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爽片《误杀》:女儿被富少奸污,揭示了3个有关家庭教育真相
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卡森·麦卡勒斯
人们常用水的纯,纸的净来形容孩童,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有关美好,有关真善最好的代名词之一。但就像是天使与恶魔总是分布在一体两面,每个孩童的内心也都住着一头小怪兽。如果他人的言行长期冲撞或者漠视了它,怪兽就会闯出来肆意横行,也就有了电影《误杀》中谭卓饰演的母亲的那句怒吼: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误杀》是近日上映的剧情犯罪大片,由陈思诚监制,肖央、陈冲、谭卓领衔主演。该片虽然翻拍自印度的《误杀瞒天记》,但是丝毫不比原版逊色,剧情甚至更加缜密和精彩。
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泰国小镇的故事,肖央饰演的父亲李维杰是一个底层网络维护人员,艰难地游走在当地不透明的司法体系里,看着普通人受到欺凌,他内心虽有不平,但是不得不隐忍避世。
直到有一天这种灾难也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读高中的女儿平平失手误杀了一位官家阔少,于是为了保护家人,他开始为爱犯险,和警察展开了一场反刑侦的猫鼠游戏。在这场和警察的斗智斗勇中,两个牵连的家庭为孩子殚精竭虑。
《误杀》表明上看是一部发生在异国的剧情犯罪片,其实它就是一部全世界通行的家庭教育片,其中有关孩子心理特征、行为动机以及如何修复亲子关系等问题值得每个家庭深思。
青春期的叛逆源于渴望脱离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中说: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源于这种心理,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显得叛逆不羁,其言行往往故意和父母背道而驰,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误杀》中的贫民少女平平和富家子弟素察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叛逆的特质显现。
平平的父亲李维杰虽然是一家之主,已一己之力承担了全家的吃穿用度花费,但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因为活得拮据窝囊,经常遭遇女儿的白眼。平平对他爱答不理,父女之间总是一个冷,一个热,一个努力讨好,一个不屑一顾。
于是,当学校要组织暑期夏令营时,面对高额的费用和女儿的无理取闹,父亲李维杰虽然感到压力重重,仍然咬紧牙关把女儿送了过去。事实上,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校外活动,这是有钱人的盛大Party,是贵族学校精英子弟的狂欢。
贫民出身的平平在活动中很快成了待宰的羔羊,她被当地警察局局长儿子素察盯上了,素察在饮料里下了迷药诱奸了她,还拍了裸露视频作为要挟。在后续的纠缠中,平平失手误杀了素察,一场有关两个家庭的悲剧就此展开。
这个故事里,平平虽然是被动受害,但是她的叛逆,她渴望独立的心理也是这起悲剧的触发因素之一。
其一,她明知道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仍然执意参加富人派对,因为她想要在那里交到更多的朋友,扩展人脉,以摆脱贫民区的禁锢。
其二,她对自己的独处能力过于自信,对异性和陌生人缺乏警惕,因此不加观察和思索就喝下了含有迷药的饮料。
其三,在迷奸事件发生之后,她并没有及时向父母或者他人求助,仍然是以一个人的意志努力硬撑。
而事实上,以她的年龄和心智根本不足以应付这场灾难,最后她还是不得不向成人世界的规则低头,做回一个小孩,按照父亲的谋划一步一步来,才得以让家人和自己摆脱困境,免受制裁。
青春期是我们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其间的困惑、冲突总是层出不穷,就像那句流行语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作为一个刚刚向着这个世界探头探脑的大小孩,过于迫切地想要展示自己的独立能力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免不了犯错。但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认清自己的处境,不再一意孤行。向大人伸出你的求助之手,这件事情并不羞耻。
以身作则是父母给与孩子最简单、行之有效的教育礼赠
影片中李维杰为了掩盖家人误杀素察的罪行,开始了一系列伪造证据的过程,他从电影中学来“蒙太奇”手法,利用旁人对时间概念的模糊,反复洗脑邻居,偷换家人去看泰拳的时间。最后通过邻居无形中的伪证,他为家人制造了一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他还训练妻子和两个女儿,教她们如何应对警察的审问。
李维杰的良苦用心成人自然心知肚明,但他只有几岁的小女儿安安却无法理解父亲,她在整件事里看见的只有谎言以及说谎带来的利益好处。因此,安安无师自通,很快学以致用。她把自己的考试成绩由70分涂改成了100分,因为爸爸说过如果考满分,就给她买一个口琴。
这边来自贫民家庭的小女孩安安现学现用,那边权贵家庭里大男孩素察的暴力与目空一切其实同样师从父母。
他的母亲拉韫在看到儿子差点弄瞎别人眼睛后,轻描淡写,用金钱草草打发,那种长期视人命为草芥的态度儿子早已耳濡目染。他的父亲见他闯了祸,不问缘由就是一记耳光,处理方式简单粗暴。长期淫浸在这种家庭氛围里的素察,自然对他人的生命毫无敬重之意,也养成了他的骄纵、为所欲为。
在电影《误杀》中我们看见当父母的所作所为投射在孩子身上时,激起了相似的反射弧,不论是李维杰所代表的贫民家庭,还是警察局长拉韫所代表的权贵家庭,她们的孩子在沿袭父母的行为模式方面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父母言行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许多家长操心着孩子的胎教、早教、学前教,在后代个人素质与应试成绩的天平上来回奔走,忙得不亦可乎,然而她们往往忽视或者漠视的一点是:以身作则才是父母给与孩子最简单、行之有效的教育礼赠。
打破沉默,修复伤痕,找寻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电影《误杀》中的两个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都是问题重重。影视剧中这类问题特别常见,因为亲子矛盾从来不是个例,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戏里的陈冲为儿子素察焦头烂额,戏外作为母亲的她其实一样因为女儿忧心忡忡。陈冲之所以接下警察局长这个角色,正是被角色身上强烈的母性所打动,用陈冲的话来说,她看见了她的“七情六欲”。
现年58岁的陈冲塑造过许多经典难忘的角色,荧幕上的她曾是性感、美丽、妩媚的化身,但是谈到孩子教育,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和女儿沟通,不知道如何让孩子体会到来自母亲的爱。她说:
“我会想象如果有一件事能让我为她们去死就好了,那样她们就知道我是爱她们的。”
陈冲的话里有着深深的绝望和伤感,她和女儿之间的隔阂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隔阂我们其实并不生疏,尤其是在东方家庭里。因为含蓄的个性和长期以来的习惯,我们的父母很少开口谈“爱”,父辈和子女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不能一起谈天说地,更无法深入心灵的沟通交流。最常见的景象就是缄默,两代人之间的相处如同在演绎一部默片。
经典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就曾将这种隔阂表现得淋漓尽致,来自大山的男孩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乡邮员的接力棒,在第一天送信途中,父亲带着儿子重走几十年的老路,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山在低鸣,鸟在嬉闹,连泉水都淙淙有声,唯有父子之间相顾无言。许多个不经意间,两代人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消除隔阂,打破沉默其实往往只需要一个触发点就够了。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中一次送信的陪伴,一场互助过河,父子之间的坚冰已然悄悄融化。
之于陈冲,因为电影《误杀》的拍摄,和女儿许文珊同在一个剧组,同食同宿,一起面对拍摄的压力,以前母女之间那种紧张对峙的状态反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理解以及随之而来的亲密。
这部影片让陈冲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好角色,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达成了和女儿的和解。
就像在她在专访中说的:“她就是我,我就是她”。陈冲不是凭空创造了拉韫这个角色,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到了和角色的契合点,挖掘出符合这个人物的部分,她和片中的母亲融为了一体,《误杀》成全了她。
在一段有裂隙的家庭关系中,我们永远不要害怕变化,更不要耻于沟通。向着对方迈出一步,哪怕会有矛盾和冲突产生,但那一刻也许就是打破沉默,修复伤痕的最好契机,因为就像作家纪伯伦说的“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电影《误杀》的火爆仍在持续进行中,电影之外现实世界里,关于亲子关系的探究热度从来不曾散去,它是每个家庭永恒的考量命题。
就像电影里呈现的,不论你是达官贵族,还是下里巴人,在面对问题儿女时,可能一样束手无策,一样焦灼忧心。但重要的是,我们从影片中领悟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这才是电影艺术带给生活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