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忆峥嵘岁月无悔赴战场盼见昔日战友
抗美援朝老兵文诗树。 图据受访者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长达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直到1958年才全部回国,他们用5年时间帮助朝鲜人民稳定战后局势,重建家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兵文诗树讲述抗美援朝的经历。
受黄继光事迹鼓舞
18岁积极入伍上前线
近日,记者见到抗美援朝老兵文诗树时,他精神矍铄,身板挺直,十分健谈。他不停地摩挲着手中的纪念章说:“前段时间,国家给我们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很感动。我之前还有些中朝友谊纪念章,但不慎遗失了。”
“这阵子,他天天守着电视机看新闻,每次一看到关于抗美援朝或者战争相关的影片就会热泪盈眶。” 文诗树老人的儿子文斌说。
“解放前,我家在中江县元兴乡,家里很穷,8岁的时候,家里吃不上饭,没有办法,我去隔壁乡富户家里给人家帮工,每天吃不饱穿不暖,一年到头做完了工,也没有拿到一分钱。”说起抗美援朝的经历,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解放后,我们家分了田地,我还去读了几年‘翻身书’,生活比之前不晓得好了多少,我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
当时,全国人民踊跃支援前线,中江县的青年们踊跃参军,文诗树也积极报名。“1957年的时候我18岁,又瘦又小,我生怕当不上兵,跑了三十多里路到中江仓山。来招兵的部队领导对我说,小伙子,当兵可是要上战场的,会牺牲的。我回答说,就是要牺牲我也不怕,当兵就是要打仗,要保家卫国。走的时候,我母亲忍住泪水,翻了好几个垭口,送了我好几里地。”
文诗树在家乡的时候就听说过黄继光、邱少云的光辉事迹,深受鼓舞,和战友们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对烈士的崇敬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征途。“我们新兵连从中江仓山出发,走了三天三夜,脚都打起了血泡,没有一个人退缩,赶到当时的罗江火车站上了火车,又在封闭的闷罐火车里不晓得过了几天。我们下车的时候就到了鸭绿江边,跨过鸭绿江后,不久我们抵达朝鲜肃川,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2师347部队独立高炮营一中队一分队。”
中朝军民生死相依
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我们到朝鲜肃川的时候,所见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土地。由于战火的摧残,公路铁路两边全是炸弹坑,当地已经没有像样的房屋,铁轨被炸得像麻花一样,桥梁也基本被炸毁。”在距离肃川几十里远的五道山,文诗树所在的部队驻扎后,就立刻投入紧张的训练,准备随时奔赴前线。由于他所在的连队训练成绩突出,还荣立了集体三等功一次。
当时虽然已经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依然处在紧张的氛围之中。天空上不停地有飞机盘旋,志愿军除了平时训练,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清理战场、修筑工事。
文诗树回忆说,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为了让朝鲜百姓重拾生活信心,从事着大量体力劳动的志愿军经常缩衣节食,给朝鲜人民送去食物与衣服。朝鲜人民也会在过节时,给志愿军送来苹果、核桃等食物。
“冬天的朝鲜,比我们家乡要冷好多倍,零下几度,当时条件艰苦,我们穿的是漏棉花的旧棉衣,营养也跟不上,大米都是从我国运过去的,有时候就供应不上。”文诗树说,但是在冰天雪地里,冒着严寒,我们干劲十足。
当年在战场上一起并肩作战的中朝两国人民,战后又像一家人一样,投入到建设朝鲜的劳动中。志愿军们在曾经是战区的地方排雷,平整农田,填平田中的炸弹坑,帮助朝鲜民众盖房子、修学校、修公路,使他们尽快恢复生活、生产。
“我们和朝鲜人民一起上山砍树、修筑土坯房,种苹果树、种庄稼,帮他们修路、修水塘等。”文诗树当时刚18岁,身强力壮,干起活来特别卖力。“人家黄继光在战场上拿身体堵枪口,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在志愿军的帮助下,朝鲜很快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看到漫山遍野又重新种上的苹果树和庄稼,志愿军战士打心眼里高兴。
回忆离别场面
想与战友见一面
1958年,志愿军要离开朝鲜回到祖国了。当时文诗树所在的部队和朝鲜军民一起举行了告别大会。
“走的时候开了欢送会,五道山下的营部里,两国军民并肩而坐,就像一家人一样。”文诗树说,联欢大会开始,大家一支接一支地唱歌,唱着唱着,有人就哭了起来,歌声越来越小,哭声越来越大。
“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份礼物,朝鲜老百姓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志愿军们也向朝鲜老百姓和人民军赠送礼物。我把从祖国带去的钢笔、帕子等都送出去了。” 文诗树说。
这是鲜血凝成的感情,是生死之交。走的时候,他们还一边哭一边把我们抬到肩上走了二十多里地,说什么也不肯把我们放下来。临别时,我们就对他们说:“不要怕,我们会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如果敌人还敢打过来,我们志愿军听到号令,就会马上回到朝鲜,和你们并肩战斗一起把敌人赶回去。”
回到祖国以后,文诗树所在的部队被安排驻守在山西临汾,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他转业回到家乡,一直在基层武装部工作了几十年。他对儿女严格要求,5个儿女有4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一直牢记父亲的叮嘱在自己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
文诗树常常教育子女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严格要求自己,感党恩、跟党走。“1983年,我刚参加工作,父亲就嘱咐我要对得起良心,要忠诚于党组织,要常怀感恩之心。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我如今也工作三十年了,从来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他的儿子文斌说。
“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如果再作一次选择,我还是会义不容辞上战场。” 文诗树坚毅地回答。
采访进行到最后,老人说当天也刚好是他的生日,他还有一个心愿,想要找一找当时在朝鲜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来自河北的连长禺世益和来自东北的指导员姜作贤,还有他们的班长侯占平。“年纪大了,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很想见一见他们。”
1957年,文诗树在抗美援朝时所在部队的番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2师347部队独立高炮营一中队一分队。1958年,回国后驻守山西临汾,番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2师9352部队独立高炮营一中队一分队。您如果有文诗树战友的线索,请与他本人联系。联系电话为18090048047。
本报记者 刘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