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尸骨未寒,北伐军内部就起了内讧,仅有的大将魏延被冤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刚刚去世,大将魏延便被马岱斩杀。一转眼,人头就到了杨仪手上。杨仪抬脚就踩了上去,边踩还边狠狠地骂:“狗奴才!看你还能不能作恶?” 魏延,是蜀国名将,尤其在“关张马黄赵”相继去世后,魏延便成了蜀国唯一一位能拿得出手的大将。 然而,他却在诸葛亮死后,迅速被蜀国诛杀,蜀国竟然自损臂膀,这是怎么回事?

  

  事情还得从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说起。 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发起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北伐。然而,仅仅数月之后,诸葛亮便因积劳成疾病入膏肓。 此时,对诸葛亮而言,最重要的事已经不是北伐,而是如何使大军平安返回蜀国。 于是,诸葛亮便召开了一次秘密的“榻前会议”,诸葛亮下令,自己死后立即撤军,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管他,部队自行开拔。 (《三国志·魏延传》: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由于魏延担任先锋,他驻扎在十里之外,所以诸葛亮并未通知他参会。然而,正是魏延的缺席,才引发了后面的惨剧。

  

  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非常不解。 其实,在当时的北伐军中,除诸葛亮外,魏延的地位是最高的,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不但爵位高,而且握有军权。 而反观杨仪呢?其职务不过是丞相长史加绥军将军。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大管家,绥军将军也只是军中的文职人员,并不掌握兵权。 那么按照常理,魏延应该接替诸葛亮的最佳人选,然而诸葛亮却指定了杨仪。 这究竟是为什么?莫非是不信任魏延? 其实还真不是,魏延对蜀汉的忠诚,诸葛亮心知肚明,问题出在两人对战争目的的不同理解上。 这种不同,早在第一次北伐时就暴露了出来。

  

  当时诸葛亮提出的作战策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拿下凉州,以后再慢慢捣毁曹魏政权。 而魏延则认为应该出奇制胜,应该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 诸葛亮认为此举太过冒险,胜算不大,并未采纳。 魏延因此对诸葛亮心生不满,认为他太胆小怕事。

  只不过,不满归不满,对于诸葛亮的治国和治军才能,魏延还是相当佩服的,所以对于诸葛亮的决定,魏延还是不打折扣地执行。 然而,到了诸葛亮死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魏延认为此时军中他最大,而且北伐是国家大事,大军已经出动,岂能因一人之死,而半途而废,更何况还要他为杨仪断后,于是魏延坚决不执行诸葛亮的遗命。 不但不执行,他还自顾自地制定了继续作战的计划,并要拉费祎一起联名发布命令。 费祎哪能同意,只好说要先跟杨仪打声招呼,然后赶紧飞身上马,绝尘而去。 费祎要汇报的杨仪,是魏延的死对头。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 而说起这矛盾的由来,竟还是由魏延自身的缺陷引起的。 魏延性格高傲,蜀中朝臣基本都会对他礼让三分,而唯有杨仪不管他那套,魏延便因此恨上了杨仪。日积月累,矛盾越积越深,两人甚至到了连坐到一起说话都要吵起来的地步。 有一次,魏延竟然拔出刀来对着杨仪比划,而杨仪却被他吓得哇哇大哭,直到费祎出面站到两人中间,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因此,当杨仪收到费祎的汇报之后,便不再理会魏延,果断执行诸葛亮的遗命,开始率大军撤退。 当魏延得知杨仪竟然敢撇下自己,独自率大军南归时,气就不打一处来。于是,他便抢在杨仪前面,率领本部人马抢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断了杨仪的归国之路。与此同时,魏延还上表朝廷,宣称杨仪谋反。 杨仪真是欲哭无泪,一边要跟在魏延屁股后面劈山开路,日夜兼行,一边还要上书朝廷自证清白,同时也不忘对魏延踩上一脚,也状告魏延谋反。 结果一天之内,杨仪、魏延的告状信不断地送到刘禅面前,都说对方谋逆。刘禅自然是真假难辨,只好去询问董允、蒋琬等人。 这一问可不要紧,几乎所有人都说杨仪一介书生肯定不会谋反,谋反的人一定是魏延。 这一下,魏延在劫难逃了。

  

  魏延前面有刘禅派出的平叛大军,后面又有杨仪急于回国的大军,被夹在中间的魏延决定先解决掉杨仪,便陈兵褒斜道南口,准备在此阻击杨仪。杨仪命王平前去抵抗。 王平一见魏延人马,就冲上前去大声说:“丞相病逝军中,尸骨未寒,你们怎么就敢造反?” 魏延的部下一听谋反,便吓得一哄而散。魏延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儿子和少数亲信逃往汉中,结果却被马岱所杀。 【悟道历史阁】 魏延之死,杨仪、诸葛亮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魏延自身,是他自己性格孤傲、目中无人才引来的杀身之祸。 他自恃功高,不能团结同僚,以致于在他和杨仪的谋反信息真假难辨时,蜀中朝臣一边倒地相信杨仪,而无一人替魏延说话。 无论古今,能控制好情绪,团结好身边人,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