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成大事者,都是“长期主义者”
老子在《道德经》第63章说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即:处理事情的时候最好从简单的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处理难事的时候一定要从简易简单的方面入手,处理大的事情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第41章,老子又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大而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因而最后形成。
可见,老子他老人家在看透了自然之道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人们:真正成大事者,都是“长期主义者”。
这种思想也符合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其实,我们现代人也常说,真正的成功是积累沉淀的过程,先由量变,再到质变,最后才是水到渠成。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道也。
真正成熟的美好事物,往往都需要经历大自然的风吹、雨淋等等,最后才能结出甘甜的果实。
人生也是如此,好事多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拿晚清名臣曾国藩来举例,他30岁左右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誓言,然后践行“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价值观;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当中,他努力修为,把小事做到极致,比如说他坚持早起、读书、练字、修身、写日记等等,最终他取得了巨大的人生成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从这番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个典型的长期主义者,因为他做事不抱投机取巧的心态,不求突飞猛进,而是脚踏实地、稳步进取、日新有新。
人生下半场,比拼的往往不是速度,而是毅力。恒者无敌,那些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人,也能够笑到最后,成就一番大事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