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太一”反复循环,懂得其中规律的人,可以洞察万物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哲学家经常问三个问题,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今天通过解读《道德经》第十四章,由此探寻答案。

  宇宙的本源,是“太一”,具有3个特征:夷、希、微。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太一,到底是什么样?

  用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竖起耳朵听,听不到;用手去触摸,又抓不到。这种无形、无声、无影的东西,老子称之为“一”。

  太,是很大,无限大。

  太一,就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从那里来,又回到那里去。

  每个人都自带“本性”,能明心见性,自然可以洞察万物。

  读到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道生一,一,是我们物质世界的工具,或者逻辑方法,论证不了的东西。

  宇宙的本源,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存在。老子谓之“道”。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道家的火龙真人说,每个人都自带“本性”,如果能拨开欲望和妄念的遮掩,人就可以明心见性,在心性上和宇宙相通,天人合一,自然可以洞察万物。

  我们这个看得见的世界,由看不见的“太一”衍生出来的。

  老子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太一的状态,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恍惚惚。但是万物都是从“一”衍化而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看得见的世界和宇宙,是由看不见的太一衍生出来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告诉我们一个新的理念:看不见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而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

  “太一”是始,亦是终,反复循环,生生不息,懂得其中规律的人,可以执古御今。

  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什么东西,既看不见头,也看不见尾?

  那就是一个无线循环的“圆”。

  所以,我们先秦的祖先,用一个圆形,代表太极。一直发展到宋代,才加上两个点,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阴阳太极图。

  “太一”是始,亦是终,反复循环,生生不息,懂得寻找其中规律的人,可以执古御今。

  这宇宙的规律,又是什么?

  比如《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命、物、时、功、神。这其中又包含更细化的规律。

  自古以来,伊尹、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都是了不起的人才。他们掌握了天地规律,并懂得把规律,运用到政治、军事、管理、人事、商业的人。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京剧、书法和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继承祖先的智慧。把这些智慧运用到现代社会中,才是真正的继承文化传统。

  每天解读一篇经典,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关注,和我一起坚持读书、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还原创,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