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能获得能量的加持和智慧

  今天我们讲解《道德经》的第20章,而贵食母。

  1.

  按常理,我们应该讲经文,讲道理,但今天换个方式就来谈谈老子,谈谈人生,谈谈我们自己。总是讲道理也没什么意思,关键还是要写一写最能触发人灵魂的东西,最起码是能够打动我自己才行。

  这一章是老子的独白,很精彩,如果不考虑其他,光看字面,都会感觉很美。

  一个青衣白发的老者,凌然于高峰之上,望眼天地,山川哪,河流哪,源源不息,日出日落,江流滚滚,看不到尽头。大千世界,那么美好,但是却道不出来啊,有很多话是想说说不出来的,只能藏在心里。

  人哪,这一辈子来来去去,看似忙忙碌碌,奔东走西,其实是很孤独的。普通人会感到孤独,圣人也是会感到孤独的,站得越高,越是感到清冷,越是感到曲高和寡。因此,所有的孤寂只能化进文字里。

  真正读懂的人会懂,读不懂的人讲再多也无益。

  所以,我们看这段文字的时候,不要去想什么道理,计谋,就把自己当作老子,一个人,捧起书,读出声来,多读几遍,或许能够感受他内心些许的想法。触动你心弦的,可能才是最真的东西。

  2.

  唯之与恶,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尊贵和谦卑,难道相差很远吗?美丽与丑陋,又有何区别?人应该有敬畏之心,对人对事都是如此。这其中的道理,就如同那广漠无边的沙漠,无穷无尽,道也道不完啊。

  众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似乎像是参加什么盛大的聚会,又好像是在春天登上阁楼,观赏美景。而我独立于人世,宁静淡泊,就如孩童那般纯真,随遇而安,无所归依。

  众人的生活看起来都很富足,只有我一个人过得简单朴素。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俗人,对这一切毫无察觉。

  世人都喜欢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我对此浑然不知。世人都精明审查,而我似乎懵懵懂懂,对人对事都不太计较。

  宽广的胸襟,就好像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深远的智慧,如同那深不见底的山谷,让人痴迷。

  世人看起来都自以为很有本领,而我显得又顽固又愚昧,遭人鄙夷。那是因为我的期望与他人不同,我崇尚道,向往道,也执着于道而已。

  3.

  老子身处乱世,当时政局不稳定,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他看到这样的局面,内心是很痛苦的。

  可能我们现在世道太平,国家昌盛,感觉不出来。

  但是想象一下,在那样的环境下,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在动荡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国家又要征粮征人。粮食没了还算小事,大不了饿几顿。可是,好不容易拉扯大的孩子,还没满十八岁,就被征走了,没几年,人就没了,那种心理真是生不如死。

  他或许是看到了,但是他无力改变。也或许,当权者知道老子的才华,定有许多人会请老子出师,但是老子不愿意参与。所以,他只能逃走,得远远的,他的这份旷达,更多的是无奈吧。

  这让我想起让我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秋天的落雨声,惊醒了读书人,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明明自己感受到了秋天悲凉的气息,但是身边的童子却什么都看不到。出门转了一圈,哪里又什么人呀,回到房间,倒头就睡了。

  还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文人所描绘的画面都很有意境,豪放开阔,通达参悟,但是在这些文字的背后,其实透着一种人生的悲凉啊。我的心思,我的理想,又有谁懂呢?我又能跟谁诉说呢?

  既然没法说,文人们只能在文字里寄托自己的一份真情,忘怀自我,让后人们去评判吧。

  每一次看古人的文字时,我总在想,岂是圣人孤独,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孤独。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孤独。虽然我们有家人,亲戚,朋友,但是真正能懂你的人,有谁?哪怕是那个与你同枕的人,又真的能够懂得你的心?

  孔子有三千弟子,真正懂得孔子思想的学生有几人呢。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明明比孔子小十几岁,却死在了孔子前面。那种失去挚爱的感觉,该是多么的痛心。

  说到底,孤独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宿命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人生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要学习与孤独为伴,与孤独共同沉淀在岁月的长河里,与孤独共享生活的点点滴滴,直到生命的尽头来临。

  如果要说,人生的价值在哪里的话,或许就是在无忧无尽的孤独里发现那么一丝的乐趣。比如,爱,温暖,希望,然后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支撑我们努力的向前攀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