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弓藏,走狗烹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中,但凡是以武力夺得天下的王朝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开国功勋的势力过大。这些和开国皇帝一同起兵,在血海里厮杀出来的将领本身就成为了皇帝最为忌惮的“敌人”。那么良弓藏和走狗烹也就成为了必然。

  观察历朝历代被杀的功臣,他们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归结一下还是有几个特点可以说明的。

  其一,就是不止是臣子也是合作伙伴。这个情况在西汉初年是比较明显的。最重要的三个功臣就是齐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彭越和英布并不是刘邦的将领,他们在当时更多的是有独立指挥权的军阀,在楚汉战争的时候倒向了刘邦。韩信的确是刘邦一手提拔的,但从他攻略赵地到平定齐国,韩信已经有了自立的实力,甚至在很多意见上都和刘邦不和。

  这样的合作伙伴,作为开国皇帝是很害怕的,如果直接去削除他们的兵权也会导致造反。不安定的炸弹还是要在稳定状态下缓缓地拆除。最终这三位异姓王的结局都不是太好。

  其二,皇帝年迈而皇子年幼,为了皇权过度不得不杀。明初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弑杀,屠杀功臣的恶名他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是因为皇位继承人年幼而屠杀的因素主要是蓝玉案,但在这之前朱元璋就炮制了另外一个大案——胡惟庸案,这里一起来说。蓝玉案是发生在1393年的,而在前一年太子朱标去世,皇太孙朱允炆成为了唯一的继承人。原本留给朱标的武人集团就成了麻烦事了,再加上蓝玉的性格跋扈,不容易压制。当时的朱元璋已经65岁了,在古人里也算得上长寿,为了给朱允炆一个平稳过渡的环境,于是就以造反为由诛杀了蓝玉为首的武人集团,还有一些会引起麻烦的人。整个蓝玉案被牵连地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多人。

  胡惟庸案则是在这之前。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他的案子其实也有学者指出过是朱元璋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一次斗争,而谋反只是理由。这类型的诛杀功臣其目的是变革社会制度,稳固皇权。

  其实还有一种类型的“屠杀”功臣,就是天下还未一统,可是继续打仗对皇权没有太大的帮助,同时因为自己的皇位不稳,需要解决一些让社稷动乱的因素。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是这样,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也是这样,虽然没有杀人,但也诛心了。

  总得来看,开国皇帝杀功臣,其实就是为了江山社稷。多数时候这样做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利的,但也十分残忍,这么做总是有很多说不出的苦衷。但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需要杀功臣来稳社稷。东汉的刘秀,唐代李世民甚至清代的皇帝。由于本身的威信足够大或是皇权的平稳过渡,功臣也就不是威胁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