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许光达的《请求降衔报告》:和一些上将相比,我都自愧不如
许光达力辞大将
1955年授衔仪式开始前,得知自己即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许光达将军立刻就给中央接连写了一封《请求降衔报告》,来表达自己的“惶愧难安”之情,并要求把自己的军衔从大将降为上将。
许光达说,自己从1925年开始参加革命,战绩平平。32年受伤之后,自己去了苏联疗养,直到1937年11月才回国。这5年,是革命最艰难的5年,战友们在重重包围下艰苦奋战,流血牺牲,自己却在苏联“喝牛奶,吃面包”。
回国之后,自己又在后方工作了好几年(直到1942年才去了晋绥军区第二分区担任司令员兼120师旅长)。
许光达说自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的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
他以他的老战友王震上将为例,认为他就比自己的功劳更多,贡献更大,更应该获得这个大将军衔。
许光达的这番表态言辞诚恳,态度谦虚,立刻就得到了军委的高度评价,主席赞扬他说:“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明天下扬。”
但是许光达降衔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许光达便申请将自己的行政级别下降一级,于是他就成了开国十大将中唯一一个行政5级的大将。
许光达是否过谦了?
那么,许光达将军让衔是不是过于谦虚了呢?还是他确实被破格照顾了?
客观来说,从资历、能力、贡献这些方面看,许光达确实不如一些老资格的上将,比如王震、张宗逊、萧克等。
他缺席革命长达5年,这一点很像徐海东大将——徐海东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但是徐海东在军史、党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他在根据地创建方面的贡献和战功,都是许光达无法相比的。
解放战争期间,许光达的履历如下:
45年8月担任雁门军区副司令员,46年11月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后渡过黄河归入西北野战军的建制。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为一野,许光达为第三军军长,7月升任兵团司令。
解放军当时共有19个兵团司令,除18兵团的徐向前,4兵团的陈赓,12兵团的肖劲光外,其他十几个兵团司令都是上将衔,也就是说,兵团司令一般应授上将衔。
但许光达为何能成为大将呢?简单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代表了一野。正如陈赓代表了二野,肖劲光代表了4野一样。第二是因为,许光达代表了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军团。
如此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王震、张宗逊这两位一野的名将没能成为大将,因为他们没有红二兵团的背景。
有人说,如果卢冬生将军45年在东北没有被那位苏联兵痞杀害,他可能比许光达更有资格代表红二军团,但要知道卢冬生不一定可以代表一野。
也有人说,萧克和许光达都可以代表红二方面军,而且萧的资历比许光达更老,但是如果萧成为大将,大将里同样没人代表一野。由此看来,许光达当大将,或许是最合适的。
装甲兵之父
许光达在建国后担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负责组建和领导装甲兵的各项工作,因此他被誉为我军“装甲兵之父”。
为什么要挑他组建装甲兵呢?这还要从他32年的那次负伤说起。
1932年,许光达率部参加瓦庙集战斗,在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由于那颗子弹离心脏很近未能开刀取出,不久后他就被送到苏联进行治疗,伤愈后他被安排进入列宁学院学习。
1936年,主持共产国际的季米特洛夫有意为红军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便挑选了许光达、李国华等40名同志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坦克技术,这批坦克人才在37年11月回国。回国后许光达随即被任命为抗大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等职位……
由此看来,他被派去为我军组建装甲兵也就不意外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