容元素:让场景、场景里的事件、身处场景的人与物都在同一个宏大的主题中彼此串联。

  NPC(非玩家角色)的加入是一个新的策略。从去年中秋节的国风演绎开始,NPC 成为豫园沉浸式互动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天前刚刚落幕的 " 仲春花朝节 " 里,尹歌的团队就设置了霓裳花神等四个角色。湖心亭中,霓裳花神以花车为辇,缓缓而行,巡游间依序点亮六盏巨型花灯。为了让场景更加逼真,策划团队还给维持秩序的保安量身定制了 " 带刀侍卫 " 的服装。

  " 这些场景的策划,并非凭空想象。" 尹歌告诉记者,这些策划大都来自在地文化的梳理,古时江南民间就有庆贺百花生日的民俗,而豫园内的花神阁历来就是举办花朝节活动的主场所在," 我们希望通过还原民俗文化的仪式感,带动沉浸体验。"

  而 NPC 的加入,也意味着策划者更忙了。与一夜 " 造梦 " 的灯光布景一样,所有演员都需要在装灯的同一天,在游客散去后的深夜走位、彩排。与此同时,尹歌的团队还要拍摄相应的宣传片,以快速把巡游的盛况用视频的方式传播出去。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则是沉浸感的另一种表达。在灯会期间,游客如果扫码不同的点位,能在手机屏幕中看到不同的神兽飞出,与九曲桥实景结合,进入 " 元宇宙 " 世界,这也是一次全新尝试。尹歌揭秘,在筹备期,AR(增强现实)制作需要很长时间," 灯会的主形象出来之后,就要开始做 AR 设计,等到装灯测试的那天,还需要扫描现场实景,以最终呈现出虚实结合的效果。"

  国风市集、商家集体联动也是增量。" 造梦师 " 在中心广场还原宋代勾栏瓦肆的闹春景象,吸引消费者购买非遗制品、文创新品,而园区内的各大商户也会提前获悉游园的主题,并为此推出相应的限定商品,吸引游客购买。

  统计显示,在打造沉浸式场景之后,豫园的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增加一倍,上海市民打卡增加。同时,35 岁以下年轻人群的比例提升到 60%,变得更加年轻了。

  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并爱上传统文化

  陈佳并没有想到的是,今年的这场豫园灯会,火出了圈。海外的社交媒体上,都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推介 2023 年豫园灯会,这让把东方美学作为置顶战略的豫园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月之认为,年俗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花灯、演艺活动,看上去眼花缭乱,本质上是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内容,承载和传递历史、文化和情感。

  " 我认为,东方生活美学更多的表达不是在文章典籍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琴棋书画上,也在柴米油盐里。" 在陈佳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意象之美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从永和九年风雅绍兴园林的曲水流觞,到开元盛世点亮长安灯会的裙裾轻飏,东方生活美学是具象的、可触碰的,也是在视觉、文化和情感的多重冲击下,年轻人自觉散发的一种文化自信。

  如今,尹歌在做的是将岁末年初的 " 豫园灯会 "、春季的 " 仲春花朝节 ",以及中秋佳节的 " 仲秋月神游 " 等多场主题活动串成系列,成为 " 节气江南 "IP 之下的文化盛宴,并形成系统输出,推动文化破圈,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并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徐晶卉

  摄影:袁婧

  编辑:傅璐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