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巾帼英雄如姬,为报恩冒死窃符,最终却被逼自尽
“窃符救赵”这个历史典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郭沫若先生还根据这个典故编了一部历史剧《虎符》,也是我们现代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资料,今天不和大家讲主角信陵君的英勇智谋,而是聊聊窃符的如姬姑娘。
如姬,战国时期魏国人,也是魏安釐王最宠幸的女子,可史书上对她的身世和早期经历都没有任何记载,连她姓甚名谁也没从考证。如姬应该是魏王对她的爱称 。如姬是个美丽聪慧又孝顺的女子,虽然深得魏王的宠爱,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她从不曾忘记为父亲报仇雪恨。
如姬得到宠爱后也曾第一时间向魏安釐王请求为父报仇之事,可叹如姬高看了自己在魏王心中的位置,虽然得到宠爱,可也仅仅是他的玩物,谈不上有爱,更谈不上感情,自然对如姬的家事更不会关心过问。看到魏王的态度,那些权势贵人更没有人肯出手相助了,这让如姬整日闷闷不乐,可她并没有放弃报仇之心。
终于有一天,如姬有幸遇见了信陵君(原名魏无忌,魏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诉说了自己的心事,恳求信陵君帮助自己为父报仇。没曾想乐于助人的信陵君立即派人调查此事,并令门客取下了仇人的头颅,为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了了她多年的心愿,对此,如姬自是对信陵君感激涕零。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秦国为一统霸业,向赵国发动进攻,赵国危在旦夕,就向魏国请求帮助。魏国和赵国本是联姻之国。姐姐的国家有危难,作为弟弟的信陵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可叹的是魏安釐王为了自保却不肯出兵相救。
赵国即将失守,唇亡齿寒,魏国不久的将来也不能幸免于难,怎么办?说服不通魏安釐王,信陵君打算冒险行动,独自带兵十万救赵国。可是要想调动魏国的军队必须要有魏王的信物——虎符,当时虎符一分为二,一半在魏王手里,一半在带兵的将领手里,将领只有得到另一半虎符,才会发兵。可是如何得到虎符呢?信陵君想到了如姬。
盗窃虎符,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件极其冒险的大事,是死路一条的凶事。信陵君当然知道此事的利弊,对于向如姬请求帮忙,他也是没一点把握的,试想,就算为了报答为父报仇之恩,也不能搭上自己的性命,更何况,现在的如姬正得到君王的宠爱,荣华富贵的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有谁愿意放弃呢?信陵君忐忑不安地向如姬表述了自己的意思,万没想到如姬竟一口答应。
用自己的生命报答恩人的情谊,在如姬看来是完全值得的,由此可以看出,如姬巾帼不输须眉的义举和豪气。如姬用自己的聪明睿智巧妙地盗取了虎符,信陵君如愿夺得兵权,救赵国脱离了危险。可最终结果信陵君再也不能回到魏国,为他出谋划策的军士也自杀身亡。
而如姬的命运如何呢?据《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如姬曾有理有据地给魏王摆事实,讲道理,为她描绘唇亡齿寒的悲剧,为他讲清救赵如同救魏的重要性,可目光短浅的魏王哪会听她的辩解,于是一声令下便被打入冷宫,可叹一个英勇沉着的一代女英雄最终在父亲坟前自杀了。
目光短浅的魏安釐王也没能逃脱秦军的攻击,此时的他才幡然醒悟信陵君和如姬的话,于是急忙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以六国合纵抗秦的计策打退了秦军,魏国才得以保全。不过由于魏王的不信任也导致他最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最后抱憾而终,魏国不久也被秦国消灭。
信陵君和如姬的人生悲剧足以看出魏王的昏庸无能,有人说信陵君利用了如姬,利用了她的义气,利用了她知恩必报的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如姬在报恩的同时也完美了自己在人们心中大义的形象。这何尝不是人与人之间互为利用的关系呢?
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如姬能在国之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置个人的生死于不顾,不愧是一代巾帼英雄。
文章素材来源于张卉妍的《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如有侵权必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