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核心,有和无
![]()
《道德经》正文的第一章出发,通过“有”和“无”这两个概念,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理解《道德经》的两个门户
《道德经》洋洋洒洒数千字,开篇的一句话最有名,大家应该都听过,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是说,《道德经》要讲的大道,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而如果我们想要给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取一个名字、给一个定义,也不容易,需要有独特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紧跟在这句话的后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说,如果我们想要离真正的“道”近一点儿,就要关注两个概念:“有”和“无”。
在书中,韩鹏杰老师说,“有”和“无”这两个字,就是《道德经》八十一章的核心,是理解整本《道德经》的两个门户。
什么是“门户”?门户就是大门,引领我们进入一部经典的核心内容。比如,《易经》就有两扇门户,分别是“乾”和“坤”,理解了“乾”和“坤”,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易经》的奥妙。《论语》也是一样,孔子自己说,“吾之道,忠恕而已”,同样是两个核心的概念:“忠”和“恕”,这是《论语》的入门关键。
回到《道德经》上来,它的“门户”就是“有”和“无”。认识了“有”和“无”,我们才能进入老子的思想世界,体会他对于生命、社会、国家、宇宙的思考。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老子眼中,“有”和“无”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不是“有”在前、“无”在后,而是要把二者颠倒过来,“无”在前、“有”在后。这是因为,万物都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就涉及了“有形”和“无形”的区别。
有形和无形的区别
先说“万物生于有”,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从“有”而来的。所谓的“有”,就是存在,必须有这个东西出现了、有这件事情发生了,我们才能产生反应、进行相应的思考。
但是,如果把我们的思维停留在这一层面,就不够深入了。老子带着我们更深入一层,既然万事万物都来源于“有”,那么,“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有生于无”。也就是说,“有”是从“无”而来的。
所以,在《道德经》开篇的这个章节中,先说“无”、再说“有”,才有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那句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描述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在天地最开始的时候,万事万物都是混沌一片,一切东西都看不清楚,没有形状,所以没有办法定义,这种状态就叫“无”。而在这之后,天地分开了、万事万物产生了区分,让我们能够看清楚具体的样子,这才叫“有”。也就是说,先有“无”,之后才有“有”。
这种对“无”和“有”的认识,有很深的哲学价值,也体现了老子对于现实生活的独特观察。他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的两个方面。
比如我们人类,都有一个肉体,这就叫“有”,看得见摸得着。与此同时,我们也有“无”,那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它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精神世界的“无”,只剩下一具肉身,那就只能叫行尸走肉,而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那么,从我们人类自身出发,去看我们身边的世界,你会发现,还有很多东西是“无形”的,却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比如自然界中的“风”,它没有形状、没有气味、没有颜色,没有人真的“看见”过风,但是这并不妨碍风的存在。
和风类似,精神、信仰”、理论这些东西,都是无形的,却能够实实在在地发挥出它们的力量,让人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存在。
“玄”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正是认识到了人们对于“有”和“无”这个问题不够重视,尤其是很多人并不在意“无”这个方面,缺失了对精神世界的思考和追求,所以才在《道德经》里反复强调“有”和“无”,尤其是其中“无”的重要性。
因此,他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也就是说,要观察人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理想信念,来证明大家看不见的那个“无形”的巨大作用。
一旦我们把“无”和“有”都纳入了思考的范围,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思维水平,这个水平就叫作“玄”。接下来,如果能够再深入一层,对“无”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就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也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那么,“有”和“无”、“有形”与“无形”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这两个方面是完全相反、水火不容的吗?老子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所以,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老子带领我们探讨了“有”和“无”的关系,那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无相生”,说的是“有”和“无”之间的相对关系。没有绝对的“有”,也没有绝对的“无”,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是相对而言的。
“难易相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件事情是困难还是容易,没有固定的标准,可能你觉得容易、别人觉得难,或者现在觉得容易、但是以前觉得难,并不是数学里“1+1=2”那么明确。
这种对“相对性”的强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后来的很多艺术创作。比如我们知道的中国绘画的特色,就是强调要“留白”,情愿在画面里留下大片的空白,给人遐想,而不愿把每个角落都画满。在这里,“留白”就是“无”,这种“无”反而提升了整幅作品作为“有”的价值。而这也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