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五)
雍正继位后,众说传说中:雍正是踩着他弟弟一皇十四子胤祯的肩头,通过篡改诏书的手段达到其目的的。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的一天,皇城附近军乐震耳,锣鼓喧天,紫禁城内呈现出一片庄严肃穆。一支威风凛凛全副武装的大清精兵肃立在太和殿前,队伍前有人高举着正黄旗纛,上写“抚远大将军王”六个斗大的字,随后是一众旗帜,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再后面是全副执事,金瓜、金斧、金天镫、金兵拳。在队伍的正中间,是一员罩袍束带、顶盔贯甲、手提马鞭、腰悬宝剑的大将,在马上端坐,昂然而行,好不威风! 在他的后面,是随他出征的王公大臣,均全副戎装,不苟言笑,鱼贯而行。而朝中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乃至二品以上大臣,均盛装朝服,站立队伍两侧,敛手肃立。
抚远大将军胤祯
这位大将军是谁?正是康熙皇帝敕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胤祯。这一年,他只有30岁。
说起来,胤祯和皇四子胤禛都是德妃乌雅氏所出,乃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不过,由于胤禛从小被佟贵妃收养,而兄弟两人年纪也相差十岁,更兼胤禛自小禀性淡薄,因此兄弟两人反而不怎么亲近。胤祯倒是同八哥胤禩关系不错。在康熙末年的夺嫡斗争中,八阿哥一度是入主东宫的热门人选,围绕着他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包括皇亲国戚和朝中大臣的所谓“八爷党”,而胤祯,自然也是这个党羽中的一员。
和胞兄胤禛相反,胤祯自小脾气火暴,是个直性子人,颇讲义气。康熙四十七年,胤禩由于谋夺太子之位被康熙厉声斥责,20岁的热血青年胤祯挺身而出,抗命为之辩解。康熙勃然大怒,险些挥剑要斩了这个儿子。而自此之后,父子关系一直平平,似乎康熙并没有想要重用这个儿子。
不过朝堂之上的事情瞬息万变,自从八阿哥失势之后,“八爷党”迅速将重心转向了胤祯,试图通过他东山再起,谋取康熙的欢心,进而重登大宝。在八阿哥的造势下,朝野舆论逐渐转向了胤祯,胤祯也顺应时势,收起火暴的脾气,摆出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的姿态来,于是当时的清议对胤祯就有了颇多好感之词。这些言语或多或少会传到康熙的耳朵里。于是,胤祯的机会就来了。
康熙末年,策妄阿拉布坦在西北地区屡屡兴兵作乱,清廷久战不克。康熙决定派遣皇子统兵出征,打算一举克敌。在康熙的子嗣中,习武出色、能担当此一大任者有二人,十三阿哥胤祥与十四阿哥胤祯。无奈当时胤祥早已被康熙高墙圈禁起来,于是这项任务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胤祯身上。
雍正皇帝胤禛
从史料对此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康熙对于此事极其重视,因而给予了胤祯超乎规格的待遇。胤祯在太和殿亲自接受敕封和大将军印,策马扬鞭西征。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威武雄壮的一幕。
经过4个多月的行军,胤祯率军到达西宁。在当地服从清廷号令的蒙古各部的配合之下,胤祯分兵两路,分别由青海和川滇两路进入西藏。战事进行得非常顺利。到这一年的八月,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告一段落,胤祯的威名也传及西北各地。
应该说,康熙能够让胤祯率兵打这一场震动全国的战役,也说明了此时胤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甚高。胤祯甫一抵达西宁,康熙便降旨给青海蒙古部首领,夸奖胤祯“确系良将……有带兵才能”,并叮嘱蒙古各部要听从胤祯的调遣。为了庆祝这场战役的胜利,康熙甚至起草御制碑文,勒石纪念。凡此种种,都说明康熙对胤祯的信任和欣赏。
其实胤祯也意识到了,历史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知道这次出征立功,是自己获得康熙青睐,争取荣登大宝的最佳方法。
影视剧中的康熙皇帝
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祯返回北京,向康熙帝面禀军情。他在北京呆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于第二年的三月又返回军前。他恐怕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他的父皇。仅仅半年以后,康熙就驾崩了,而他远离北京,只能眼睁睁看着雍正登上皇位。
民间的野史有一种说法,提到了隆科多与雍正勾结的内情: 据说康熙的遗诏原文为“传位十四子”,并将这一遗诏交由隆科多保管,隆科多将“十”字改为“于”字,并隐匿了康熙病重时召胤祯来京的圣旨,于是雍正顺利即位。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由于胤祯的名字繁体为“禎”,与胤禛的 “禛”发音相同,字形也极其类似,因此雍正则在宗人府保存的玉牒上动了手脚,很轻易地把胤祯的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于是取而代之做了皇上。
其实,这二种说法稍稍细加推敲,便可知都有问题,并不足以作为雍正改诏的铁证。
第一种说法是流传最广的一种,但其内情也非常可疑。理由有三:首先,按照当时官方的正式称呼,应称为“皇某子某某”; 所以,“传位于四子”的正式写法应该是“传位于皇四子”--想要在诏书中加一个字,这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于”的繁体字写法为“於”,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没有道理使用日常的通俗文字。因此,改“十”为“於”就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第三,就算真的有人真的手眼通天可以将汉字改过,但清代统治者是满族,按例诏书要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的字符和文法与汉语不同,因此这改正起来便绝非可能之事了。
第二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也有破绽。玉牒上胤祯的名字确实有涂改的痕迹,但这恐怕并不是雍正暗地为之。其实在雍正即位后便发下谕旨,要求其他皇子将名字中的“胤”改为“允”,而胤祯也被改名为“允禵”。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有所谓避讳的讲究,即皇帝的姓名所用的字,不可以被他人使用,甚至是相近的字音字形也不可。因此胤祯的改名确有其事,但却无法作为改诏的确实证据。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康熙遗诏干脆就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全文从头到尾根本就没一句真话。那道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的《康熙遗诏》中有一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就是雍正事后加在遗诏上的。这一点,现在确实还无法加以证实或者证伪,只能留待历史学家的继续研究了。
总之,雍正皇帝即位了,但这个消息对远在西宁的胤祯来说。不啻是劈开八块顶门骨,浇下一盆雪水来。
雍正也深知手握重兵的允禵(雍正即位后,为避讳,胤祯改名允禵)对他仍然构成威胁,因此刚刚即位,就立即下旨一道:“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于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
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被父亲猝死的噩耗打击的允禵,稀里糊涂地被召回北京。然而一转眼,允禵立刻被削除了兵权,被勒令留在康熙的墓地守灵。
雍正元年五月,雍正下旨一道,把允禵好一通骂,接着轻描淡写的将他“进为郡王”。雍正三年,又被降为贝子。到了雍正四年,被禁锢在康熙陵寝,一并被监禁的还有他的儿子。从此允禵在那里度过了10 年的孤独岁月。直到乾隆即位,快 50 岁的允禵才被释放。20年之后,他离开了人世,死后被谥为恂勤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