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如何为14亿人储备粮食的?大国粮仓采用了哪些高科技?
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总数达14亿1178万,仍稳居世界首位。 面对这么多人口数量,确保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那么,我国怎样为14亿人口储存粮食呢? 国内储备粮到底可以吃多久? 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们国家有多少个粮库?储存量达到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那么,中国的粮食供应是否安全? 在中国仓储设施中使用了什么高科技?
或许大家都还记得2008年那一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实际上在2008年和2011年两年都出现过一场恐怖的粮食危机。 2008年我国主食大米价格甚至上涨了四倍,所幸这一年我们有足够的储备粮补助,所以国内大米价格很快基本稳定下来。 可以说我们国家通过粮食储备量的惊人增长,打好攻防战。 而在2011年的这场粮荒中,中国人表现得异常出色,不仅没有出现像2008年那样的粮价暴涨,而且粮食库存量也比上一年多了近1/3。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一成就是由于我国拥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所致,粮食储备体系分为中央储备体系和地方储备体系。
尽管我国尚未向社会公布储备粮具体数量,但据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算起,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t,简易仓容2.4亿t左右,即总计库存9.1亿t。 在这些储粮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粮面了。 这样的空间哪怕只装了三分之一,就足以让14亿人口每人领回400斤以上的食物。
另外有一组权威数据显示,在去年整整一年时间内,国内粮食总产量大约是13390亿斤左右,把这总产量与国内人口数简单地作一个除法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数值:国内人均可获得的粮食量,大大高于世界人均400斤的平均水平。
在和平年代,国家储备粮的主要功能可以说就是稳定粮价。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储备粮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国家储备粮又有其特殊意义和功能。它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调节供求。 例如,如果发现粮食供不应求或粮食价格波动太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会选择动用中央储备粮来使种粮农民不因市场变动出现亏损,也使老百姓都能买到大米。
回顾2020年的疫情时期,当时我们国家根本就无意使用国家储备粮,因此想要发国难财,屯上那些大米,可能就会打到自己手上。
根据有关统计结果,每个人其实每年算起来几乎要消耗425千克左右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只有不到一半是直接拿去食用的,其余的那一部分大部分都是用在养殖或工业加工材料上。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剩余的食物叫做“粮食”,而粮食储备则是用来保障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我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比较低。 在此情况下,本国粮食储备似乎非常富裕和充足,但该国仍然谨慎地对待粮食储备一事。
按全球标准,一国粮食储备量约占该年粮食消费总量18%左右。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但是,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与之相比,中国仍有不小差距。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总共消耗了10亿吨食物,就意味着其政府在这一年中需要储存1.8亿吨食物。 但是,我国并不按这一标准行事,而事实却是我国粮食储备比例几乎比世界标准高出一倍。
那么,在这些大量储备粮面前,我国如何管理好"大国粮仓"?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我国在粮食储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进展。然而,我们在享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粮食存储现状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那些仓储设施长得啥样? 如果你认为今天的中央储备粮库还是多年以前那种破旧的老式仓房的话,那么你错了。
中储粮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说,过去人工开仓通风这类事情我们要40分钟才能完成,但如今人们只要在办公室坐着,一分钟就可以控制20多个大型粮仓。
就当前形势而言,在中央储备粮库中,可以看到电子测温,机械通风,氮气气调和内环流控温等等先进储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此,这些储粮技术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保证食物的营养和保鲜度,使其落实到“吃得放心”上来。
而在多数人心目中,我们都会想到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的国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十分惊人,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那么人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以我国广东省为例,仅地方粮食储备量就达1075万吨,如果按1亿多广东人一天要消耗5万吨计算,那里的地方储备粮足以让人支撑200天以上。
依此类推,地方储备粮加中央储备粮在全国各省的储备量一定会非常惊人。 但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时,这些粮食又能不能保证安全储存?如果出现问题,又会不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呢?这不是危言耸听吗! 因此,我国“大国粮仓”在应对突发危机时的应对能力是人民群众不需要担忧的。
好啦,以上内容均为全部内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