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都繁荣昌盛的时代,尤其是贞观和开元年间,人民安居乐业,开放包容的气度令世界为之叹服,无愧于“盛唐”之称。杜甫有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俱丰实。”细致地描绘了一幅开元年间农耕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繁荣的富庶景象。

  在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乃至中亚都有着很强的控制力。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疆域才开始向内地收缩。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竟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一百多年就迅速灭亡?

  在很多人看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而唐朝灭亡则归咎于持续25年之久的“唐末农民起义”。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败亡为结束,一场场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唐朝走向灭亡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一切,还要从安史之乱说起。

  

  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的天宝年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起叛乱,而与其交好的下属兼同乡人,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同样在河北地区起兵响应。

  安禄山率领的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了唐朝洛阳、长安两京,唐玄宗率众仓惶逃入蜀地,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多方将领的拥护下即帝位,史称唐肃宗。而即使在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为首的各地节度使全力协助平叛之下,安史动乱仍持续了七年之久才得以平定。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大唐形成这样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原因。唐太宗在位时,对待边境游牧民族袭扰的战略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也就是说不集中设置军事重镇防守,而是主动将游牧民族击退,使其不敢再犯边境,而这也得益于唐拥有着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

  而在这样的积极且旺盛的对外用兵下,太宗李世民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服漠北诸部,并设立都督府,而其子高宗李治在位后更是平西突厥、灭高句丽,奠定了大唐辽阔的疆域。

  到了高宗在位后期,唐朝疆域已是幅员辽阔,于是军事重心便由开疆扩土转为防守开拓的疆土,由于边军所防御的对手是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部队,驻有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的边防重镇便应运而生。

  而此时的唐朝历经了武周篡唐,中宗睿宗复辟,最终高宗之孙李隆基登临大位,史称唐玄宗。而此时唐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政府授予农民的土地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官僚地主的私有土地,致使农民逃亡,严重影响了府兵的兵源与战斗力,于是玄宗从关内、河东诸州召募长期服役的健儿驻防于边境,这便是募兵制的起始。

  

  这里我们再提一下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关系,均田制是国家分配土地给农民,本是好事,但随着唐朝人口的增加、商业的繁荣以及允许土地买卖的政策,国有土地便逐渐变成了商贾官僚的私人所有,可用来分配的土地份额不断减少,农民们要么流离失所,要么便是在工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各种行业中流转,自耕农的数量大大减少。

  而府兵制的兵源主要便是授予了土地的农民,另立军籍、世代为兵、自备粮食装备,战时从军征战,闲时屯田为农以及进行军事训练,作为交换,政府为其提供土地并免除其他徭役,但是当农民不再拥有土地流离失所或是转从事其他行业,再加上府兵的地位越来越低以及服役时间长久(21-59岁),农民不愿再为府兵,政府可以调集戍守的卫士便越来越少。

  说回玄宗招募健儿长期驻防边境,并将这种制度推广到全国,但边防重镇所需要的实际兵力份额中央并不清楚,当中央分配的兵额不足时,边防重镇自行募兵也就成为了必然,而募兵得来的兵源,由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而并非中央,于是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只忠于统属自己的藩镇节度使们,而非天子。

  安禄山作为东北边境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其麾下统属的士卒便有近20万之众(唐边军兵力总共50万左右),骁勇善战,而唐中央军数量不足8万,而且不经训练,战斗力非常差,导致在安禄山率叛军长驱直入时,玄宗只能从市井百姓中再募兵进行防守,但双方军队战斗力的差距以及玄宗轻信宠臣、宦官之言,导致两京失守,玄宗仓惶奔蜀。

  而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十分严重的伤害,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而人口的锐减导致国家税收下降,统治者不得不对幸存下来的百姓增加赋税,促使农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了持续25年的农民起义。

  

  浙东裘甫起义

  公元859年,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已有近百年,这百年期间的唐朝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党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拓展一下中间的大概历史,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之言斩杀了抵御叛军的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唐肃宗在各地节度使的协助下基本平定安史叛军;唐代宗诛杀拥立其即位的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唐德宗即位初严禁宦官干政,但由于削藩一事导致奉天之难,也称二帝四王之乱,在出逃时禁军将领无法提供护佑,只有宦官陪伴,于是在叛乱平定后德宗便改变了对宦官们的态度,回到长安后便让宦官执掌禁军,这也是唐宦官专权的起始。

  此后,唐顺宗的永贞革新被宦官势力们联合抵制,顺宗也被宦官们废黜;唐宪宗重用宦官统帅带兵出征;唐穆宗“宴乐过多,畋游无度”;唐敬宗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更是被宦官们谋害;唐文宗时期的牛李党争以及意图诛杀宦官却失败的甘露之变;唐武宗暂时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是唐朝中后期难得的较为平稳的时期;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公元859年,宣宗之子即位,史称唐懿宗,懿宗沉湎游乐,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而这些上的开支费用难以计算,由于唐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就来自东南八道,这一地区的民众负担也就格外沉重,也就是在他登基的这年,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爆发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

  

  裘甫在浙东率百余人起事,攻下象山,进逼剡县,浙东大震,浙东观察使郑祗德派去镇压叛乱的将领被击败,而裘甫攻占下剡县后以剡县为根据地,建立政权,大开府库,招募壮士,众至数千人。

  此后起义军在剡县城西的三溪之地设伏,再度击溃了前来镇压的唐军,三溪大捷后,起义军声势大振,于是山海诸盗及其他道的无赖亡命之徒,四面云集,众至三万余,裘甫分兵四出,攻克了唐兴、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地。

  面对浙东的这种形势,朝廷调任王式任浙东观察使,主持讨伐裘甫事宜。王式率河南、淮南军队前往镇压,包围了剡县。起义军奋力抵抗,妇女也编成女军协助作战,在三天中与唐军作战八十三次,终因寡不抵众兵败,裘甫等人在突围时被俘身死。

  桂林庞勋起义

  公元863年,南诏国袭扰唐朝边境的安南,唐朝廷招募两千士卒驰援,其中分了八百人守戍桂林,按照约定,三年一代,换言之,就是这八百戍卒在三年之后由新募的戍卒替代,他们可以返回家乡。

  这八百戍卒主要来自徐州,以勇悍闻名,唐廷由此特派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前去统领,然而崔彦曾的严刻治兵方法引起戍卒的不满,再加上其麾下将领对戍卒苛刻,戍卒们虽然难以忍受,但还是坚持完了三年之期,然而就在三年期满,他们提出回到家乡的请求时,却被崔彦曾以各种理由将他们强行留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此时已是公元868年,戍卒们多次提出请履行当初的约定让他们返回家乡,但崔彦曾却以让他们回家的军费不够为由,要他们再留一年。但戍卒们已经不愿再相信崔彦曾的话了,激愤的情绪弥漫全军,戍卒们推举素有人望的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发动兵变,杀了监视他们的军官,北向家乡徐州攻去,沿路州县毫无阻挡之力。

  

  唐朝廷闻信后,派使者前去赦免戍卒的反叛之罪,并答应放他们自由回到家乡,然后设计引诱戍卒们放下武器,但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严兵把守要害,引起庞勋等人的怀疑,认为朝廷是担心路上无法消灭他们,让他们溃逃为患地方,才将他们赦免,等到了目的地徐州,就会马上重兵将他们消灭。

  于是戍卒们拿出兵变时夺取的财物,重新武装起来,同时庞勋召集散落在乡间的银刀军等,增至千余人,而此期间唐朝廷屡次命徐、泗观察使崔彦曾慰抚戍卒以免生疑,等待时机消灭。

  历时将近两个月,戍卒们终于抵达徐州境内,庞勋对其他的戍卒们说,我们擅自北归,无非思念妻子儿女。听说有密敕颁下给徐州的军队,等我们到徐州城后就要杀身灭族,大丈夫与其自投罗网,为天下人耻笑,不如同心协力,赴汤蹈火,不但可以免祸,而且可求富贵。

  众人踊跃称好,于是庞勋向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递申状,要将在戍守桂林期间的残暴不仁的将领免职,并要求他们一行人朝廷要另外安置两营,保持他们的独立。而徐、泗观察使崔彦曾收到申状后决定派人率军3000讨伐庞勋所在的任山,而庞勋等人却早已经暗中赶往宿州方向,与宿州官兵500人交战,将其击溃,顺势占据了没有兵士戍守的宿州。

  占据宿州后,庞勋散发财米选募壮丁,得数千人,而崔彦曾派来赶至宿州平叛的唐军,也被庞勋击败,主将死于乱军之中,降卒千人。庞勋从降卒口中得知徐州空虚,于是引兵北渡濉水,迂山进攻徐州,而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得知兵败之事后,急忙向邻道求援,同时关闭城门,选拔城内丁壮守备,无奈全城惊慌,已经没有固守的斗志了。

  

  庞勋率六七千人抵达徐州城下,杀声震天,同时对守卫徐州的军民好言劝慰,以自己也是徐州人为例,保证自己的军队入城后毫不扰侵,得到百姓的拥护和帮助,顺利拿下徐州城,俘虏了徐、泗观察使崔彦曾。

  此后,庞勋一面向朝廷请封节度使,一面分兵进攻濠州、泗州,以“围城打援”之势击溃了前来救援泗州的唐军,占下濠州,与屯兵都梁城的淮南都押牙李湘隔淮水相望。随后庞勋趁夜渡淮水围攻都梁城,李湘引兵出战却被击溃,庞勋再占领都梁城,控制了江淮运输线。

  而唐朝廷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讨伐庞勋,但康承训见诸道兵马赶至者不足万人,敌众我寡,于是退屯宋州。而庞勋则是分兵继续四处征战,南攻舒、庐,北进沂、海,农民争起响应,军势强盛,发展到20万人,至此,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兵变,实质上就发展为广大农民参加的农民起义了。

  随着起义军的强大,屡战屡胜,庞勋自以为无敌于天下,于是便开始日日游宴,麾下谋士劝阻也不听从,同时放任与他一同参与桂林兵变,如今已是将领的众人夺人资财,掠人妇女。

  而屯驻在宋州的唐义成节度使康承训在诸道兵马赶至后已达到七万余人,进逼不过几千人戍守的徐州,沿途数地的起义军都被唐军击败,而康承训麾下又有数千骁勇善战的沙陀骑兵,在进攻徐州时冲散了义军阵势,击溃了留守的义军将领以及来援的义军。而当时溃散的农民义军在朝廷“诸道官军俘农民皆释放”的敕令下都不再回归义军大营,义军队伍逐渐被分化。

  

  而康承训率军取得胜利后,趁势继续猛攻徐州,庞勋亲自率麾下来援,却被康承训暗设伏兵击溃,仅率数千人逃至彭城,义军死伤数万,此时援救泗州的唐军也逐渐赶至,围攻泗州的义军不知来军众寡,被唐军击溃,泗州之围历时七个月,至此解围。

  此后,唐军连战连胜,收复了义军占据的濠州、宿州,而徐州也在唐军的政治攻势下,众多义军失去抵抗斗志,再加上城中崔彦曾的旧部大开城门放唐军入城,仅剩原为戍卒的将领退守子城与唐军交战,但终究因寡不敌众被唐军斩杀,城内亲族也一并被诛杀。

  庞勋在徐州被围时率军奔袭宋州,但却遭到失利,转而围攻亳州,途中却遭到遭到沙陀骑兵追击,不敌之下想要逃回彭城,却被沙陀骑兵追上,全军覆没,庞勋在突围中战死,至此起义失败。

  王仙芝、黄巢起义

  公元875年,此时唐朝统治者为僖宗,僖宗生于深宫之中,信任照顾其起居的宦官田令孜,政事处置全部听由田令孜,自己则是肆无忌惮地游乐,喜欢斗鸡、赌鹅、马球等娱乐活动,而当时的唐朝政局已经非常混乱,为了垄断食盐买卖,大力打击私盐贩卖。

  濮洲人王仙芝便是当时奔走各地的私盐贩子,为了抗拒官府查缉,四处拜师,学得一身好武艺,而正值关东出现大旱,官吏强行征收赋税,强制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致使百姓走投无路,得知王仙芝有一身好武艺和反抗唐朝政府的意愿,便聚集到了王仙芝的周围,准备在适当时机发动起义,反抗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

  875年初,王仙芝在濮州濮阳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税,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攻克曹州、濮州。6月,同为私盐贩子的冤句人黄巢起义响应,率众数千与王仙芝会师曹州,声势日益浩大。四方苦于苛征暴敛的百姓,散居民间的庞勋旧部,争先投奔义军,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之众。

  

  农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到十一月,农民起义军"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唐王朝在年底反应过来,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讨伐贼寇的将领,领三千禁军,五百甲骑,并负责组织河南诸藩镇的军队共同镇压义军。

  次年七月,王仙芝、黄巢率领的义军与唐军在沂州城下遇到前来镇压的唐军,苦战之下王仙芝避实就虚,率部长途跋涉,转攻山东、河南等地,攻占阳翟、郏城等八县后猛攻汝州城,大败唐军,占领汝州,东都大震,百官出奔,吓得唐僖宗在长安取消了重阳内宴,并下诏赦免王仙芝的罪行以收买王仙芝,分化义军队伍。

  而王仙芝则是乘胜北上,但在进攻郑州时遭遇失利,于是便兵分两路,一路义军南下攻打唐州、邓州、郢州;一路东下淮南,攻取舒州、庐州。半年时间里,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地区流动作战,打得官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

  蕲州刺史裴倔不敢抵抗,开城迎降,为王仙芝上表求官。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便想投降于唐,但却遭到一同起义的黄巢的大骂,称“始吾与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并且当时的其余义军也都表示强烈反对,于是王仙芝这才拒绝了唐朝廷的招安。

  

  此后王仙芝与黄巢分裂,王仙芝领三千余人大掠蕲州,而黄巢引兵二千余北上。王仙芝部大掠蕲州后转攻郢州,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唐王朝发布《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起义军;同时对义军发动政治攻势,如解甲投降,必当授官爵,厚赏资财。

  在唐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的诱降之下,王仙芝写下降表,派他的心腹大将去邓州洽谈请降一事,但在途中却被嫉妒杨复光功劳的招讨使宋威劫持,并谎称是作战俘获的贼人大将,送往长安后便被斩首。王仙芝大怒,率军南下,渡过汉水进攻荆南,但由于唐沙陀骑兵援军到达,于是焚掠江陵而去,转至申州。

  此后,宋威被唐朝廷罢免了招讨使的职位,擢升副招讨使曾元裕主持讨伐王仙芝部的义军,曾元裕集中优势兵力,将王仙芝包围于黄梅,一场场大战过后,义军五万余人战死,王仙芝也在突围时被杀,余部一部分转战江南,另一部分则是北上投奔黄巢,继续抗争唐王朝的统治。

  说回黄巢,在与王仙芝分裂后,黄巢率两千余义军北上,接连攻陷郓州、沂州、汴州、宋州等地,才被唐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所抵御,不得不转战卫南、阳翟等地,但唐王朝也在加紧调派士卒前来支援,面对这一情形,黄巢果断率领义军南下,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转战荆襄、皖南、浙东、福建、广东等地。

  

  此后,黄巢率领的义军攻克广州,活捉广州节度使李迢,并在广州休整了两个月,同时补充了人员和武装。这时,黄巢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敛)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灭族)”的具体政治主张,挥师北上。

  黄巢率军北伐,一路击败了戍守的唐军节度使以及唐朝廷派来的援军,直破长安,僖宗君臣束手无策,相对哭泣,宦官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匆忙带领僖宗和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先逃往山南,又逃往四川。

  而黄巢带领的义军占据了长安,“整众而行,不剽财货”,群众达百万军,入城后,军纪严明,并命士卒告诉城中百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同时并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们都列席欢迎黄巢军队入城。不久后,黄巢便在长安即位,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的大军里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朱温。朱温幼年丧父,原本跟着母亲在一个大户人家里做长工,因为不甘寂寞所以跑出来投身于黄巢的义军。朱温十分能打,心思也很缜密,在黄巢手下一点一点升为了大将,并在黄巢登基后被封为了同州防御使,手握重兵。

  而唐王朝在黄巢占据了京都长安后,也积极调令各地的节度使前来勤王,攻打黄巢,而朱温所驻守的同州便成了唐军重兵围剿的地方,负责进攻同州的是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朱温与其交战吃了很大的亏,于是便向长安的黄巢求援。

  但此时在长安登基的黄巢,却已经过上了纸醉金迷的日子,每天专心淫乐,军务全都交给一个叫孟楷的亲信处理,这个孟楷恰好和朱温有仇,因此朱温的求援信有如石沉大海一般,再无音信。

  

  无法再与唐军交战的朱温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投降唐军,唐僖宗得知朱温的大将投降后非常高兴,马上加封他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把汴州交给他来镇守,并且为朱温改名朱全忠,以表彰其迷途知返的决定,可能带着希望朱温此后能够为唐王朝尽忠的想法。(谁能想到后来篡位,宣告唐王朝覆灭的就是这个被赐名全忠的朱温)

  而朱温虽然投降唐王朝,但黄巢麾下还有其他将领,还有数目庞大的义军队伍,依然很难剿灭黄巢的义军,而被僖宗召集平叛勤王的节度使们都不愿意再用自己的亲信部队去啃这块硬骨头(毕竟节度使的兵马都是自己募集的,不受中央制约),于是便向僖宗建议,召回此前流亡到鞑靼的沙陀人李克用,许以他高官厚禄让他带着沙陀骑兵来啃黄巢这块硬骨头。

  李克用在军中有“飞虎子”之名,能征善战,其统领的沙陀骑兵更是战力卓绝,在知道僖宗的态度后大喜,他早就不想在鞑靼这块贫瘠之地了,于是带着沙陀骑兵万余一路南下,几乎是一路平推打到了长安,黄巢不得不撤出长安,率领义军返回此前的根据地河南。

  而就在黄巢返回河南的途中,以亲信孟楷为先锋,先是攻下了蔡州,然而在攻打陈州的时候,却遭到了守军的顽强抵抗,凡大小数百战,始终未能攻其城,而亲信孟楷也中伏身亡,黄巢大怒,誓为孟楷报仇,于是命义军屯于溵水,“掘堑五重,百道攻之”。

  然而义军此时的军粮已经不多,黄巢想起了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之战,睢阳被安禄山的叛军围攻了十个月之久,守将张巡以7000左右的士卒守住了十余万叛军历时十个月的进攻,当时睢阳城内粮食耗尽,守将张巡便是号召全城将士一起吃人守城,揭开了唐末吃人的血腥一页。

  

  于是黄巢便专门派出去一支部队到陈州附近搜刮百姓,身强体壮的可以充军或是作为民夫,而身体虚弱的则可以充作军粮。但是黄巢总觉得这样的效率还是有点低下,经过冥思苦想,发明了空前绝后的吃人机器——巨舂。

  《旧唐书·列传》载,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资治通鉴》载,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黄巢围攻陈州达三百日之久,啖食数十万人。后来救援陈州的唐军终于抵达,在陈州附近的西华一带大败义军,义军退至故阳里,陈州之围这才解除。

  此后黄巢率兵向向汴州行进,却被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骑兵接连击败,于是便转战山东,而投降了唐军的黄巢旧部朱温也在找来了其余节度使的帮助后,在王满渡再度将黄巢击败,黄巢部下大多都投降了朱温,而黄巢率领残部向东北逃亡之时又遇到李克用再被击溃,当时正值大雨,黄巢只带着仅剩千人的残党慌忙逃入兖州。

  最后,黄巢在唐军的追击下逃入泰山,感觉大势已去的黄巢外甥林言杀死黄巢,本想向唐王朝邀功,却遇上沙陀骑兵,也被杀死,首级一并献上给了朝廷。而在黄巢死后,他的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也在进攻湖南时被俘杀,至此,黄巢起义结束,但唐王朝也仅仅在维持了二十余年的统治后便被朱温篡夺,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

  

  唐末农民起义,延续了25年之久,特别是黄巢起义,历时10年,给了腐朽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最后一击,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因平叛而导致的藩镇节度使却再也不受唐王朝制约,李唐政权最终被投降于唐的黄巢旧部朱温篡夺,历史也将再度进入混乱黑暗的分裂割据时期——五代十国。

  而对唐王朝造成这一重创的黄巢起义,毫无疑问,其前期的反抗唐王朝暴政的目的以及避重就轻的军事战略,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黄巢在登基称帝后便腐化成为了腐朽统治者的一员,以及他发起的吃人行径,在荼毒百姓上,却比唐王朝的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期的黄巢已经根本算不上是革命领袖,而只是一个残忍野蛮的屠夫行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