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下九子夺嫡中三阿哥的定位学说,你在单位就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在前文中说到三阿哥胤祉在学问方面的主要贡献,尤其是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两部宏伟巨著,是中国古代学术界的两个瑰宝。而胤祉也已继承康熙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而著称于世。
三阿哥胤祉画像那么三阿哥胤祉到底有没有夺嫡的心呢?从史料记载来看,胤祉并没有做出类似于大阿哥那么疯狂的举动和八阿哥那样邀宠人心、结党营私的事情。但是后人在评价这一历史的时候为什么把温文尔雅、才高八斗的胤祉也列进去呢?那胤祉似乎也有夺嫡这方面的的企图和倾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或者自愧不如、甘拜下风及早退出了争夺。
史料曾记载这样一个事。胤祉府上的一个叫孟光祖的门人曾经在各省打着胤祉的名号大肆活动,和封疆大吏们多有互动和密切的联络。按照清朝皇室的规矩,皇子们的下属和佣人以及家奴离开京师的时候需要有特别的批准。然后执兵部的勘合(相当于特别通行证和介绍信之类的)才能去到地方,地方官员也才敢接待。但是这个孟光祖居然在没有任何证明文件的情况游走数省,持续时间长达数年,打着三阿哥胤祉的名义和各个手握实权的督抚来往。后来被康熙发现后立即处死,但是这件事康熙却没有深究下去。试想一下,康熙应该知道孟光祖的身份和背景,这或许是有意保护三阿哥胤祉?
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剧照孟光祖作为胤祉的门人在下面活动好几年胤祉不可能一点不知情,但是康熙未加审讯就迅速处死也让人们对孟光祖在下面究竟干了什么,是不是替胤祉去争取地方大员的支持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件事或多或少也证明胤祉对于大位并非只顾潜心研究学问而无动于衷的。
总之除此之外,胤祉在其他方面也没有表现出对于皇储的格外用心和有意为之。或许种种事件的发生让本来也蠢蠢欲动的胤祉重新回到青灯黄卷当中,用心修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阿哥胤祉剧照就这样以学者著称的三阿哥胤祉在康熙的最后十年始终得到其父亲的信任和赏识。时不时去胤祉的小花园一叙,推杯换盏,共享天伦。当时能够请得动康熙皇上的除了三阿哥胤祉就剩下四阿哥胤禛了。或许在康熙眼里,搞政治的人未必比搞学术的人更聪明,但学术做得好的人往往不适合去做政治,胤祉就是一个明显的的例子。胤祉虽然文武双全,才高八斗,但康熙并不看好他在政治上的前途,在康熙眼里,胤祉虽然聪明,但是缺乏政治家的魄力和刚毅,不适合继承大位的。
胤祉即使无欲无争、明哲保身,但是作为康熙晚年实际上最年长的皇子,胤祉也不可避免卷入这场纷乱的争夺之中。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时候,胤祉和四阿哥胤禛一同被封为亲王,是为诚亲王。直到雍正年间。虽然期间因为一些小错被惩罚过,但是三阿哥诚亲王胤祉还算寿终正寝。雍正十年(1732年),康熙的三阿哥胤祉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古今图书集成》丛书三阿哥胤祉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一个单位一把手的位置就只有一个,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坐上都会坐上,总有一些人会被淘汰回来的。二、在单位立足的根本是什么?是别人无可取代的能力和其所在的位置。三、定位很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单位完成好定位以后别人不会在小看你的。你或许能力出众、或许业务精湛、或许擅交人员亦或许文采不错也是可以的。总之,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的东西。让别人提起你来的时候如影随形地就想到了你身上独有的地方。
深孚众望且人缘极好的八阿哥胤禩为什么得不到康熙的青睐呢?除却身上的两大硬伤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八阿哥胤禩是如何把一副看似非常好的牌给打烂呢?给我们今天处于职场的人什么启示和帮助呢?
我是百谷之王,欢迎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民族悠久而又充满着智慧的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