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专栏:一周年,让我们竖起加勒万河谷的人民英雄丰碑
【编者按】2020年6月15日的加勒万河谷,印军背信弃义,悄然越线来袭,在保卫祖国领土的徒手战斗中,我边防军人十几名战士与一百多名印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敌我悬殊的残酷战斗中,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光荣牺牲,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生命垂危。被英雄鲜血染红的加勒万河谷,见证了我边防军人的铮铮铁骨和视死如归。
在烈士们牺牲一周年之际,特撰写此文,以纪念为国捐躯的烈士们。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和平与安宁,是用无数解放军官兵的无私奉献乃至生命换来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2020年6月15日,残阳如血。
一百多名印军士兵,拿着钢管棍棒,悄然越境。按照惯例,团长祁发宝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
但是,早有预谋的印军像蟑螂一样从山崖一侧涌出,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
脚下就是祖国,岂能后退?
祁团长一边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一边张开双臂,像一座丰碑一样挡在企图越境的印军面前,掩护身后战友占据有利地形,展开战斗队形,与印军对峙。
但是,这种冷兵器对峙,100多人的印军占尽了人数的优势。
随着夜幕降临,印军依仗自己人多势众,用钢管、棍棒、石块向势力单势薄的我十几名官兵发起凶残的攻击。
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我边防官兵在祁团长的带领下,誓死不退!用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
在那个漆黑的高原之夜,巍巍喀喇昆仑山见证了令14亿国人动容的一幕:
身先士卒,顶在最前面的祁团长成为印军重点攻击的目标,在混战中,祁团长头部遭到重创,瞬时倒在了血泊之中。
营长陈红军看到形势危急,立即带人迎着“石头雨”、“棍棒阵”突入重围营救团长,战士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本来已经突出重围,见状立即反身、投入战斗。
前来支援的战士王焯冉,在渡河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牺牲在冰河里………。
形势极度危险,战斗异常惨烈。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侵略者击溃驱离。印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付出了伤亡几十人的惨重代价。
祖国山河终无恙,守边护边志更坚。
那场战斗后,“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被很多官兵自发写在了头盔里、衣服上,刻印在青春的胸膛里。
那场战斗后,陈祥榕所在连队斗志更加旺盛,服役期满的士官100%主动留队,所在团义务兵踊跃申请选取士官继续战斗。
那场战斗后,王焯冉所在团18名女兵3次请战,她们在请战书中写道:“愿同男兵一样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由于守边官兵们身边英雄的光辉事迹,激发着他们坚守边防、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就在喀喇昆仑腹地,坐落着全军海拔最高的康西瓦烈士陵园。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已有100多位烈士长眠在此,他们化作了共和国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一代代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用他们不朽的精神,筑起了巍峨的界碑。
金一南将军曾经说过一句话:“军人最大的奉献不在于牺牲,而是在于胜利!”。是的,唯有胜利,才是军人价值的最高体现。
战士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边关将士们常说,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敌人夺取胜利!
“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陈祥榕烈士生前这样记录着一次战斗。
“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黑压压挤满了河滩……”参谋陈鸿宇在回忆加勒万河谷那场惨烈的战斗时说,“我们人虽少,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
战士们深深地懂得,没有和平哪有发展,没有发展哪有强大。因此,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祖国的强大,战士们的每一次战斗都无所畏惧,每一次战斗都把生命置之度外。
万千将士如斯,万里边关如铁。“为人民戍边、为祖国守防”,已成为一代代边防官兵赓续传承的血脉信念!
边关有我,山河无恙(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