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好书|大国重器的浪漫与妙手神工的精巧

  《大国重器》

  知乎编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出版机构: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与月球亲密接触的“嫦娥五号”尽显九天揽月之姿;创下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的“奋斗号”载人潜水器如深海潜龙;国产大型特种用途水陆两栖飞机“鲲龙”翱翔长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火眼金睛;古有盘古开天辟地时将左眼化作太阳,今有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托卡马克型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这些具象化的“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重器。

  2011年至2021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重点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而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诞生,每一件大国重器的铸就,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创造。由此,知乎图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联合策划科普图书《大国重器》,收录50项具有代表性的国之重器,按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经济民生、健康保障四个领域划分,邀请30余位一线科技工作者,共同解读我国近十年来重点布局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展现重器之风采,弘扬科学之精神,书写中国人新时代的“硬核浪漫”。

  《大国重器》介绍了全球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目前性能最强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它们在微观量子领域的探索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将助力基础科学领域“暗物质”“引力波”“脉冲星”等热点概念的研究。还有用于探测暗物质的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观测引力波的“太极一号”卫星——每一个都让人大开眼界!而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催生源头创新、推动前沿突破。

  此外,书中还囊括了不少深刻改变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的科技应用,其中很多涉及“卡脖子”的技术突破关口: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全面建成,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具有极高技术含量和专业壁垒的“光刻机”成功研制,可用于制造10纳米级别的芯片;深海可燃冰的试采、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开发,试图高效、安全地解决清洁能源问题……覆盖前沿科技与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正在大刀阔斧地重塑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时代的新面貌。

  作为一本硬核科普书,《大国重器》面对两个挑战,一个是“如何保证知识的权威和专业性”,还有一个是“如何不枯燥地将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

  为了解决专业性,知乎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邀请30余位各领域一线科学家、工程师、科研人员组成“豪华作者团”,其中包括数项大科学装置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从科技工作者的视角为读者解读重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包括50项国之重器的建设与发展时间线、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前沿科学研究进展等。

  为了解决枯燥的问题,行文采用的是问答形式,拉近读者与陌生科学名词的距离,例如中国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什么是纳米?“蓝鲸1号”开采的可燃冰为什么这么重要……在深入浅出又不失严谨的回答中,读者可以获得对我国最新前沿科技全方位的认知。

  为了加强理解,书中还特别准备了150余幅特色手绘信息彩图,而这些图片的绘制也得到作者们的反复确认和修改,保障了科学性细节;每一篇文章后还有“大事记”栏目,记录重器研发过程中取得的重要里程碑,让读者清晰看懂这些前沿科技的研究历程。

  《妙手神工 : 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大百科》

  赵洋/主编,袁辉/副主编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出版机构:天地出版社

  你知道吗?在醋出现之前,古人嚼蚂蚁来当酸味调料?宋代的宫殿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建成?坦克的发动机原理源自走马灯?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的发明,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可见,中国古代科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让孩子们从小去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探索背后的科技智慧,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可以对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提起中国古代科技,很多人应该都会想到四大发明,但对其他成就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

  中国科技馆特意为少年儿童打造了一本科普读物《妙手神工 : 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大百科》。

  本书以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区内容为蓝本,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自然科技”“衣食住行”“建筑与艺术”“四大发明”“闲时意趣”五个主题版块出发,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科技成就与创新精神,帮助读者寻“根”知“底”,博古通今。

  本书不仅是古代科技史,更是中华文明史。从石器时代到清代,囊括200多项古代科技发明与创造。5大主题+6大技术领域+7项重要发明的生产工艺流程+500多幅精美手绘图,多角度帮孩子厘清古代科技发展脉络。附赠5米多超长古代科技史时间轴长卷,让千年智慧一目了然。

  当孩子了解了科技在历史的进程中是如何一环扣一环地发展的,就能够明白到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之余,培养他们基础的观察兴趣,求知欲,从而发展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后期的实践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