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眇解》|心中无敌,则天下无敌
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
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图片
图片
图片
圣人的心与民众的心是联系在一起的。圣人行事的无常,是因为百姓的无常。圣人无常心,是因为以天下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天下人的愁苦忧虑为自己的愁苦忧虑。因此,圣人的决策时常是变幻无常的,但这只是圣人以一颗平和仁爱的心面对外界变化的外在呈现,他的内在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爱。他会因为各种因缘去调整决策,将民众永远放置在心中,去体恤民众的需求。
圣人对于那些善良而又纯真的人,会以同样的善良与纯真对待他们;对于那些不太良善的人,也会同样地善待他们。以一颗平等的清净心来对待善者与不善者,这才是真正的善的德行。
圣人对于那些信任他的人,会给予他们同样的信任;而对于那些不信任他、甚至怀疑他的人,他依然相信他们可以变得更好。由此,圣人拥有了真正的信靠天地、承载万物的德行。
有道的圣人在天底下有聚合大家、稳固民众的能量。因为他以天下人的心为自己的心,以天下人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以仁爱之心去包容、善待天下人,所以,天下百姓皆臣服于他,归于一心。如同孩子找到了母亲温暖、安宁的怀抱一样,有道的圣人对于天下的百姓也如同天地父母一样,把民众视为自己同等疼爱的孩子,如同对待子女般爱护着他们。
第五十章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一个君王不明白事物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很容易用自我固有的经验与知见去引领百姓,干涉事物的发展轨迹,就会干扰民心,出现越帮越乱的局面。(本段多余请忽略)
三界之内,芸芸众生,出则生,入则死。三界之外别有洞天,三界之内生死有命。
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三种:贪图享乐、贪生的人,在十个人里面有三个人;恐惧死亡、害怕死亡的人,又占了三个人;另外还有三个人,则在生与死之间,忙忙碌碌,直到耗尽整个生命。
为什么大部分人的生命状态都是如此呢?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找到生命究竟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宇宙的实相究竟是什么。所以,才会贪图生、恐惧死,才会陷入对生命的执着中。
我曾听闻,那些明道且参透生死的人,他们散发着慈悲大爱的能量场,对一切事物都没有对立,只有接纳与包容。所以,当他行走在路上,即使路旁经过了凶猛的犀牛与老虎,他也不会受到攻击和伤害;加入军队,在战场上即使不披盔甲,也不会遇到杀害他的士兵。
当他路遇犀牛,犀牛自然将它锋利的角收起来,而不去攻击他;猛虎也能感受到他的友善,没有敌意,从而收起爪子,不去攻击他;士兵见到了明道之人,会感受到此人正气凛然,坦坦荡荡,毫无伤害他人之心,而他所携带的一身正气,会让士兵自动放下兵器与戒备,臣服于此种正义的能量。
为什么一位参透生死、明道之人能够不被犀牛、老虎、兵器所伤害呢?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在圆满,心中没有能被他人伤害的地方。
所以,心中无敌,则天下无敌;心中没有伤害与被伤害,只有慈悲与爱,就自然处在一个没有伤害与被伤害的和平世界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