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史记·赵世家》讲了什么
[前言]
《史记·赵世家》位列三十世家第十三篇,主要记载了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历史。
[赵国历史]
赵氏先祖
《史记·赵世家》开篇八个字“赵氏之先,与秦共祖”上来就交代了赵与秦有共同的祖先。联系《史记·秦本纪》,我们可以得知,二者的先祖都是女脩。女脩的后人蜚廉有两个儿子:恶来和季胜。后来,恶来五世孙非子(号秦嬴)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而季胜的三世孙造父则被周缪王封在了赵地。
然而,同根同源不同命——秦国早在前905年就已建立,赵国则要等到五百年后,也就是前403年才正式立国。在这五百年间,赵氏都经历了什么呢?
去周如晋
造父曾向周缪王进献良马并为其驾车。造父往后传承六代到奄父时,奄父曾为周宣王驾车,并在千亩之战中帮助宣王脱离危险。到了奄父之子叔带之时,正逢周幽王无道,于是叔带选择离开周国前往晋国,并事奉晋文侯,从此开始了赵氏在晋国的发展。
下宫之难
赵氏到晋国后,逐渐在卿大夫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赵衰曾跟随晋文公重耳一起躲避骊姬之乱,之后一直辅佐重耳并助其称霸。自晋文公后,晋国六卿制度逐渐成熟,而赵氏一直都在担任六卿中的要职。晋灵公曾派人追杀赵盾,不想被赵盾之弟赵穿反弑。晋景公时,大夫屠岸贾以“赵盾弑君”为由诛杀赵氏,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皆被杀,赵氏几近灭族,此即“下宫之难”。
分晋立国
如果赵氏真的被灭族,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家分晋”。多亏“天佑赵氏”:赵朔的“遗腹子”——也就是被后世成为“赵氏孤儿”的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救助下幸运地躲过了“下宫之难”并长大成人。赵武后来被晋景公恢复田邑与官职。
如果用八个字形容晋国接下来的形势,可以说是“六卿争权,公室式微”。卿大夫不仅与晋国公室存在博弈,卿大夫之间也在互相蚕食,以下是《史记》中的实例:
· 晋悼公元年(前572年),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
· 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逞攻入曲沃,后被曲沃人所杀,栾氏被灭;
·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六卿诛杀晋国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
·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范吉射、中行寅伐赵鞅,荀栎、韩不信、魏侈伐范、中行;二十二年(前490年),晋军打败范氏、中行氏,范吉射、中行寅逃奔齐国;
·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知伯与赵氏、韩氏、魏氏共分范氏、中行氏领地。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出公欲伐知、赵、韩、魏四卿,四卿反攻出公,出公逃奔齐国途中去世;
· 晋哀公四年(前438年),赵襄子(赵毋卹)、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联合杀知伯,尽并其地;
· 晋烈公十九年(前397年),周威烈王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
· 晋静公八年(前349年),赵敬侯(赵章)、韩哀侯(韩?)、魏武侯(魏击)废静公,赵、韩、魏三家分晋。
胡服强兵
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在战国之初,赵国国力并不算强,在与各诸侯国的攻伐战中也是鲜有胜绩,这种情况直到赵武灵王继位之初都一直在延续:
· 赵武灵王九年(前317年),赵、韩、魏联合攻秦,被秦军斩首八万;同年,赵军在观泽败于齐军;
· 赵武灵王十年(前316年),中都与西阳被秦攻取;
· 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年),蔺地被秦攻取
……
此时的赵国,南有魏、韩,北有燕、匈奴,东有齐,西有林胡、楼烦、秦,腹心之地有中山,虽然还没到“危急存亡之秋”,但是腹背受敌的局面着实让赵武灵王寝食难安。穷则思变,在与匈奴作战过程中,赵武灵王意识到骑兵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在力排众议后,开始推行“胡服令”。再来看看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国的发展:
· 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略中山地,至宁葭;略胡地,至榆中;
·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攻中山,中山献四邑求和;
·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复攻中山。赵国势力向北到达燕、代,向西到达云中、九原;
·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后,自号“主父”并继续对外用兵。赵武灵王甚至穿胡服进入秦国,亲自勘察秦国地形;
· 赵惠文王二年(前297年),赵武灵王与楼烦王会面并征调其军队;
· 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灭中山国,北方归顺;赵武灵王长子赵章被封在代地(安阳县);
· 赵惠文王五年(前294年),“沙丘之乱”中代王赵章被杀、赵武灵王被饿死;
· 赵惠文王九年(前290年),赵、齐联合攻韩,至鲁关;
· 赵惠文王十一年(前288年),赵从魏手中夺取河阳;秦从赵手中攻取梗阳;
· 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赵、秦、韩、魏、燕联合攻齐,攻取灵丘;
·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为将,攻取齐国昔阳;
· 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年),攻打魏国伯阳;秦伐赵,夺两城;
· 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秦夺赵石城;
· 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再夺赵两城;赵将伯阳归还于魏;赵奢为将,攻取齐国麦丘;
·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廉颇为将,攻取魏国几城;
·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为将,攻取魏国房子、安阳;
· 赵惠文王二十五年(前274年),燕周为将,攻取齐国昌城、高唐;同年,赵、魏联合攻秦,败于华阳;
· 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年),从东胡手中夺取代地;
· 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
·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韩联合伐赵,赵奢为将,大破秦军;
……
赵惠文王时期,赵一度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仅次于秦的国家。
走向衰亡
然而,一时风头无两的赵国并没能扛着“抗秦”大旗继续向前,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秦、赵两国因争夺韩国上党郡而爆发长平之战,双方对峙长达两年半;六年(前260年),赵国中秦国反间计,撤廉颇、用赵括,结果被秦将白起打败,赵军四十多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此后,秦、赵又爆发邯郸之战;两年后(前258年),赵联合楚、魏,重创秦军,暂得喘息之机;十五年(前251年),燕大举伐赵,廉颇为将,大破燕军并在次年(前250年)将燕国都城包围;十八年(前248年),秦军攻取赵国三十七城;二十年(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秦军攻取赵国晋阳;二十一年(前245年),廉颇为将,攻取魏国繁阳;同年,廉颇逃亡魏国;
· 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李牧为将,攻取燕国武遂、方城;三年(前242年),庞煖为将,攻燕;四年(前241年),庞煖率赵、楚、魏、燕四国军队攻秦国蕞地,没能攻克;同年,攻取齐国饶安;九年(前236年),攻取燕国貍城、阳城;
· 赵幽缪王二年(前234年),秦军攻打武城,赵军败;三年(前233年),秦军攻打赤丽、宜安,李牧率军抵挡;四年(前232年),秦军攻打番吾,李牧击退秦军;七年(前229年),秦军攻打赵国,李牧、司马尚为将抗击秦军;后来,李牧遭陷害被杀、司马尚被免,赵军大败,赵幽缪王投降;八年(前228年),秦军攻陷邯郸;
· 代王嘉六年(前222年),代王降秦,赵国亡。
[后记]
战国七雄中,赵与秦共祖,两国在军事上都很强大,而且都人才辈出。那么,为什么最后一统天下的是秦而不是赵呢?我想到了以下两点:
外因:秦国地理位置在七国中可谓得天独厚:进可攻,退可守;
内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整个国家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赵国虽然有“胡服令”,但改革仅限于军事,并未激发出赵国全部潜力。
——2022.2.15
相关阅读
「悦读」《史记·郑世家》讲了什么
「悦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了什么
「悦读」《史记·楚世家》讲了什么
本文由Yan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