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的流毒:游侠郭解的罪与罚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
侠客形象一、《史记》:华夏民族的《圣经》
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一般认为来源于《四书五经》,它独占了汉代以来直至清末近两千年的主流价值内容,虽有新文化运动的破旧立新,但传统国学仍然以其为根本。
但《四书五经》的说教式信息传递,是比不上《史记》的情节性渲染的。《史记》被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具崇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且囊括了中华民族草创以来最初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承载了我们民族最初的心理,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并不比《四书五经》小,有可能还更大。
被尊为“武圣”“义绝”、与孔子并驾齐驱的关羽,他的力量源泉,就是《左传》,因为它,故事性更强,更有人生实践的榜样。
而《史记》的内容,便综合了包括《左传》在内的西汉以前林林总总的事迹。从这个方面来说,《史记》作为民族精神的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司马迁写《史记》二、游侠:与儒家并驾齐驱的美名
应当说,《史记》达到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但由于个人的意识终究不能求全,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如第一百二十四卷的《游侠列传》,其中对郭解的论述,遗毒不浅。
司马迁对郭解的评价,非常之高。
在《游侠列传》的结尾,他赞道:
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天下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贤的人,了解他的和不了解他的人,都仰慕他的名声,自称侠客的人都以他为榜样,引以为自豪。而且,他的光荣的名声是源远流长,没有尽头的。对于郭解的死,司马迁表示深深的惋惜。
司马迁与《史记》这是该传的结尾处,再看开头的引言部分。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於世云。
开篇第一句,便引用韩非子的名言,表面上是贬低游侠的作为,实际上是将游侠和儒家并列,并用世人颂扬儒家的现象,来为游侠的不能与儒家同样受世人尊重而鸣不平。因此,唐代学者张守节认为:“太史公引韩子,欲陈游侠之美。”引用名言,是为了表现游侠的美。
然后论道: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游侠的行为虽然不符合正道,但是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解危济困,将生死置之度外,却不张扬,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就是说,方法虽然不太对头,但优点是占了大头的。
在引言的末尾部分,是这样引出此传要记述的人物的:
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汉朝兴起以来的这些游侠,虽然时常会触碰当朝的法网,但他们的行为是符合道义的,是廉洁的,是谦恭的,足以值得称颂。他们的名声,实实在在,士人们依附他们,也决非浪得虚名。
这样的评价,何其高啊,简直就是优秀的代表。
游侠的形象三、大义:让亲者痛,仇者快?
在这些游侠当中,司马迁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郭解,他就是作者心目中游侠的杰出代表。
为表现郭解的侠义之道,司马迁讲了六件事。
郭解的外甥在酒桌上强灌别人的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他他后逃跑了。郭解的姐姐很生气:“你郭解这么讲义气,外甥被杀了,却找不到凶手?”一气之下把尸体丢在路上:看你当舅舅的脸往哪里放?
凶手迫于压力,最后回来向郭解自首,郭解却说:“你杀他是应该的,我的孩子没道理”。把罪责全揽在外甥身上,放走了他。
这时,司马迁写道:“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有名望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更加依附他。
品行高洁,深谷幽兰司马迁的“义”,在这里是指“大义灭亲”的“义”,外甥有错,把他灭了。灭自己,不灭别人,别人当然高兴,但这里的“义”,真的符合“义”的道理吗?
酒桌上劝酒、灌酒,是我们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对方却因此而杀人,主观恶性大,理应严惩。按一般的刑法原理,外甥连违法都够不上,而那个人故意杀人罪是坐实了,虽然对方有过错,但无期徒刑是不可免了。
其二,亲近自己的亲人,尊重该尊重的人,即“亲亲”、“尊尊”,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民间有句话:“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天大地大,都没有舅舅大。外甥冤死了,舅舅却放纵凶手,天理何容?
其三,故意杀人的罪,本应由官府追究,在这里,郭解却代替了政府,行使了生杀予夺的司法大权,这不是无政府主义么?
因此,这个“义”,是站不住脚的。
游侠的形象四、以德报怨:是胸怀宽广,还是沽名钓誉?
第二件事。有一个人有一次竟然叉开双腿坐着,看着郭解,态度傲慢。郭解问得此人的姓名,门客准备灭掉此人,郭解却反其道而行之,叮嘱官吏多次免除此人的徭役。此人得知后,“肉袒谢罪”,有点像廉颇的“负荆请罪”。
这时,司马迁写道:“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少年人听到这件事,更加仰慕郭解的品行。
这种品行,值得仰慕吗?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门客都是看主子的脸色行事的,只为看了一眼就要杀人灭口,这应该是他一贯的品格(下文有述),而这次却没有,人们于是很感激,这就是贱民的“贱”吧?却无形中反映了郭解的“凶”。
其二,最大的亮点是“以德报怨”,怨能以德报,那他手上那么多的人命怎么算?可见,他是用这种手段“沽名钓誉”,蛊惑了不少无知的少年。
其三,他的势力盖过了官府。徭役赋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他一句话就能多次减免,政府的威信何在?他僭越了公权,这不是一个公民应该干的!
纪念《史记》活动五、埋名和声张:是谦虚,还是张狂?
一线城市洛阳有一个很大的民间纠纷,城中的豪门贵族有几十家从中调解,作“和头‘,但都无济于事。于是派人请郭解,郭解连夜赶去,三下五除二调解好了:”仇家曲听解“。
但郭解声称担心夺了洛阳豪强的权,要求争议双方不要声张,等他们继续调解,但按他的方案执行就行了,把功劳归于他们。
这是所谓的隐性埋名。表面是谦虚,但是一个“曲“字,表明这种调解是建立在他的威名威慑之下,并不是他的口才有多好。”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另一种”欲扬先抑“。
还有故意张扬。
郭解逃跑时,在籍少公把他送出关外之后,“所过辄告主人家“,在经过的地方,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给留他居住的人家。结果,官吏根据这些信息一路跟踪,籍少公在恐惧之下,自杀了。
一路张扬,表面看来,是郭解心里坦荡荡,但坦荡又为何急着逃跑呢?而坦荡的结果,是害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司马迁的形象六、搬家一次收礼1000万:是贫穷,还是装蒜?
第五件事,郭解迁茂陵的事情。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发布著名的《迁茂陵令》,将地方豪强集中起来管理。
郭解家里贫穷,不符合迁徙的标准。但管事的官吏很怕他,又不敢不迁徙他。郭解将事情反映到卫将军这里,卫将军为他说情:“郭解家里贫困,够不上迁家的标准。”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一下子听出了话外的意义,不愧是高瞻远瞩:“一个平民布衣,有权有势,竟然到让卫将军为他求情的地步,可见他家一点也不穷!”
于是,郭解家终于被迁走。他的手下和朋友为他送行,他收到的礼金就有1000多万,而迁徙富豪的标准才300万。
这里,司马迁也许是要表现郭解的廉洁俭朴、名声广、人格魅力大。
但细究起来,我们却发现他是很可怕的。
一者,他不是豪强,却胜似豪强,连管拆迁大事的官吏都怕他,留下这个烫手的山竽,实在棘手;
二者,他虽是布衣,却手可通天,连身居二品的卫将军都要为他说话求情;
三者,他虽然表面贫穷,却是一个随时可以变现的隐形富豪,一个动作,就得到1000多万,可见他的号召力和聚集资源的能量。汉武帝的判断是多么英明。
司马迁奋笔疾书七、狂徒末路:天子眼前,痛下杀手
第六件事,是郭解与杨季主的恩怨。
杨季主的儿子是县官,他举报了郭解迁徙的事情。郭解的侄子马上砍下了县官的头,接着,又杀了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到皇帝那里送交信访件,就在宫门外,又被郭解的手下杀死了。
杨季主不知何许人也,但比县官的儿子还有名,身份地位自然不低,然而仅仅因为举报的事情,先后被杀。怎么说,县官也是朝廷的人马啊,谋杀县官父子,性质是相当恶劣的。而在天子脚下公然谋杀告状的臣子,不啻让天子的皇威扫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汉武帝亲自下令:抓捕郭解。
游侠的艺术再现八、前世今生:以杀人之名,立天地之间
郭解,字翁伯,武帝口中说他是布衣,其实,其家庭背景,大有来头。他外婆是“看相大师”许负,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侯”,爵位相当之高。而父亲也是因为行侠,被汉文帝诛杀。在天下祥和的盛世“文景之治”时期被诛杀,可见其罪行并非儿戏。
有其父必有其子,郭解虽然身材矮小,但“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小时候心狠手辣,阴险歹毒,心中愤怒不够高兴时,亲手杀死的人特别多。
不仅杀人,还专门作奸犯科:“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藏匿朝廷命犯,行凶动刀抢劫,有空的时候顺便私自铸造钱币,挖开人家的坟墓盗取财物,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数不胜数。
年少轻狂,或许可以原谅。但年纪大了之后,仍死不悔改:“其阴贼著於心,卒发於睚眦如故云”,内心仍然阴狠歹毒,突然会由于很小的事情而行凶杀人,和年少时一个模样。
即使在他被汉武帝抓住后,他的影响力,仍然在残害生命。
司马迁画像他老家有一个读书人,在与人闲聊时,听到有人称赞郭解是一个好人,读书人说了一句话:“郭解专门作奸犯科,触犯国法,怎么能称作贤人呢?”很快,郭解的门客砍下了这个读书人的头颅,还残忍地割断了他的舌头。
此事如此疯狂,但因为郭解说不出杀人凶手是谁,而凶手也人间蒸发,官吏们还纷纷上书说郭解无罪。可见他的保护伞有多高、多大、多多!这时,主管司法的第一责任人:御史大夫公孙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终于一锤定音: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郭解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行侠弄权,睚眦必报,因一点点小事而随意杀人,郭解即使不知道,但这种罪过,比他亲自杀人还严重得多,应当判他大逆不道的罪名!
因为这一句话,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斩草除根,诛杀了郭解的整个家族。
回过头来一看,细思极恐:如果不是被捕后他的手下还继续滥杀无辜,如果不是御史大夫力排众议,拒绝了他的众多保护伞的无罪辩护,如果不是舵手汉武帝以国家利益为重,英明果断,把控大方向,也同意公孙弘的这一句话,郭解,极有可能原罪一笔勾销,王者归来!到那时候,江湖上的血雨腥风,也许,将昏天黑地……
侠客江湖九、源远流长:是侠义,还是残忍?
《史记》中关于游侠的记述,影响极其深远。
李白,就非常崇拜游侠精神。看他的诗: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行》)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诗中的“剧孟”,就记载在《游侠列传》里。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杀”字,活脱脱一个“恐怖分子”的形象。
如果说诗歌有想象和夸张的话,那看他的行事。诗人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对李白少年时期的记载是:“少任侠,手刃数人”——年少时就喜欢行侠,亲手杀死了几个人。即使按照古代同态复仇的理念,李白也应该死好几回了。
李白的形象塑造与李白同时代的司马贞在给《史记》作批注时,也对游侠赞誉有加:
游侠豪倨,藉藉有声。权行州里,力折公卿。硃家脱季,剧孟定倾。急人之难,免雠於更。伟哉翁伯,人貌荣名。
——伟大啊,郭解,你的形象,将因为光荣的名誉而永存!
即使到了现代和当代,其流毒也不容小觑。
金庸古龙们的武侠小说,曾让多少学子不务学业,在被窝里损耗青春的时光;电脑和网络时代的武打游戏,摧残了多少花样的年华……
流行百年的武侠小说至于极端的杀官分子,在网络上,有多少人为其撑腰打气,甚至称为大侠、英雄!如2006年北京发生的崔英杰杀害城管李志强案;2008年上海发生的杨佳杀死六名警察案;2009年沈阳发生的夏俊峰刺死两名城管案;2017年在江西发生的明经国砍死拆迁官员案……在网络和坊间,都有一些叫好的声音,这跟游侠的遗毒,脱得了干系吗?
最为典型的,是民间流传的“二王”案。1983年,东北沈阳的“二王”王宗坊和王宗玮在枪杀多人后,向南逃离,历经七个月,五次逃脱警方的追捕后,最终在江西的广昌,在几万人的围剿下被击毙。
袭警案中的杨佳这个案件在民间传说得神乎其神,主题就是向“侠”的方向靠拢。笔者即使是生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仍然在幼年时听到过只有小学文化的长辈的生动讲述。大致意思是,他们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好像是计划生育吧,而奋起反抗,他们枪法准,武功高,只对付持枪的人员,从不伤害老百姓。到百姓家吃饭,吃了10块钱的猪肉,一定多付几倍的价钱,经常是100块,而且,临走的时候,一定告诉主人家:“我们就是二王,你们向政府报告,可以领到一份奖金”,然后,扬长而去。收留他们的人,既不会被追究,又可以多赚很多的钱,都觉得他们很有义气。
曾经很闻名的二王这一点,跟郭解逃亡时自报家门的情形何其相似啊。
然而,这个“二王”,其实只是两个偷东西的强盗而已,在拒捕的过程中,杀害杀伤了十几人,有公职人员,也有平民。
这是侠义,还是残忍?
被捕后的明经国十、《史记》中《游侠列传》的瑕疵,司马迁为何要有意为之?
关于郭解的论述,全部来自于司马迁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郭解完全符合黑社会性质组织老大的标准;从历史长河的影响上来说,他是一个名实相符的游侠教父、黑社会教父;给予他个人的罪与罚,完全符合人类的公理和正义。
但司马迁为何要高调、高度赞美这样一个人?并且这碗熬得很浓的毒鸡汤,影响了将近两千年?难道仅仅是因为汉武帝给予了他腐刑的处罚,而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于是便同情同样被汉武帝严厉处罚的郭解?
司马迁本身也是故事真是难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