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除了天灾,还有一个人为的原因

1942年对大部分河南人来说是最难度过的一年,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成为了杀害300多万百姓的罪魁祸首。
那场灾难给河南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凡是经历过那次饥荒的老人,每当谈起都心有余悸。很多老人在当时看到了漫天飞舞的蚂蚱,把禾苗都吃光了。
1938年,为了抵抗日本军队,蒋介石下令将黄河大地花园口炸开。于是,曾经拥有肥沃土地的河南地区因为大面积黄泛区的影响成为沼泽。

虽然花园口决堤的确打乱了日方的作战思路,给我方军队提供了反攻机会,但是数不胜数的老百姓无饭可吃,无家可归,给河南百姓造成巨大损失。
无独有偶,四年后天降大火,河南全省遭遇旱灾,颗粒无收,最后蝗虫过境,更是一点粮食都不留给百姓河南各地。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而造成这些后果的蒋介石先生并不相信河南有饥荒的情况,认为河南省政府方面虚报事实,所以河南地区的征税和军粮并不作任何改变。
反而国民政府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不顾灾情,依旧掠收大量军粮,甚至农民的家中都没有余粮,大量农民已经饿死。

1943年的春天,旱灾灾情达到最高值。可是,为了防止日方再来侵犯革戈南,唐恩伯强制性征用大量民工大修黄河。
民工吃不饱饭,哪里有力气修缮黄河呢?工程没做好,饿殍数量却一直在直线上升。
终于,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在达6000字的通讯,《饥饿的河南》中这样写道:
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上万逃离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

到1943年(民国32年)春季,灾情日益严重,周口街头灾民夺馍者屡见不鲜,里巷啼饥号寒之声不绝于耳。 当时,周口北郊黄水滔天,一望无际,村庄田野尽成泽国。泛区人民在大灾之年更为艰难,流离失所,乞讨无门,壮者远走他乡,老者饿死在贾鲁河畔及黄河堤上。
有些泛区灾民留恋故土,不愿远逃,一家数口挤在黄河堤上窝棚里,身上无衣,锅里无米,饥寒交迫,冻饿致死者比比皆是。有些人死在棚中无人掩埋,有些人为了养活父母不惜卖儿鬻女,有些年轻妇女为了救活子女,忍痛卖身给安徽船民作妾。

十三四岁的女孩,白天沿街乞讨,夜晚蜷缩在河堤小棚中,连饿带冻挣扎在死亡线上。 周口北寨为黄水渗透,遍地是水。除磨盘街、大、小油坊街、三义街、德化街、作坊街等街道外,其余各街水深1—2尺,路断人稀,商业凋零。
城市居民每天能吃两餐者寥寥无几,大部分一餐度日,市场粮价一日数涨,穷苦市民无力购粮,只好买些杂草煮食,或到郊外剥些榆树皮粉碎充饥。至1943年2、3月间,市民被饿死者,起初还用薄板棺材殡埋,之后饿死者日益增多,家属无钱购置棺材,就用芦席将尸体一卷,由亲友抬到郊外埋葬。

前往皖北及豫南各县逃荒的西华、扶沟等地的灾民,鸠形鹄面,骨瘦如柴。他们路过周口时摇摇晃晃,呻吟哀叹,连饿带累,有的死在路旁,有的倒毙在沙河桥上。 河南省第七行政区淮阳专员公署因淮阳被日寇侵占,早于数年前迁至周口南寨黄杏樵别墅。
他们这些官僚只会作福作威,养尊处优,对于周口一带发生的如此严重的灾情熟视无睹,有些官僚甚至勾结粮商,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大发横财。同年农历3月初,每市斤面粉售价高达数元,灾民闻而生畏,叫苦连天,而粮商却喜形于色,正如谚语所说的:“家有三石粮,盼望粮价涨”。

正如电影《1942》中所呈现的,在美国记者白修德的报道下,蒋政府不得不重视起这件事来,但是杯水车薪,更多的地方灾荒连连,补了东墙拆西墙,这场大饥荒整整持续了两年,饿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结语
70多年过去了,我们无法体会到那些灾难的真实场景,因为没有真正经历过饥饿,你就不会懂得吃饱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愿我们能珍惜当下,谨记历史,去创造没有灾难和痛苦的人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