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自然灾害消失的小山村

  题记:一辈子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是乡愁,无论离开多久多远,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方,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那些年少的时光一直装在心里,烙下一生难忘的印记。

  中国传统村落永泰潼关村,居住着几乎清一色的高阳温氏子玉公后裔。潼关村历史上有五个自然村消失,其中尾楼和潼关垄是自然灾害消失,三斗城(搬到大洋)和虎坵垄(搬到潼关垄和何厝垄)是主动消失,潼关街是建沈海复线和湄渝高速搬到洋下埕等地而消失。最不堪回首的是尾楼自然村和潼关垄自然村的自然灾害,给当地村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

  一、因泥石流消失的潼关村尾楼自然村

  潼关村的西南部,有一座荒废二十几年的自然村——尾楼。尾楼还有一个名称叫美潮(《永泰县志》民国版乡里图中有记载)。“美潮"或许只是音误,或许曾有这叫法,姑且理解为:此处风景云雾缭绕、云海美如潮。

  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在半山腰中,背靠白岩峰山脉,翻过山头就是大斜自然村、高阳村,西边三五里到狮种自然村,东边两三里到潼关何厝垄、三斗城自然村,下到山脚就到潼关中洲古村,这里从横交错的古道与高阳温氏宗亲血脉相连。

  尾楼(美潮)是高阳部分温氏早期迁居地之一。这个小山村居住着高阳温氏三房族亲。最早来尾楼的是温添作祖公,他们这房是从后元宫迁移到尾楼;一房是温瑞主祖公,直接从高阳祖地迁移到尾楼;还有一房是我们这房的温梓满祖公,也是从高阳祖地迁移到尾楼。

  尾楼自然村,是祖辈们生活过的小山村,我父亲就出生在这里。我这房的先祖温梓满公来尾楼开科发达,生学易公一子,学易公生三子:圣飞(锦羡祖公),圣兴(金铸祖公),圣澜公(墓在中洲厝尾)。圣澜公这房人丁兴旺,解放前出二名秀才、一名贡生;解放后处级干部有四名:温连淡(又名英豪,参加过淮海战役,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温当世(曾任建宁县县长)、温光艳(又名荣英,曾任福建省侨务办公室劳动科科长,正处级)、温光展(光艳大哥,曾任崇安县劳改局长,正科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尾楼自然村开办小学(初小),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有二十多个。第一任教师温新高,第二任教师钟华英,第三任教师温国进。教室设在祖屋的大厅中,一个教师同时教三个年段的学生。为了改善尾楼自然村的教学条件,1986年政府拨款在尾楼盖了一座土木结构的新校舍,后来学校撤了并入潼关小学,听说温国进老师比较清楚生源情况和撤并时间。

  小时候,我经常跟随父亲去尾楼探亲,我最喜欢站在尾楼村口那座小山丘前,极目远处,群山环绕,重重叠叠,有时候云雾缭绕、云海如潮,恍若仙境,屏山寨、慕山、十八崙、虎山等群山尽收眼底,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故乡的山是一种气势,一种精神,一种脊梁,让我无比眷恋。俗语说靠山吃山,祖辈们就是靠这大山默默奉献与源源不断地给予,繁衍生息。山村的四周被群山环绕着,山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被,给大山披上美丽的服装。因此故乡的山是世间一道最美的风景。

  童年时,我经常来这里探亲做客,那个年代虽不富裕,但叔伯婶母们都很热情好客,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吃。比如煮碗线面卧个鸡蛋或煮碗白米饭或炒点黄豆、花生给孩子当零食,就是最好的待客之道了。

  尾楼(美潮)这边风景虽独好,可生存条件十分艰难,主要是靠山、做山、吃山,以烧炭为主,肩挑为生。当时在潼关村流传:中洲好鱼头,何垄好戏头,尾楼好肩头。

  因为这里都是山地,主要是旱梯田,只能种番薯,因此一年四季的主粮就是番薯和番薯米(番薯镲成细条晒干),只有客人来才煮一点白米饭给客人吃。

  1993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初六)傍晚,一场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雷鸣电闪、惊天动地,白岩山腰(尾楼后山)地壳滑坡,产生巨大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冲毁房屋8座48间、农田园地60多亩、死亡1人,其中30多户165人无处栖身。此后乡亲们被政府全部安置到山下居住,有的被安置在大坪、有的被安置在洋下埕、有的被安置在潼关桥头,从此尾楼(美潮)这个自然村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

  时过境迁,总想去尾楼老家看看。五一节期间,刚好几个古村的设计师来考察周边环境,于是就陪同他们登上古道,来到这个古老的小山村。

  二十几年的离弃,往日生机勃勃的小山村早已杂草丛生、面目全非了。走在古道上抬头仰望着这些数百年的古树,她们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令人感慨万分!

  这几棵数百年古树,静静地矗立在古道旁,继续向高处凝望着这红尘阡陌、向游子们诉说着百年沧桑。

  尾楼自然村,如今到处绿树成荫,环境幽美。两棵中年的树相依相伴,诉说着当年的岁月。

  尾楼自然村,现在虽无人居住了,可空气清新,正值青春豆蔻年华的树,为大自然披上新衣。

  恰当时节,还能吃到纯天然的薜荔。

  如果没有荒废的痕迹,谁知当年这里曾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泥石流?

  二十几年的离弃,往日生机勃勃的小山村只剩下残垣断壁,纵横交错的古道早已杂草丛生、面目全非了。

  乡亲们还会经常回去看看,站在村前的那座小山丘前,凝眸前方,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久久不愿离开这块祖辈生活过的热土。

  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 温智清

  二、因山洪消失的潼关村潼关垄自然村

  中国传统村落永泰潼关村的中部,还有一座荒废二十年的自然村——潼关垄,与尾楼自然村中间隔着中洲古村。潼关垄主要居住着高阳温氏子玉公后裔圣爱公一脉,圣爱公这一系文风鼎盛,考上本科的不少,考上研究生的、博士生的也有几个,事业成功的也不少,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也不少。

  高阳温氏子玉公后裔圣爱一族故居1999年10月9日17点30分,潼关村发生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幸好傍晚潼关垄自然村村民都未入睡,上百人及时发现灾情并提早撤离,才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潼关垄的房子遭遇灭顶之灾,被淹没冲毁近百间,小石桥倒塌1座,冒险过桥的村民被冲走1个。

  当然,潼关村1999年这次受灾的不止高阳温氏子玉公后裔圣爱公一系,还有高阳温氏子玉公后裔其他系的温氏灾民。

  天灾过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赵学敏亲自来潼关村视察慰问灾民。当地政府安置灾民到潼关小学旁边的洋下埕。

  左边为洋下埕,中间溪边为古榕树遗址儿童时的记忆---千年古榕树也在洪水退去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虽然泥石流和山洪无情地摧毁了潼关村的两个自然村,但高阳温氏子玉公后裔依然勇敢地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在政府的帮助下,展开自救和恢复生产。

  如今,潼关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重新开始美好的一天。

  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 温昌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