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没有封侯的拦路虎

  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其《出塞》一诗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俨然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龙城飞将所说正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李广。

  昔日汉文帝时,曾感叹:“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景帝时期,平曲候公孙昆邪说他“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人更是号曰:“汉之飞将军”,令匈奴闻风丧胆,无不避之。唐德宗时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

  

  李广将军,字号史书已无记载,陕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县人),据《史记》记载李广祖先乃是秦朝的将军李信,李广家族世代重视武艺,射箭之术尤为精湛,李广曾在外出打猎的时候,见草丛中有一老虎,弯弓射之,箭以闪电般的速度,射中目标,过去一看,竟是一块石头,箭头没入石中,射虎将军便由此来。汉文帝十四年的时候,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加入军队,因为他善于骑射,被朝廷封为中郎将。

  然李广将军一生经历大大小小七十余战,至其引刀自刎,含恨而终,也没有得到封地和爵位,甚至连自己军中不见经传的军官和士兵都能封侯加爵,以至于成为了古往今来不得志的 代表人物,那么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名不副实?还是遭人陷害?让我们一探究竟。

  名传千里,军功不足

  汉高祖刘邦曾定下了“论功定封”的遗训,每次作战军功多少直接关系到武将的赏封。那么我们来看李广参加过的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战役,李广将军的军功如何。

  

  1.公元前133年,也就是汉武帝元光二年,武帝欲打破以往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一来因为文景之治,让西汉的国力得以日益强盛,二来汉武帝长远考虑,为加强西汉政权,扫除匈奴对汉朝的牵制,接受了王恢的建议,以马邑城为诱饵,引诱单于来攻,任用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引大军埋伏在马邑城两边的山谷,但当时单于发现了汉军的计策,并没有进入汉军的埋伏圈,就调头逃跑了。汉军出动大批军队,却一无所获,无功而返。

  2.公元前129年,李广为将军,从雁门关出发,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李广被单于擒住,单于爱其才能,并没有杀他,李广用装死的办法,抢匈奴少年的好马,夺下弓箭,向南飞驰几十里与他的残部汇合,一路上射杀匈奴追兵,得以逃脱。此次战役不仅没有对匈奴造成打击,自己的部队还损失惨重,按律当斩,更别说封侯了。

  3.在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期,匈奴听说李广驻守此地之后,采取了避战策略,躲得远远的,不敢入侵右北平,这也导致了这几年李广没有战功。

  4.元朔六年,李广作为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讨伐匈奴,许多将领因为斩杀敌军达到了一定数量而被封侯,但是李广并没有达到。

  二年后,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出击匈奴,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多骑兵和李广一同前往,但两只部队行军路线不同,分两条路行军,李广部队行进几百里之后,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与手下将士英勇作战,数次抵挡住匈奴的凶猛进攻,损失惨重,直到第二天张骞的军队赶到,匈奴的军队才撤退。李广的部队由于所剩无几,张骞的军队一路行进,兵马疲惫不堪,因此也无法追击匈奴,回朝之后,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5.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大军出击匈奴,此时李广将军已经60多岁了,汉武帝不想让李广出站了,经过李广几次请求,才封李广为前将军参与作战。但此次漠北之战由于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被卫青命令从东道出击,大军没有向导,迷失了方向,落在了卫青部队的后面。卫青也未能捉住单于。李广最后引刀自杀了。

  

  虽然李广将军一生战斗不止于此,但想要达到封侯的功劳,这几次大规模战斗是最好的机会,显然这些机会李广出于种种原因没有把握好,直到漠北之战,李广年事已高,几乎是最后的机会了,也未能建立汉武帝想要的直接功劳,李广不堪受辱,再也经受不住这种打击了,自杀而亡。

  在武帝时期,军功多少决定着能否封侯,军功以取敌首级的数量,是否斩杀匈奴大将,俘虏多少为主,但我们现在来看,每次作战,匈奴因惧怕李广,常重点关照他,李广多次以少量的将士牵制了匈奴主力,为其他将军的部队进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整体上来说,李广的功劳也足以封侯。可惜李广将军没有得到武帝眼中最直接的军功。

  自身性格的缺陷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上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命运是说一个人在做各种事情,人际关系,意外情况的结果。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到他做事,说话,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出哪些行为,以及各种人生选择。性格也是影响到事物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1.恃才自负

  在汉景帝时期,当时李广任上谷太守,大臣公孙昆邪对皇上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可见其对自己的本领、武艺非常的自信,但自信过头也就变成了自负,一个人开始自负的时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会直接导致遇到事情,做不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李广作为管理军队的长官,这种自负的性格,产生的后果就更不敢想象,带兵打仗想要取得胜利,光凭武艺是不行的,冷静的思考,根据敌我情况,做出合理的对策,才是决定战斗胜利关键因素。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一段话是这些描述李广将军的,他说“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是说李广在战斗中射箭,必须等到敌人非常接近了才发箭,因此他统领军队好多次被困战败,射杀凶猛异兽时也曾被猛兽伤害。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战斗中,敌人如果数量大,等到接近再射杀,弓箭每次只能射杀一人,那几十步的距离,弓箭的劣势就非常大了,可见李广对自己武艺的自负,导致了作战方法的失误,直接影响了战斗结果。

  

  2.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有这样一件事,李广闲居在家的时候,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打猎。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和朋友喝完酒返回,时辰已经很晚了,路经霸陵亭,当时守亭的霸陵尉喝多了,训斥了李广,不许他通过,李广的随从说道:这是前任李将军啊!霸陵尉不以为然地说:现任将军都不可以夜间通行呢,更别说前任将军了!

  没过多久,匈奴在边境挑事,李广被朝廷征召前往右北平做太守,守御匈奴,李广借此请求朝廷派霸陵尉跟随他前去,霸陵尉到了李广军中,李广便把他斩首了。

  这件事情,虽然霸陵尉出言不逊,但也是秉公办事,没有犯什么死罪,而李广小心眼,一直记在心里,找到机会,杀了人家。可见其心胸一般,当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就非凡的功业。

  身为将军如果气量小,忍耐性差,势必误事,难有较大作为的。当年诸葛亮出祁山,与司马懿大军对峙,两军僵持不下,任凭诸葛丞相怎么羞辱,司马懿都能忍耐住,才能不贸然出击。战场的指挥官最忌意气用事。按李广的个性,面对敌人的挑衅,李广势必做出一些莽事。因此很多次对匈奴的作战,以失败告终,也不能说没有自身性格的原因。

  

  3.性格内向,胸无城府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这是司马迁对李广将军的印象,老实厚道,不善言辞,我们说一个人优秀,要有全面的才能,口才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古代朝廷,三寸不烂之舌,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会说话也能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当时的霍去病,当汉武帝想要为他选一个更好的住宅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豪言 表壮语,深深地打动了汉武帝的心,“由此上益重爱之”。同朝为将,同样为国杀敌,征战沙场,但是会说就能讨得皇帝喜欢,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再加上李广将军一身的本领,何愁爵位?

  而李广将军不仅沉默寡言,更是一个直来直去,没有城府的人,我们会想,胸无城府按理说是好事呀,说明这个人不会想太多,没有心计。但胸无城府在古代官场,很容易导致自己站错边,做错事,死无葬身之地。

  汉景帝登基之后,吴、楚七国发生叛乱,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勃前往攻打叛军,李广表现英勇,在昌邑城下猛夺叛军大旗,斩敌颇多,这本是大功一件,但李广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给的将军印,朝廷发现,李广因此没有获得一点封赏。李广可能是因为自己解救了梁王,盛情难却,没想那么多就收下了。但这本是一次可以封侯建业的大好机会,因为自己看不清政治情况,梁孝王刘武何许人也,曾经和汉景帝争夺皇位的人。你私自接受了他的馈赠,在皇帝看来,无异于在站边,好在自己有功,功过相抵,不然头颅难保。在古代朝廷,胸无城府是一大忌。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名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后人无不对这位飞将军李广的遭遇扼腕叹息。纵观其一生,冲锋陷阵,守卫边疆百姓,戎马一生,虽有射虎之威,亦不能成就王侯将相,其中原因,多而复杂。成功的因素太多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成功与否。但主要原因,相信大家也能从中发现。

  最后想说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李广将军能在载入青史,留下不朽的篇章,一生足矣。用司马迁的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将军有很多方面,也是值得后人称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