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专题报告:从“一利五率”看化工央国企投资价值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邓先河、吴鑫然)

  一、化工央国企估值偏低,国家推动央企改革背景下估 值有望迎来重估

  (一)央国企改革政策频出,央国企价值有望重估

  2022年11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公开提出,要把握好不同类型的上市 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在资本 市场载体里建立“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重新定位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实现安全 与发展诉求的辩证统一,目的是更好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而本质是对“中国优 势资产”进行重估。 相比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具有三大结构性特征:(1)以公有 制为主体,截至2023年4月18日,国企市值占A股整体市值的48%。(2)在产业结 构上,我国面临产业升级阶段,向高端制造、绿色化和数智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占比提升。(3)在投资者结构上,A股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逐步下降但在绝对值上 仍占比较高。

  央国企的估值水平显著低于民企,具有重估潜力,同时21年以来央国企的盈利能力 显著高于民企,从而提升了其重估能力。因此,央国企重估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的重要一环,国务院和国资委等多部门发布相关政策协同推进。 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2024年底前 调整盘活一批上市平台,科技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市场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 水平,到2023年ESG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2023年1月,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优化央企经营指标体系为“一利五率”,目标为利润总额增速高于 全国GDP增速,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 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根据国资委规划,“十四五”期 间央企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在研发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 入,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央企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主要中坚力量。

  (二)化工央企国企估值偏低

  化工央国企PB估值低于中国化工全行业平均水平。2013-2022年,中央国有企业 PB值波动区间为0.31-0.7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地方国有企业PB波动上升,从2013年的0.58上升至2021年的1.25。民营企业和化工其他企业PB值维持在较高水 平,稳定在0.72-1.8之间。

  

  与海外化工龙头对比,国内大型化工央企估值偏低。我们选取中国石油、中国石 化、中国海油、中化国际、万华化学、华鲁恒升、扬农化工、昊华科技、鲁西化 工、华锦股份与巴斯夫、科思创等海外化工龙头企业估值进行对比。根据彭博和 Wind数据,2022年,国内大型化工央企PE范围为6X-22X,多数PB范围小于1,海 外化工龙头企业PE范围为8X-54X,PB范围为1.0X-2.8X,国内大型化工央企估值 整体处于偏低水平。

  (三)化工央企国企持续进行资本开支,加快完善业务板块

  化工行业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行业,盈利跟随行业景气呈现周期性变化,资本 回报率较低,而优秀化工企业穿越行业周期需要两个特质——强护城河和高成长性: 其中,高成长性要求化工企业持续保持资本开支,扩大占有率,实现业务结构升级。 扩张需要两个关键因素:(1)获得扩产所需要的指标,能耗双控的政策下,作为高 耗能的化工项目,国有企业在这方面优势显著,22年以来国家所批复的大型炼化项 目以国有企业为主;(2)化工作为重资产行业扩产需要充足资金,国有化工企业在 此方面现金流充沛、财务杠杆低。总体而言,国有化工企业在化工行业新一轮扩产 周期中资本开支力度强劲,有望加快完善业务板块,优质化工国有企业有望提升估 值。

  三桶油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稳健布局新材料新能源业务。中国海油新能源业务进展顺利,规模化获取海南东方海上风电等项目,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 油观澜号”完成浮体总装。中国海上首个碳封存示范工程在恩平油田群建成,渤中- 垦利油田群岸电二期项目建成投用。中国石油着力打造“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 风光发电、地热等新能源业务稳步拓展。公司全力参与“沙戈荒”大基地和深远海风电 大基地项目建设,加强绿电、地热、氢能等项目布局实施。中国石化在布局氢能、光 伏、充换电业务,正在建设新能源服务网络,充换电站、碳中和加油站、碳中和油 库,拥有加氢站数量全球首位。

  万华化学是全球最大且最具竞争力的MDI制造商,凭借自主创新研发多次打破国外 垄断,在高技术、高资本、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领域突出主业,并实施与主业相 关的多元化发展向国际一流化工新材料公司不断迈进。精细化学品与新材料业务持 续保持快速增长: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形成全球最全特种异氰酸酯系列、第二大 TPU供应商、兼顾高吸收和高吸液的SAP、全球最大单套产能的超透光学级PMMA、高端特种PC等多个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后续随尼龙12、柠檬醛产业链、高端聚烯烃、 可降解塑料、锂电三元正极等一系列新产品投产,新材料板块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能源方面,万华化学从源头加强碳足迹管理,持续进行能源结构优化,形成多轮 驱动的供应体系,实现能源方面的绿色低碳变革和供应保障。公司在风电、太阳能、 核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提前布局,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实现清洁能源的增量,预计 到2030年,万华合资、投资的清洁新能源项目,按照股权占比公司每年将获得149亿 度清洁电力,减少865万吨碳排放。

  

  华鲁恒升凭借先进煤气化平台,通过品类扩展,实现“一头多线”发展,达到优质 原材料供应商的高,又通过产品升级,逐步向领先的功能材料供应商迈进。“十四 五”战略发展期,华鲁恒升150万吨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陆续落地,在尼龙新材料、 锂电化学品和可降解塑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业务领域持续展开布局。尼龙新材料: 通过实施精己二酸品质提升、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构建以苯为原料,经由己内 酰胺、己二酸等产品发展PA6和PA66 高端新材料项目。锂电化学品:通过乙二醇联 产草酸、碳酸二甲酯(DMC),以及通过1,4丁二醇(BDO)延伸拓展的NMP,构 建锂电化学品。可降解塑料:通过实施精己二酸品质提升、PBAT可降解塑料项目、 构建以苯、电石为原料,经由1,4丁二醇(BDO)、己二酸等产品发展PBAT材料。

  二、“一利五率”明确考核标准,央国企迎来保质保量 增长

  (一)2023 年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调整为“一利五率”

  国资委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将“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 率”。保留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四个指 标,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2023年中央企业发展目标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 全国GDP增速,增大国资央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分量;“一稳”,即资产负债率 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ROE)、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 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及其“一增一稳四提升”的经营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具有“牵一发动全身”式的紧密关联。ROE受到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资 产负债率影响:,ROE与其他“四率”的关联表现为如下四点:(1)全员劳动生产 率提升将有助于降低成本费用率,提升销售净利率;(2)研发费用率提升短期内可 能提高成本率,但长期看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份额或毛利率,从而对ROE产生积极 影响;(3)提升营业现金比率,意味着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提升,从而提 高总资产周转率。(4)资产负债率提升将提高ROE,但国资委要求“稳资产负债率”, 意味着企业不能通过提高财务杠杆的方式提高ROE,必须实质性提升业务质量。

  利润总额方面,中央国有企业占据绝对性优势。2013-2021年CAGR为4%,2021年 化工企业利润总额为7208亿元,同比上升123%,中央国有企业占比为55.5%,同比 上升148%;地方国有企业占比13.9%,同比上升254%.22年Q3化工企业利润总额为 6829亿元,中央国有企业占比为62.3%,地方国有企业占比11.8%。 利润增速方面,2019年受经济增速回落影响,化工产品均价下滑,化工行业盈利下 滑,2020年受疫情影响,化工企业利润总额持续下降。2021-2022年化工企业利润总 额及增速随着疫情放缓逐渐提升,后续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回暖。

  

  中央国有企业财务杠杆低,资产负债率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至2022年Q3, A股上市中央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在44%-50%之间,低于化工行业平均水平,财务 风险管理能力强;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稳步下降,去杠杆明显;民营企业资产 负债率在48%-55%之间波动。截至2022年Q3,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 业/其它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52%/55%/52%。

  中央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充沛。自2013年以来,中央国有企业具有较高的 ROE,盈利能力强大。截至2022Q3,国内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其 它企业ROE分别为4.66%/5.99%/4.17%/4.83%。中央国有企业具有良好的现金流, 净现比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截至2022Q3,国内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 企业/其它企业净现比分别为1.77%/1.32%/1.21%/1.29%。近年来受疫情的负面影响, 中央国有企业ROE及净现比相对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波动较小。中 央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高,更具备穿越周期可能性。

  中央国有企业平均研发费用远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2018-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平 均研发经费逐年上升,在化工企业里为绝对龙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0.49-0.79% 之间。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研发费用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接近。 截至2022年Q3,国内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其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 强度分别为0.58%/1.85%/2.04%/2.03%。

  化工企业营业现金比率较稳定,中央国有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化工企业最高。2013-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营业现金比率稳定在8%-13%。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和其他企业的营业现金比率波动上升。2013-2021年,化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波动 上升,其中中央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全员 劳动生产率较为接近。截至2022年Q3,国内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其它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46/27/22/19万元每人。

  

  (二)央国有化工企业分红率高

  中央国有化工企业分红率高,公司重视股东回报。2013-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分红率 维持46%-91%之间,处于行业中上水平,高于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21年, 国 内中央 国有企 业 /地方 国有企 业 /民营 企业 /其 它企业 全 分红 率率分别 为 61%/30%/40%/28%。2022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现金分红率达 52%/71%/43%。截至2023年4月17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A股息率(TTM) 为4.07%、7.44%、8.14%。

  (三)国企改革正在进行

  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化。国资委按照“一条主线、五个着力”思路,以“做强做优 做大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 并购、“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 “压减”等五个重点,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国企改革 主要有三种策略:第一,并购重组;第二,员工激励机制;第三,引入战略投资者。 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通过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切实增强中央企业在种源、化工等领 域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5月,由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的新央企,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化),正式成立。中国中化目前是唯一以化工为 主业的中央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双双超过万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工企 业。

  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稳步推动三大石油公司之间的专业化整合,推动具 有中国特色的“X+1+X”油气市场。2020年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三大石 油公司相关管道资产,打破我国油气干线管道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实行上中下游业 务一体化经营的传统格局。 “科改示范行动”国企改革专项工程为国企增活力强动力,化工企业共上榜18家。 2020年,完成改革方案备案的204户“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正式公布,138家央企子 公司和66家地方国企入围该名单。2022年,国企改革“科改示范企业”最新名单公 布,上榜公司增加至439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中化等企业上榜。 其中,三桶油上榜13家企业。

  国企改革长远看有助于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发挥国有企业 的上下游产业链稳定作用,改善盈利能力。化工国企正在实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 股权变动、员工激励等一系列改革。如中国石油在2019-2021年进行的股份无偿转让 给中冶集团、下属公司昆仑能源和国家管网集团订立股权转让协议以及设立产业资 本投资公司等一些列改革。2022年1月21日,华鲁恒升发布员工激励计划,拟授予激 励对象限制性股票。

  

  2023年2月15日,昊华科技拟分别向中化集团、中化资产发行股份购买其各自持有的 中化蓝天52.81%、47.19%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化蓝天将成为昊华科技的全 资子公司。昊华科技主要涉及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电子气体、航空化工材 料及工程技术服务等行业。中化蓝天业务涵盖氟碳化学品(制冷剂)、含氟精细化学 品、氟聚合物、锂电化学品、无机氟等。本次收购为中国中化旗下氟化工相关资产的资源整合,有助于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丰富了昊华科 技的业务,完善公司现有氟化工产业链,改善公司盈利能力。

  (四)化工央国企 ROE 改善空间大

  “一利五率”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未来央国企考核更加注重盈利能力 下央国企的利润有望实现中枢上行。我们以三桶油为例(以2022年末净资产静态测 算),中国石油净资产收益率若由12%提升至16%,其利润将由1538亿元提升至2461 亿元,PE估值将由7.0X下降至5.2X。

  三、中国上游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中游化工品已成为全 球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一)国内油气对外依存度高,高油价凸显油气资源价值

  2022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71.1亿吨,进口量为50.8亿吨,进口对外依存度为 71.2%。自2011年以来,我国原油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在2015年达到原油产量的高 峰21.5亿吨,而后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并维持低位运行,叠加油气消费增速放缓, 2016年国内原油产量大幅下降。随后,国内原油产量增速逐步提高,2020-2022年原 油产量增速稳定在2%左右。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一直保持逐步增长的趋势,受新冠 疫情影响,石化行业需求疲软、价格振幅大,2021年表观消费量历史首次下降(同 比-3.44%)。同时受2020年原油进口量较大、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2021年我国原 油库存充足,叠加国际原油成本走高,原油进口量也出现了首次回落。2022年中国 原油进口量为50.8亿吨,同比下降0.94%,进口对外依存度为71.2%,同比下降0.8%; 原油产量为20.5亿吨,同比增加2.86%,原油表观消费量为71.1亿吨。

  2022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638亿立方米,进口量为1519亿立方米,进口对外 依存度为41.8%。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长,2011-2021年间我国天然气表 观消费量CAGR为11.1%,天然气的进口量也在大幅提高,期间CAGR为18.3%。2021 年中国进口天然气16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9%,其中管道气进口量591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22.9%,LNG进口量10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3%,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 的LNG进口来源国,占比39.4%,美国超越卡塔尔成为中国第二大LNG进口来源国, 进口量为124亿立方米,占比11.4%。202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2178亿立方米,同比 上涨6.1%,进口量为1519亿立方米,同比下降9.98%,表观消费量为3638亿立方米, 同比下降2.72%。

  

  亚太地区的石油储量少,产量低,但消费量很大,尤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 国,因此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始终很高。“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 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国内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稳中有升,天 然气年产量力争达2300亿立方米以上。

  油气价格高位,资源价值凸显。俄乌冲突以来,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快速飙升, 2022 年油价曾高达 120 美元,中国 LNG 现货价格高达 7500 元/吨。中国是全球最 大的油气进口国,地缘政治因素对我国油气进口成本影响很大。油气资源是我国重 要的战略物资,未来我国会加大油气勘测开发力度,并不断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二)中国已成为全球化工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石油化工产业链范围极广、化学品种类极多。原油和天然气可以为下游农业、能源、 交通、电子、纺织、轻工、建筑等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提供原料,是我国的战 略物资,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原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汽油、煤油、 柴油、润滑油、液化石油气、焦炭、石蜡、沥青等油品,通过裂解(裂化)、重整和 分离,可以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烯烃以及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它 们可以进一步合成为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再通过聚合生成 “三大合成材料”,即塑 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

  中国化学品产量增长较快。2010-2020年全球化学品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35%,其中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增长较快,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15%/4.72%/4.08%,疫情影响 减弱,复工率不断提高也有利于全球以及中国化学品产量的提高。预计未来化学品 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中国已成为全球化工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的相关数 据统计,截止2021年,中国化工行业销售额由2011年的7702亿美元提升至17293亿 美元,CAGR=8.4%,在全球化工行业总销售额占比由2011年的28.3%提升至43%, 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全球和中国对化工行业的研发投入不断提高,2020年全球/中国 化工行业研发支出分别为479/140亿欧元,同比增长2.5%/3.5%,研发支出的不断提 高有利于化学品的更新换代以及产品性能的改进提高和新产品的出现,这将推动全 球化学品需求的提高以及需求结构的改善。中国化工行业高销售额占比、不断提高 的研发开支占比体现国内完善化工产业链布局及世界地位。

  衣:中国纺织品出口份额为41%,服装出口份额为32%。中国、欧盟和印度是全球 三大稳定的纺织品出口国,2021年CR3达68.2%,中国占41.1%的市场份额。中国、欧盟和孟加拉国是全球三大服装出口国,2021年CR3达66.1%,中国占32.1%的市场 份额。根据UNComtrade(2022)发布的数据,亚洲作为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地域, 2021年巴基斯坦77.8%,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约60%的纺织品进口自中国。因此, 中国在纺织服装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食:中国是化肥生产大国,尿素产能占比高达 39%。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 础,其所需的氮、磷、钾肥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品,而尿素的含氮量高达 46%,是 目前施用量很高的氮肥。生产尿素的主要原材料是煤炭和天然气,因此尿素与石油 化工有很高相关性。从需求来看,我国尿素下游主要用于农业和工业,其中约 52% 用于农业用肥,15%用于生产复合肥、11%用于生产人造板、6%用于生产三聚氰 胺等工业需求。全球尿素生产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西亚这些煤、气资源丰富的 国家。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尿素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重要的尿素 出口国。行: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32%。交通方面,轮船、飞机、汽车需 要用到大量煤油、柴油、汽油能源。根据 OICA 数据,2022 年我国汽车产量占全 球的 31.8%,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住:中国冰箱冰柜产量占比为 75%,空调占比为 83%。在日常生活中,冰箱、冷柜 和空调所用到的含氟制冷剂主要是由氢氟酸及氯代烃等为原料所制备的,而氯代烃 是通过烷烃卤代所得。据产业在线数据,亚洲的冰箱和空调产量的全球占比分别达到 75%和 80%以上,其中中国是最主要的生产地。

  (三)中国化工产业链完善,全球化工企业加快在中国投资步伐

  中国化工行业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大,且产业链日趋完善。2019 年,第十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该法规进一步促 进和保护外商投资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同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 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较 2017 年版本,新增了 4 项产业,包括大 型、高压、高纯度工业气体(含电子气体)的生产和供应,高端聚烯烃的开发生产 等。2022 年 3 月,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 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提到我国将加速石化化工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 变革。随着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加快调整结构、升级转型,向精细化、专用化、系列 化细分市场不断渗透,我国化工行业产业链将不断完善。

  中国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占全球比例稳步上升,2020 年以来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额 加速提升。根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 Cefic 的相关数据统计,截止 2021 年,中国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由 2011 年的 554 亿美元提升至 1090 亿美元, CAGR=7.0%,在全球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由 2011 年的 40%提升至 48%, 稳居世界第一,全球化工行业新装置建设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同时,国家政策的 出台为外资企业营造了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外资大型化工企业纷纷宣布 加大对华的投资力度。自疫情及能源危机以来,尤其是欧洲化学工业受到天然气大 幅上行的影响,其竞争力在不断削弱,且欧洲化工行业加速向中国转移。根据商务 部数据,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 2021 年达到 1735 亿美元,同比+20.16%,2021 年 1-11 月继续增加至 1781 亿美元,同比+13.28%。

  2022 年,罗姆集团、科思创、巴斯夫、英威达、默克、壳牌、英力士等国际大型 化工公司公布了在中国新的投资建厂计划。2023 年 3 月 26 日,沙特阿美宣布联手 北方工业集团、盘锦鑫诚实业集团计划在辽宁盘锦建设 1500 万吨/年大型炼油化工 一体化联合装置,总投资额将达 837 亿元。 3 月 27 日,沙特阿美以 246 亿人民 币收购荣盛石化 10%股权,旨在拓展沙特阿美在华下游领域相关业务。根据战略规 划,沙特阿美通过一项长期销售协议,向荣盛石化子公司浙石化供应 48 万桶/日的 阿拉伯原油。中沙合作持续推进,有望推动国内炼化产业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加快 “减油增化”高端化转型、全球化发展,沙特阿美对国内炼化产业的高度认可也有 望推动国内炼化行业价值迎来重估。

  四、相关重点公司分析

  中国石油:中国石油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中 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主要业务包括:原油 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输送、生产和销售及新能源业务。公司深化改革创新,油气 新能源分部发挥了盈利支柱作用,炼化新材料分部布局结构持续优化,高水平科技 获得重要成果。 中国海油:中国海油为中国最大之海上原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亦为全球最大之独立 油气勘探及生产企业之一,主要业务为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原油和天然气。2022 年公司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近十年来中国能源行业规模最大的IPO。公司积 极参与中国正在进行的油气体制改革。

  万华化学:万华化学是全球最大且最具竞争力的MDI制造商,凭借自主创新研发多次 打破国外垄断,在高技术、高资本、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领域突出主业,并实施与 主业相关的多元化发展向国际一流化工新材料公司不断迈进。公司主营产品为异氰 酸酯、多元醇等聚氨酯全系列产品、丙烯酸及酯等石化产品、水性涂料等功能性材 料、特种化学品等,所服务行业包括生活家居、运动休闲、汽车交通、建筑工业、电 子电气、个人护理和绿色能源等。 华鲁恒升:华鲁恒升为多业联产的新型化工企业,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新能源新材料 相关产品、有机胺、肥料、醋酸及衍生品等。“十四五”战略发展期,华鲁加快布局 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地。截止目前,华鲁德州和荆州基地远期投资约300亿。华鲁 恒升先进的煤气化平台具备“一线多头”柔性联产模式和持续降本增效的技改,同 时,新布局业务延续成本优势。

  扬农化工:扬农化工是中国农药行业领军企业,主营业务为农药产品(杀虫剂、除草 剂和杀菌剂)的生产、销售。扬农股份建有国内农药行业目前唯一的新农药创制与 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建有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公司以振兴民族菊酯 工业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推进我国农药产业结构升级。现已 形成以菊酯为核心,农药为主导,精细化学品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品格局。 中化国际:中化国际在中间体及新材料、农用化学品、聚合物添加剂、天然橡胶等领 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经营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专注于化工新材料、农药原药及剂型、电子化学品、汽车用材料及化学品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农药原药 研究、橡胶化学品研究属行业领先。

  昊华科技:昊华科技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为高端氟材料、电子化学品和航空化工材料 的研发与生产。公司子公司晨光院作为原化工部直属的科技型企业,以有机氟材料 作为主导产业,从事有机氟开发和生产已达五十多年,技术底蕴深厚。公司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特气制备和纯化全套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国产替代急需的电子特 气产品,形 成了国内领先的产业规模。 鲁西化工:鲁西化工是集化工、化肥、装备制造及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 业。产品涵盖化工和化肥两大领域、五大系列七十多个品种。其中化工新材料产品 主要包括聚碳 酸酯、尼龙6、己内酰胺、多元醇等;基础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甲烷氯 化物和二甲基甲酰胺等;化肥产品主要包括复合肥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