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书生穷困,得到资助才得以上学,为报恩投胎给人当儿子
陈玉跟着一位私塾先生在寺庙里读书,当时一同读书的学生有很多,有一位来自山东的朱子明,这人读书非常刻苦,整日整夜也不肯休息,而且寄居在这个寺庙中,从来没有见他回过家。
因为性情相合,二人成为了好朋友,有一次,陈玉便问朱子明:“你为何如此刻苦读书?”朱子明回答道:“我家境穷苦,本来连学费都筹不齐,如果只是白天学习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如果再加上半个晚上,我学习两天便可以赶上别人三天了。”陈玉听了这话非常感动,于是将自己的卧具拿过来和他一同居住,共同学习。
过了几日,朱子明对陈玉说:“这寺庙里的私塾学历有限,我记得在城门附近有一位吕老先生,他虽然年纪老了,可学识渊博,我们一同投他的门下。”
当时整个京城开馆讲学的人非常多,大家都是按月缴纳学费。等到月底时,学生的去留便全凭自己做主。二人月底便转投到了吕老先生的馆里读书。
吕老先生考校了陈玉和朱子明,见他俩资质聪慧,便高兴地收下了两个学生。从此以后,陈玉便和朱子明同吃同睡,共同学习,亲密的就好像兄弟一般。
月底的时候,朱子明突然请假回家了,过了十几天也并没有来,陈玉感觉很奇怪,可询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原因。
这天,陈玉因为有事到城外的天宁寺,却在寺庙走廊里看到了正在糊灯笼的朱子明,朱子明看到陈玉来了,扭捏着露出不安的神色,陈玉上前问他为何不去上学了,朱子明把他拉到一旁,神色惨然地说:“我家里穷困,没有钱给吕老先生当学费,因此必须要做半个月的小贩,卖一些灯笼,才能攒够一个月的学费。
陈玉听了这话,感叹良久说道:“你只管读书,我一定竭力替你筹足学费。”朱子明非常感激,便和他一同返回私塾读书了。回去的路上,朱子明还特意嘱咐陈玉不要将此事对其他人讲,二人回去后随便找了个理由瞒过了吕老先生。
陈玉的父亲靠着囤积发财,因此家境还算富有,于是陈玉便借机偷了父亲的钱财替朱子明缴纳学费。后来这事被发现了,他父亲追查损失的钱财时,陈玉如实告诉了父亲,他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太傻了,便决定不再让他读书了。
朱子明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特别惭愧,也辞别老师准备离开,吕老先生得知二人离学的原因之后,感慨地说道:“你穷困为何不早说呢?”于是把钱财全数还给了陈玉的父亲,仍然留朱子明在自己这里读书,平时还叫他一起吃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般。
陈玉虽然不再来吕老先生这里读书了,可经常邀请朱子明去酒馆小酌,朱子明为了避嫌不肯前去,陈玉每每邀请时都非常诚恳,说到悲痛之处,经常流泪,朱子明见他如此,又顾念二人的旧情,不忍心拒绝,便又照旧同他往来。
过了两年,陈玉的父亲去世了,陈玉便再次请求在吕老先生门下读书,吕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感动,于是又收下了他。陈玉的学业荒废了很久,因此大半的功课都落在朱子明后面,朱子明便常常帮助他。
过了几个月,吕老先生的长子从这浙江一路乞讨来到京城寻找父亲,学生们这才得知吕老先生原本是浙江的名儒,因为落魄流落到京城,回不去家乡,只能在这里靠教授他人勉强糊口,如今儿子来寻,众人纷纷解囊帮助父子俩回家。
吕老先生回去以后,眼看着后天就要考试了,可陈玉因为功课落了大半,对这次考试心里没底,朱子明看出了他的心事,于是对他说,明天我的表兄刘天若就要来这里了,我们一起出去散散心。
第二天,刘天若果然来了,可见到刘天若以后,陈玉总觉得自己昏昏沉沉的,朱子明也不见了踪影。
恍惚之间,刘天若拉着陈玉逛了京城有名的花园,还特意叫来了当时京城的清倌人李睫云,临别众人还在花园的墙上题了几句诗。
陈玉只觉得刘天若同自己一起游玩了好多天,见了很多人,游览了很多地方,可又觉得自己只转了片刻,正思考的时候,自己又回到了自己家里,随后刘天若告别走了。
这时突然听到外面有人敲门,两个仆人去开门,仔细一看,竟然是朱子明从外面进来了,仆人上前扶着朱子明对他说道:“公子考了三场,应该累了吧。”便准备扶他进屋。
恍惚之间,陈玉只觉得自己突然跌倒在地,等他再醒来时,看到两个仆人扶着自己准备进屋,再一看,朱子明却在不远处,于是赶忙将家人支开,拉来朱子明,问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朱子明这才流着眼泪说道:“我给你说实情,你千万不要害怕,其实自从吕老先生走后,我就因意外身亡了,我现在是鬼啊。我本该转世投胎去了,可始终忘不了你的恩情,这才留下来附在你的身上,替你参加考试,如今三场考试已经结束,我的心愿已了。”
陈玉听了此话大为感动,原来自己迷迷糊糊的这几天,竟然是朱子明借用自己的身体替自己去考试了。于是又问朱子明:“你的表兄刘天若真的有其人吗?”
朱子明回答:“他是地府的典簿,在我附你身时,是他拉着你的魂魄游荡,倘若不拉住你,你的魂魄就会消散。”
说完这些话,朱子明就向陈玉告别,陈玉流着眼泪问他要去往何处,朱子明回答:“吕老先生待我恩重如山,我和他有父子之情未了。”说完这句话,朱子明拿起陈玉案桌上的笔墨,给自己的手心写了一个“朱”字,随即慢慢消散不见了。
陈玉赶紧出去向仆人们打听时间,才知道考试早已经结束了,又想起自己曾见过李婕云,于是去寻访,到了那里才知道,李婕云早已身死十几天了。又去古寺墙壁上查看曾经题过的诗,才发现那诗文笔迹很淡,像快要磨灭似的,这才恍然大悟,看来写诗的是魂,作词的是鬼。
到了发榜的日子,陈玉果然中了举人。于是满怀着喜悦,整理行装前往浙江去拜见吕老先生。
吕夫人本来断绝生育十多年了。可到五十岁的时候,突然生了一个儿子,那孩子生下来时两手紧紧地握着,谁也掰不开,陈玉到他家,便想起朱子明对他说的话,于是提出见见这孩子,然后对吕老先生说:“他的手心应该有个“朱”字,吕老先生本不相信,可那孩子看到陈玉来的时候,却突然把手伸开了,掌心里果然有个“朱”子,吕老先生吃惊地询问原因,陈玉这才把原因告知了他,众人纷纷感叹。
后来吕老先生在浙江开馆授学,他的孩子自小就聪慧,在他的教导之下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浙江做官,吕老先生也因为他的照顾,得以颐养天年。
暮有话说
因为家境贫寒上不起学,打工半月,筹集一月学费,这样的苦命人,最终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仕途愿望,早早殒命。可即使去世以后,他仍然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人,即使化作鬼魂也懂得知恩图报,这也许是蒲松龄笔下那些读书人的气节和风骨吧。
原著:《聊斋志异》《褚生》
改编:暮有文化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