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入围分:引来一地鸡毛
第六批的某个项目被购房人投诉“恶意蓄客”。
把购房人惹毛的,是项目销售团队的预估入围分,大大低于实际,导致其不仅无法入围,而且认购资格和认购金还要被锁,无法及时参与其他楼盘认购。
01
一地鸡毛
投诉的内容,看起来一地鸡毛。概括来看,项目销售团队把预估入围分当成销售策略,是引发本次投诉的重要原因。

无独有偶,前不久第五批的一个项目,也被吐槽利用预估分来达到销控目的。
这个项目被指在认购前就预估高分来劝退买家,认购过程中甚至巧妙利用了部分自媒体的所谓认购监测,向市场发布了反向信息,最终项目的实际认购率,却恰巧不到2:1,不触发积分制。

有购房者不禁疾呼:“我们认购时,把信息和隐私都提供给了开发商,现在也要求一个公开透明的认筹监测系统。”
02
买卖双方都需要
其实,从积分制购房开始,预估入围分就一直存在。被估分的,往往都是所谓的热门盘。
市场火的时候,热门盘不太有弃选,预估往往更显诚意。销售方通过预估来劝退分不够的购房者,减少不必要的房票堆积;购房者则通过预估,减少陪跑的概率。
如今,市场不那么火了,所谓热门盘的弃选率大大增加,预估则开始变味了,甚至成为一种销售策略。
把分估得略低,有机会让入围者的池子变大,哪怕有一定量的弃选,也能保证鸡头鸡脚的房源被尽量选走,增加开盘售罄的概率。

当然,此时的购房者仍需要预估,因为市场上可选择的项目多了,大家总想把自己的积分用足、用在刀刃上。
预估入围分,始终是一个买卖双方都需要的事物。
03
宜疏不宜堵
也许有人会说,那就出一道行政命令,禁止预估入围分呗。个人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过书生气。
买新房计分制的设计初衷,是让新房供应向无房家庭倾斜、向社保年限更长的家庭倾斜。同样一个楼盘,因为积分的高低,有人能入围,有人则止步于门外。
于是,项目的热度、所谓的倒挂程度,与入围分的高低,似乎划上了等号。
站在购房者一边,想要提前预估一些人气项目的入围分,这是正常的市场思维。站在开发商一边,把预估入围分作为销售策略,也是因为摸透了人性。

所以,入围分的预估,宜疏不宜堵。
所谓疏,可以像某些购房人的建议,由一个授权机构来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也可以引导购房者调整心态,市场背景板已悄然改变,别再只用所谓的“倒挂”、“红盘”来作为选盘的唯一指标了。
要知道,预估入围分这件事也像一面镜子,某种程度能映射开发商的气质和格局。
我想对本文开头的那位投诉者说,如果你要买的项目,真在销售时动足了小脑,错过它,未尝不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