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二千年千人千解:为什么没有达诂?

  

  这个世界上能吹牛的人很多,神兮兮的人也很多,我是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一部老子五千言,二千年来数不清的注本,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都是在做注脚,那谁又是正解呢?还真说不清楚。

  南怀谨解老子,话说的特别客气,要请大家多多原谅,因为下面坐的很多是道友,而南老先生更喜欢用佛家的禅语来兜底道,这是在请搞纯学术的人和道友多多原谅,他等于是在讲自己的道了。

  

  不久前火了一段时间的王东岳,谈的是传统文化,思维的格局却是东西合一,而解读传统文化恰好要从西方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这不是一个好与坏的问题,毕竟是在解读老子,不是在谈达尔文。你要创造一个新道论是一回事,你要解老那还是重在贴切。比如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先生解释为道生天地,这是一生二,天地又生了自然、动物和人,这就是二生三,自然、动物和人生万物这种分类真的很奇怪,因为先秦时期只谈天地人,没有谈天物人的。

  

  问题出在哪了?

  为什么解老会有这么多的分歧,为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谁都可以跑出来说:你不懂。然后他自己大谈一通什么客观规律、辩证法,用中学政治课背下来的东东教育了你一通?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概念的泛化。

  比如:言。

  不能泛化为常识意义上的说话,老子没有不让你说话,道家的人士比谁都更能说话,比谁都敢说话。言在老子五千言中是有特指的,“行不言之教”,是针对儒家仁义礼教。如果离开了历史文化背景,去理解这个“言”字,成了无限解读,就谁都可以解,谁也解不清,谁也说服不了谁。

  

  老子的“行不言之教”,出自第二章。

  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立概念的相互依存,说明清一色的政治是一厢情愿。你要天下人与人都遵循你那个“亲亲为大”的礼制,这是做不到的事。清一色的政治不符合人性,不自然,不合道,道告诉你“反者道之动”,天下皆成西施也无所谓美了,不但不美,还会走向反面。“天下皆以美之为美,斯恶矣”,人人都去扶老太太过马路,则天下必归于伪,弄得不好还扶出了一场官司。

  老子第五章的名句:“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刍狗“。”仁“当然是在明批儒家,下面也用了这个“言”字,“多言数穷,不若守中”。这就说明“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话。

  言者,论也。

  在老子五千言中,它是指流行的系统言论。所以,庄子在《齐物论》要齐天下之言,大言小言,言非吹也,不但不是吹风,而且都是我们今天看起来很了不起的诸子之“论”。庄子要齐的是天下诸子之言。

  总之,解老子还是不要太玄,神人无功,贴切便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