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纪晓岚称它为才子之书,胡适看不起它,鲁迅却这样说

  聊斋志异:纪晓岚称它为才子之书,胡适看不起它,鲁迅却这样说

  《聊斋志异》一书系蒲松龄历时数十年而完成,可以说,他一生的心血全都在这部小说之中。因为蒲松龄在年轻的时候就享有文名,并深受当时著名文人施闰章、王士祯的看重,所以这部小说在未成书以前,就已颇受当时如王士祯、朱缃等人的重视。

  《聊斋志异》问世以后,很快就出现了一些评本,例如还在传抄阶段就已出现王士祯的点评、题赠,之后尚有冯镇峦、但明伦、赵起杲、何守奇等人的评注、序跋……客观地说,这已经是开始对《聊斋志异》进行研究了。有一点蒲松龄应该感到自豪,那就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对《聊斋志异)给予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继承六朝志怪、唐宋传奇之“古艳”。

  赵起杲青柯亭本《例言》说:“先生是书,盖仿干宝搜神,任昉述异之例而作。其事则鬼狐仙怪,其文则庄、列、马、班,而其义则窃取春秋微显志晦之旨,笔削予夺之权。”冯镇峦在《聊斋杂说》里说:“此书多叙山左右及淄川县事,纪见闻也……先生意在作文,镜花水月,虽不必泥于实事,然时代人物,不尽凿空。”在谈到其创作方法的时候,更为细致:“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实不谬于圣贤,一代杰作也……聊斋用笔跳脱超妙往往于中一、二突接之处,仿佛遇之,惟会心人能格外领取也。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更称誉《聊斋志异》为“才子之书”。

  到“五四”时期,因为提倡白话文,所以对《聊斋志异》并不重视。胡适就看不起《聊斋志异》,他说:“《聊斋》取材太濫,见识鄙陋。”抹杀了它反映人民疾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并且还错误地把《醒世姻缘》考证为蒲松龄所作。

  “五四”以后,能够独具慧眼看出《聊斋志异》成就的,有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有这样一段评论,至今仍广为引用:“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是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肯定它“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此后,虽然重视《聊斋志异》并为之评注的人很多,但是严格来说,所有这些评注式的研究很难说得上全面,更谈不上深入和系统化。这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者,当推被誉为“中国蒲学研究第一人”的路大荒先生。

  路大荒先生是山东淄博人,生于1895年,1972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路氏主编《聊斋全集》,撰写《蒲松龄年谱》,主持整修了蒲松龄故居,还搜集了蒲氏的众多文稿和手迹。他终生致力于蒲松龄著述的搜集和研究,尤其是对《聊斋志异》的搜集和整理,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堪称是国内研究蒲松龄第一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聊斋志异》也越来越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人提出了“聊斋学”的概念。现在,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已经涉及非常广泛的层面:对蒲松龄生平的研究;对蒲松龄创作思想的研究;对蒲松龄的小说、诗、词、俚曲、信札、散文以及公牍等作品的研究,不胜枚举。就连许多国外学者也热衷于研究《聊斋志异》。

  1991年,首次召开了蒲松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许多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纷纷面世,《聊斋志异》的研究终于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