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德"的作用
从古至今的圣贤,还有那些有识之士们,都把"行道"、"积德"看的非常重要,那么这"道"是什么,"德"是什么形态的,它们各自的用处是什么?答案就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大容量是"德"的形态,它只听命于"道"。这"道"又是什么呢?"道"虽然摸不着也看不见,恍恍忽忽的,但它的实质是物质,也有物质的象。也就是说,它内含着"阴阳的根本、生克制化、质量互变、因果等等规律。"道"用什么将万物之本按这些规律生成宇宙万物的呢?老子告诉我们:"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这段话老子是在举例,这就像是一个家族的诞生,"道"与"德"比作一对夫妻,"夫"代表"道","妻"代表"德",大容量的"妻"唯夫是从,将"夫"之物按自然规律孕育转化为有形事物。老子说的"众父"的意思是,此规律不是专用于某个事物,而是万事万物的诞生与发展都是这个规律。
"道"与"德"不能单独行动,"道"离开"德"就没有动能,"德"离开"道"就没有规律,就会杂乱无章。"道"与"德"的配合才有了斗转星移,也有了日出日落,生命的延续及万物的生化。
老子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里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为了国家和家庭的安定,就是儒家提出的"三从四德"。
其实提倡者提出三从四德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对某群体的歧视,而是他领会了老子思想并掌握了大自然的这个规律而提倡的,就是俗话说的"对事不对人";二是让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是"道德"的后裔,人也不例外,他还告诉我们通过"行道"可以积攒更丰厚的"德",有了丰厚的"德"就增加了延续后代的动能。丰厚的"德"还可以载更多的"物","厚德载物"的"物"就是老子说的"道之物"。所以有大德的人不但可以兴家,还可以兴邦兴国甚至可以兴全人类。
当然了,对普通人来说最佳愿望就是家族兴旺,家族的兴旺也离不开载物的"德","德"的丰厚程度决定了载物的量,"道之物"的量决定了家族的兴旺程度。
具体方法我们先从植物的规律说起:植物的叶子由嫩变老,嫩叶的成长靠的是吸收根部营养,它制造营养的能力是随着由嫩变老缓慢增强的,从成叶到老叶是制造营养的最佳时期,到秋后老叶子仍在吸收阳光制造营养,将营养返本储存在根部或种子中,是为延续后代作准备的。
人也是这个规律,从诞生到年老就像植物那样,幼年时需祖上的阴德成长,中老年人就得制造阴德,一方面维持自用,另一方面将馀下的返回至冥冥之中留给子孙之用。尤其老年人更加重要,不但身体健康需要修道德,还要馀下阴德留给子孙。
具体方法需与其它章节融会贯通:第三章、第四十六章、第五十四章等,其中包含着如何修炼,如何减少消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