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越有见识的人,越知道自己无知

  作者:吴强 私人董事会教练

  来源:正和岛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他在24岁那年,离开伦敦去乡下躲避瘟疫,顺便研究出了微积分、光学和万有引力定律,一举奠定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

  科学界对牛顿的评价是:“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

  但牛顿在知识面前是谦卑的,他说,“我不知道人们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就像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而那浩瀚的真理海洋,仍展现在面前。”

  牛顿把自己的发现比作石子、贝壳,把未知的真理比作浩瀚的海洋,这不是谦虚客套,而是真实看到。

  谦卑和傲慢,不仅是一个人的态度,还建立在这个人的认知基础之上。越有见识的人,越知道自己无知;而越是见识匮乏的人,越会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曾经的上海滩教父杜月笙,善长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训儿子时说: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动辄迁怒他人,这与末等人有何异?

  为什么越有知识和本事的人越谦虚?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回答是: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圆圈内是已知,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接触到的未知也就越多。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可分成“已知”和“未知”两个部分,已知是有限的,而未知是无限的,在数学中,任意一个常数除以无穷大,都等于零。所以古希腊最有知识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才会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遗憾的是,承认自己无知的苏格拉底,却死于一群真正无知者的审判,而审判他的无知者也随雅典文明湮灭于历史长河。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住在废井里的青蛙,在井边遇见了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向海鳖炫耀井中洞天,并邀请它进去参观,结果井口小到海鳖的脚都迈不进去。唐代文学家韩愈对这个寓言故事的评论是:“坐井观天,就会觉得天很小,其实不是天小,而是看天的人眼光太狭隘了。”

  任何自以为伟大的人,其实都是井底之蛙,只有真正看过天地众生的人,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对于后者来说,谦虚是美德,愚蠢是自知,而学习就是生活。

  不仅做学问的人应该这样,做企业的人也应该这样。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一次演讲中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直译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也有人译成“求知若渴、虚怀若愚”。承认无知,才会对未知有敬畏,进而对求知充满渴望。

  乔布斯的话也道出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企业家”这个词源于法语,本义是“冒险和创新事业的经营者和组织者”。

  真正的企业家不会躺在已知财富上沾沾自喜,而是用已知财富去开拓未知世界。他们是大航海的开启者哥伦布,是计划移民火星的马斯克,是“活着就要改变世界”的乔布斯,金钱不是他们的目的和追求,而是他们的工具和奖赏。

  真正的领导者,要警惕自己成为固步自封的无知者,要像防疫情一样,防止自己染上无知之症。

  无知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但井底之蛙也分三类。

  第一种是不知而不觉,这是血统纯正的井底之蛙,它们坚定地认为,自己生活的井口就是全世界,任何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都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

  我相信,那些宣判苏格拉底死刑的人,都是充满正能量且真诚的。但他们并非不可饶恕,因为无知者无罪,所以耶稣在十字架上,也为要钉死他的人祷告:“父啊,赦免他们,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第二种是不知而不学。这种青蛙见过井外的世界,但或许是因为懒惰安逸,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他们拒绝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出许多正当理由。

  比如,外面的世界固然好,但不适合我们;外面也有很多问题,我们要看到本井的优越性。

  但世界并不总是岁月静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知而不学的青蛙们,最后都难逃“温水煮青蛙”的下场。

  第三种最可恶,是不知而装知。这是一群“好面子”的青蛙,明明无知,却要装作无所不知。

  这种青蛙装久了,还会得到前两种青蛙的崇拜,这让它们就越发相信“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如果有人胆敢质疑它们、揭穿它们,那就是反对真理、破坏稳定团结,必须群起而攻之,除之而后快!

  这类青蛙病入膏肓、身怀剧毒,不仅没得救,还要躲远点。

  鲁迅先生说过,“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要面子”和“不要脸”有时候很难分辨,有的人明明“不要脸”,但在他本人却以为很“有面子”。

  为了“面子”的不知而装知,就是一种“不要脸”的心理病态,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郑重地提醒人们要警惕此病,不要得病。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读>>

  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好的;

  无知却自以为知,这是谬妄之病。

  有道的人没有这种谬妄之病,

  因为他把这种病视为大患;

  正因为把这种病视为大患,

  所以才不会患上这种谬妄之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