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艺论|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技术帖”

  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已经成为当前电影暑期档的爆款,它在没有太多宣传营销的情况下,以横空出世的姿态,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更站到了中国影史上动画片票房冠军的C位。其实,对于一部出自光线传媒这样的一线片商、耗费了数年时间打造出的作品,没有明显的短板,取得不错的票房是很正常的。但对于哪吒传说这一早就家喻户晓的国民IP,又有《哪吒闹海》的经典前作,《哪吒》为何能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这个毫不英俊、还颇有几分丑相的新版哪吒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仍然值得细细分析。

  和真人剧情片以人物的性格推进情节不同,动画片更强调用剧情来服务于人物塑造。甚至可以说,动画片是典型的人物性格决定成败的片种,故事再复杂的动画片,基本都可以用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剧情。比如《哪吒》中,敖丙和哪吒被设定为由一颗混元珠分裂出的灵珠和魔丸,又被放置于一善一恶的成长环境中,由此来引发后续的全部故事。其实,使用双生子的人物关系来制造矛盾冲突的故事模式并无太大新意,古龙原著、梁朝伟主演的连续剧《绝代双骄》,成龙主演的电影《双龙会》等都是如此。而大批优秀的经典剧情片,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之类,是难以拍成品质相当的动画片的。可见动画片自有其不同于真人电影的评价标准。我们回顾影史就能发现,越是优秀的动画片,越是能够通过花样翻新的人物形象,赋予传统的主题、故事以新的魅力。很多动画片,哪怕在多年后剧情早已被人们淡忘,但人物形象还留在人们的脑海里。《魔童》的成功,最直观的原因就在于一批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

  以哪吒形象来说,《哪吒》把《哪吒闹海》中在哪吒身上只是轻微存在的顽劣气质加以放大,使之成为哪吒最重要的外部性格特征,极大增强了人物的亲和力。影片中有大量剧情在为这种性格塑造服务。如在《封神演义》中,乾坤圈和混天绫是哪吒出生时就自带的,而《哪吒闹海》中,则是出生不久后由太乙真人所赠,到了《哪吒》中,则是哪吒自己从太乙真人的宝囊中半偷半抢得来的。对于观众而言,如果说《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是个完美的邻家男孩,《哪吒》中的则更像是自家熊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始终被放置于他和李靖、李夫人之间的亲情结构中,他首先是作为父母的孩子而存在的,英雄不英雄的尚在其次。这样的形象,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平视的姿态实现情感的共鸣,而在《哪吒闹海》中,关于哪吒的一切,都完全围绕少年英雄这一人设来进行,他生来就是供仰视的英雄,没有肉眼可见的成长过程,也就更谈不上亲情在他性格养成过程中的投射。

  影片里更具颠覆性的人物是太乙真人。在《哪吒闹海》中,此君只是一个背景式的人物,在几次简短亮相中,他始终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张嘴就要说出各种人生警句,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可以被视为哪吒深层心灵结构中的“超我”。到了《哪吒》里,他被赋予了十足的烟火气,变得又懒又馋,糊涂健忘,他不停地插科打诨,为影片制造了无穷笑料。就连他的坐骑,也从《哪吒闹海》里的仙鹤变成了飞猪。如此接地气的神仙形象,是人们几乎从未在国产影片中见过的。这一形象有多重要试想一下就知道,假如其他剧情保留不动,唯独把这一人物变得高大上,影片的观赏性肯定下降不止一个档次。

  《哪吒》中新出现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导演的匠心。两位仿佛随时都在说相声的结界兽,性格特征首先体现为凶残嗜血、后来在哪吒和敖丙的轮番暴击下变得唯唯诺诺可怜兮兮的海妖,都是如此。甚至就连大反派申公豹,都因为过于奸诈有了漫画式的滑稽意味。

  由此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以往各个已经被冠以经典之名的国产动画片,都在形象设计这一项上做足了功课,比如《哪吒闹海》中哪吒的英武,龙王的骄横;《大闹天宫》中猴王的洒脱,太白金星的滑稽,玉皇大帝的阴险。这类令人过目不忘的形象,在后来的动画作品中实在是久违了。《哪吒》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扎实细致的制作匠心,续接了这一传统,是它成功的最大基础。

  《哪吒》虽然可以拿到高分,但如果我们本着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来看,作品的减分之处还是可以找到的。即以造型而论,片中各人物的画风并不统一,基本上是日系、美系风格的杂糅,较为传统的中式设计语言少之又少。另外,如果和《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超能陆战队》这类代表着好莱坞最高品质的动画片相比,《魔童》在阐述主题的细腻度上,在剧情段落之间转换的流畅性上,还有可见的差距。例如,敖丙的出现就稍显突兀,陈塘关百姓和东海妖族的历史,也缺乏足够铺垫。总之,《魔童》虽然优秀,但就目前的票房、口碑而言,里面其实还是有着国人对国产动画片格外偏爱的成分。惟愿《魔童》的成功,能让人看到国产动画片宽广的市场前景,为更多资金、人才的注入提供更强的动力和更多的借鉴。

  (文/邱振刚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8月12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