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去世后,为何武则天敢明目张胆地谋权篡位?
唐高宗去世后,为何武则天敢明目张胆地谋权篡位?
"乘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对李白来说,始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幻想。正是这种幻想和现实中的冲突,激发出李白的许多不朽名篇,而对武则天来说,尽管以她的美貌和特殊素质可以得究于年轻的皇帝,但爬上皇后的位置,最后并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却决非她的个人素质所能完成。那么,是什么力量把她捧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呢?回答是几股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一股风,是关陇贵族集团和一般地主出身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是隋唐之际山东士族已经衰落,关陇贵族集团受到沉重打击,一般地主正在蓬勃兴起,这样一种阶级关系的变化,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这个矛盾集中反映在当时朝廷中两派官吏势力的消第二股风,政策的转变。这除了反映一般地主的发展,也反映了边疆形势的变化,这在唐朝前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三股风,体制的变化。高宗后期,政治体制开始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低品宰相的出现,侍中、中书令地位的变化,最后导致皇权的加强,这也是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族集团衰落,而新贵集团尚未形成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三股风,风源其实都是一个,那就是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般地主经济的发展当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为自己开辟道路,任何力量也是抗拒不了的,武则天不过是利用了这个潮流,充当了这个潮流的工具。没有第一股潮流,她当不了皇后;没有第二股潮流,她不可能扩大政治影响,掌握人心;没有第三股潮流,没有低品宰相的出现,她也很难掌握最高统治权,她正好碰上了这几股风,而她又不失时机的抓住潮流,巧妙地利用这几风,她才能破万里浪,战胜各种阻碍,掌握最高统治权,去施展她济沧海"的抱负。
图片来源于网络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李治长期卧病不治,在东都洛阳去世,死前召侍中裴炎受遗诏辅政。遗诏皇太子柩前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虽然对武后表示了极大的信任,给她以继续参政的权力,但并没有把大权全部交给武后,初七,裴炎奏,太子没有即位以前,不应宣布敕令,有紧要事建议由武后下令于中书、门下施行,帮助武后取得了最高发号施令权,凌驾于新皇帝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十二月十一日(684年1月3日),中宗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十三日,以裴炎为中书令,裴炎把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中书省,中书令在宰相中上升到首相的地位,中宗李哲是高宗第七子,武后所生第三子,他既没有他的两位同母兄长的学识和才能,也没有从两个哥哥的遭遇中吸取到什么教训。他虽然做了皇帝,但不去思量怎样把国家治理好,却想把自已的老丈人韦玄贞提为侍中,韦玄贞是几年前李哲为太子时才由一个九品的州参军超升为刺史的。担任宰相显然是不合适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裴炎一再提出反对,中宗不接受,并且怒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把国家官职完全视为自已可以随意支配的私有财产,完全背离了唐太宗"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的祖训,裴炎将此情况报告武则天后,武则天果断决定,废掉中宗。一月初六,武则天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玮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勗勒兵入宫,宣武则天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
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宗做皇帝前后不过五十天,不久,就被送到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后又迁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在那里度过了十四个春秋。第二天,武则天立四子李旦为皇帝,继续临朝称制,并积极策划取代唐朝,自己做皇帝。她任命自己的内侄武承嗣,亲信刘市之等为宰给诸武以大权,组成了自己的最高统治核心。裴炎虽仍以中面执掌军国大权,但实际上是被排斥在这个核心之外的,武则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勉去巴州(今四川巴中)以检核李贤住宅以备虞为名,逼令李贤自杀,以防止有人推出李贤来与自己对抗。
图片来源于网络高宗下葬后二十五天,九月初六,"既因大礼之终,宜申中区之",改元光宅,改变旗帜颜色,由黄色改为金色;改东都为神都:改书省为文昌省,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风阁,侍中为的言,中书令为内史,其他政府机构的名称也一律加以改变,摆出了一副改朝换代的架势。接着,由武承出面,请太后追尊其祖亲为王,立武氏七庙,七七世之庙,汉唐以来只有天子才立七庙。追尊祖先为王,也只有天子才有这种特权,武则天追尊祖先为王,并要立武氏七庙,实际是为自己做皇帝作舆论上的准备,更确切地说,是放出了一个试探气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