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思想真的保守不思进取吗?
《道德经》是有大用的。只是世人依文解字不明白《道德经》的真谛,错解了《道德经》本意,降低了《道德经》的智慧妙用。认为《道德经》是保守不思进取的,其实《道德经》大可以治国平天下,开创繁荣盛世;中可以齐家立业,成就辉煌人生;小可以修心养性,独善其身。
《道德经》中的智慧是无限的,“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其性空也,其相有也,其行觉也。天地因之而现,日月因之而明,人心因之而慧。
“道之本体”不因人之好恶而改其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因此他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之本性也。 “道”者,为万物之性,“德”者为万物之用。是“二”而“一”,是“一”而“二”。
人合于道则德,物合于道则序,反之则悖。人有德,物有序,则天下正。人失德,物失序,则天下乱。 自然、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业兴旺,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妻和谐,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体健康,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天下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恍惚之间,先于天地,不可名状。 富者送人以财,智者赠人以言,聪明而好议论他人者,是非多。雄辩而争,人之恶者,危险近。
天下有“道”何需问“礼”,天下乱者在于失“道”,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智”,失“智”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说“礼”之时即是失“道”之日。
这些思想仅仅是《道德经》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道德经》流传至今,仍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所以今人要更好的学习《道德经》,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启发。
实际上《道德经》也是一个哲学的思想
第一:通过正反事物相互依存关系,正中有反,反中有正,来论述人间的道理,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二:有了第一条,告诉世人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一切皆有定数,反对大国通过战争吞并小国之类的,大家最好相安无事,安安份份过寡国小民的生活。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三,辨证的看问题是老子的主是主题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为什么要美,是因为有了丑的衬托,比如:目前随便一个男篮运动员,个都很高吧,但和姚明一比,就是矮子。
如果说中国的易经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既然世界永远在变,既然变化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那么,与其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惊慌失措,不如掌握规律,让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主动去变革。”,所谓变则通。
老子则是别一个方向:“物极必反,变来变去还是会回到原点,咱就不变了,顺其自然吧。”
总之,老子的思想并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去适应社会!
(综合:松树柁、国内ERP专题、今令我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