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用法辨析
“之”字用法辨析
在文言文中,“之”字是出现频率最高虚词,其用法灵活多变。要学好文言文,弄清“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很有必要。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有一定的难度。许多人都是死记硬背,然而耗时费力,效果不佳。是否能找出一条捷径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套辨析“之”字用法的方法,简便有效,学生也易于把握。
总的来说,“之”字有代词、动词、助词三种用法。
一、“之”用作代词。
代词“之”字,在句子中用在动词的后面,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们)”、 “他(们)”。如:
①君将哀而生之呼?(《捕蛇者说》)之:代词,我。
②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之:代词,他。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之:代词,他们。
2.指代事物,可译为“它(们)”,或直接译为所指事物的名称。如: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之:代词,它,指狼。
②公将弛之。(《曹刿论战》)之:代词,指齐军。
③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使楚》)之:代词,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3. 指示代词,可译为 “这”、“这样”等。如:
①告之于帝。(列子《愚公移山》)之:指示代词,这,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之:指示代词,这样,指“魁父这样的小山”。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之:指示代词,这,即“有良田美池桑竹”。
辨析:以上例句中,加“”都是动词,代词“之”都位于它们的后面,充当它们的宾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之”字位于动词后并受动词支配时,它就是代词。知道是代词,那么,它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也就清楚了。
二、“之”作动词。
“之”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往、前往”。如: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之:动词,到。
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之:动词,到。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之:动词,前往。
④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动词,前往。
辨析: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字作动词的规律:一是 “之”字后面都跟着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丛祠”、“垄上”、 “南海”、“广陵”等;二是 “之”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①中的“吴广”, 例③中的“吾”,例②和例④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陈涉”和“我”。在一个句子中,“之”如果做动词,那么,整个句子合起来的意思就是 “某人去某地”。
三、“之”作助词。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在初中教材中出现的用法有以下四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可译可不译。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辨析: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当“之”字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时,那么,这个“之”字就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
2.“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辨析:从例句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这种语法现象是古汉语所特有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一定要从句子的结构上分析。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之”字的这种用法容易理解,在初中教材中用例极少。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就是“有何陋”。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何罪之有”就是“有何罪”。
宾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宾语,如例①强调“陋”,例②强调“罪”。“之”字的这种用法也容易理解,在初中教材中用例也不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