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闻风丧胆,锦衣卫权利有多大?

  锦衣卫原名亲兵卫,雀起成名是在朱元璋与原渔夫出身的陈友谅在1350年代鄱阳湖水战决战近月,也是史上用箭量最多名战,名言罄南山之竹即出自于此,南山在鄱得,罄竹是为赶造箭杆,此战朱能来去自如,即身着铁甲的亲兵卫围绕保謢朱,反观陈只能枯坐舟中,等回报再命令,最后陈开窗探外时脖中流箭身卒,锦衣卫此战一战成名。

  

  1361年,朱元璋仍是吴国公时代,改枢密院为都督府,辖锦衣卫前身的“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再改为都尉司,终改为“仪銮司”,洪武二年设置亲军都尉府,仪銮司改隶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为十二亲军卫之一(天子六军);即把仪鸾司和原拱卫司整编成锦衣卫,是标准卫的编制,下设锦衣中、锦衣左、锦衣右、锦衣前、锦衣后5个千户所,负责皇帝仪仗和护卫:按御椅司、扇手司、擎盖司、旛幢司、斧钺司、鸾舆司、驯马司编组。洪武末年新增了班剑司、戈戟司、弓矢司,总计新旧10司全部纳入锦衣前千户所专门负责仪仗。锦衣卫也给宗室、外戚、勋贵等提供无偿保护与仪仗(实为监视)。锦衣卫的护卫分:力士、校尉、将军。洪武十五年,大汉将军编制1507人,其中军官七人。

  

  洪武中期,胡惟庸案和空印案结束后,从全国遴选14000多人到南京,大都编入锦衣卫,小部分编入旗手卫。锦衣卫新增了锦衣上中、锦衣上前、锦衣上后、锦衣上左、锦衣上右、锦衣中后6个千户所。其中只有锦衣上中千户所有印,锦衣上前、锦衣上后、锦衣上左、锦衣上右、锦衣中后所的文件的拿到锦衣上中所盖章。洪武末年锦衣卫又新增6个千户所:驯象所、屯田所、马军左所、马军右所、马军前所、马军后所。至此,锦衣卫共计17个千户所。

  朱元璋在建国后,因循历代稗政及卫所的标准体制,设锦衣卫镇抚司及各锦衣千户所镇抚司,掌本卫所刑名,兼理军匠户籍。卫一级配两名卫镇抚,从五品;千户所一级配两名所镇抚,从六品。南京锦衣卫设1个镇抚司;北京锦衣卫设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两个机构,南京镇抚司和南镇抚司仍负责本卫的刑罚及军籍档案,北镇抚司专管诏狱,其下有专司侦察的官校。锦衣卫于是开始兼掌缉捕、刑狱之事。

  

  后来,朱元璋以亲信密探曰“检校”,负责侦察在京中官吏的大小之事。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朱元璋对臣下更加不信任,至洪武十五年,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首任指挥使是杨宪,后续是毛骧、蒋纪纲夏煜。

  尔后洪武二十年,太祖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即洪武十五年到洪武廿年这几年期间非法凌虐,蓝玉案由三法司审理)。在洪武二十六年,因朱元璋认为此一酷政不可以长期存在,再加上锦衣卫于侦办蓝玉谋反案时“非法凌虐,诛杀为多”,“株连且四万人;于是下令大削锦衣卫的权力(“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如废除。所以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由皇太孙朱允炆及吏部尚书詹徽审理)皆与锦衣卫无多大干系。

  

  到了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后,为了镇压建文旧部与压制原先支持建文帝的臣民对他的不满,于是恢复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被纪纲置于雪地冻死即为一例。袁彬官至特授勋上柱国、左军都督、升授光禄大夫,是最显赫的指挥使。宪宗成化年间,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刑事可以不照会本官厅而直接处理,且即使本司所下达的命令也是由北镇抚司所草稿完后提呈上去等候批准的。锦衣卫自李自成起事,明思宗任命的都指挥使吴孟明之后,延续至1661年南明昭宗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