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的另一层深意

  众所周知,“无为”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无为”,在老子看来,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无不为——遵循“道”而为之意。

  那么,问题来了——万事万物既然皆有道,为什么还需要强调“无为”,才会契合于“道”呢?

  老子雕像

  其实道家的答案是——万事万物虽然皆有道,但是人却很容易由于自身欲望的牵引与影响,从而违背“道”之规律。

  而其中的缘由,大致有两个,一是人为之一切都不是“道”之本身,所以人的“欲望”不是“道”,即“非道”。二是欲望本身具有让人沉迷的特性——人若是沉迷于“非道”当中,当然不可能遵循“道”之规律了。

  这或许就是老子为什么倡导“无为”的主要原因。

  当然,老子倡导“无为”,在治国平天下当中,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具体表现为让“民自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其实就是“民自化”,践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的经典案例。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先看《道德经》第57章原文,即: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雕像

  在这一章中,老子讲治国需要以“正与奇”两种方式配合使用,所谓“正”,指的是正常之道,而“奇”则强调用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