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记载的“野合生孔子”是怎么回事?

《史记》记载,孔子家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也就是在鲁国都城曲阜的近郊。
孔子父亲叫叔梁纥,母亲是颜氏,没有名字。
《史记》说他俩“野合而生孔子”,这是原话。
关于“野合”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交之于田野,桑间濮下”。
这种解释就很刺激。
非常有画面感,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非常的野性。
其实,那个时候的男女关系还算开放,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因此这类行为,在秦汉以前的社会也比较常见,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关于这种“野合”的解释,有人也提出来质疑。
首先,“野合”是天知地知的事情,怎么会被传得沸沸扬扬,还被记载了呢?
其次,汉代人有种说法,孔子生日是阴历的八月底,倒推一下,母亲怀孕的日子在上年的腊月里。
山东的腊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
是最不适合了野合的。
古人再生猛,在天寒地冻的荒郊野外,应该也没心思吧!
因此,有人就认为,《史记》里“野合”并不是在田野交合之意,而是指一种出身上的“野合”。
那时,门第观念很重。
不同阶层的人是不允许跨阶层通婚的。
孔子的母亲颜氏出身低微,是普通的农民,穷老百姓。
没资格做叔梁纥的老婆。
也就是孔子的母亲没有名分,没有过明媒正娶,连妾都算不上。
所以,孔子自幼跟着母亲在外婆家长大。
从小就没见过父亲,过的是农村里那种单亲家庭的日子。
孔子母亲是一辈子没嫁人呢,还是早年死了丈夫一直守寡?
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我小的时候地位低贱,所以能干很多的农活儿。
孔子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当时的人都知道,孔子自己也不忌讳。
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有个叫樊迟的,还想跟他学种庄稼、种菜。
孔子说干这种活儿我不如老农民拿手。
小时候孔子不会想到自己姓“孔”。
他是老颜家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的,是老颜家的人。
不过,通过《史记》里的记载,孔子似乎很羡慕那些有父亲的孩子。《史记》记载,孔子小时候非常喜欢玩祭祖宗的游戏。
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就是由于他父亲那一脉的亲属,家里也就没有没有对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动。
他看到别人家祭祖,自己家没有,就会非常羡慕,这和别的小孩子有玩具,你的孩子没玩具类似。
玩具没有,尚且可以买一个,但父亲和祖先可不是随便就能买的。
因此他就自己做游戏摆上几个盘儿啊,碗儿啊的,磕头拜祭一下。
虽然不知道拜的哪个祖,不过也算是一种心理补偿吧。
所谓缺什么就嚷嚷什么!
没见过父亲的孔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却看得很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