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籍籍无名,死后200余年名满天下,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文人,他是山东淄博人。蒲松龄一辈子活了76岁,他的理想是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能够谋取个一官半职就知足了。事实上很无奈,终其一生他只是个私塾的教书先生。清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依旧以八股文为主,直到殿试环节才有关于时政的策论内容。这样的考题不适合充满想象力的蒲松龄,无怪乎他屡次名落孙山。从现代人的观点看待,蒲松龄无缘科举是件好事,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官吏,多了一个文学家、小说家。
蒲松龄在文学创作方面很有天分,除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外,他还有文集十三卷、诗集六卷、词集一卷,杂曲若干。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的。蒲松龄的父亲因为科举不利,无奈之下弃儒经商。到了蒲松龄这一代生活仅仅能够温饱,他28岁开始正式成为私塾先生,其间还会偶尔出游为官吏做幕僚,在游历四方的同时搜集整理创作素材。生活坎坷,造就了他顽强刚直的性格,他把满腹的牢骚不满写成故事,让世人去评说。他曾经说过,“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创作成了他的生活动力,他要借鬼狐妖魅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鞭笞黑暗,歌颂美好。
《聊斋志异》中有将近500个故事,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描写爱情,反抗礼教,追求婚恋自由,这些内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第二个主题是描写生活中的假丑恶,比如在《席方平》中,借主人公在地府的遭遇,讽刺现实社会中官场的黑暗。第三个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比如在《王子安》的结尾点评中详细描写读书人参加科举时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
人们常说,逆境出人才,不过这样的人才付出太多太多,所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特别爱写一些善良多情的美好爱情故事。故事中的青年男女虽然遭受重重磨难,最后还会幸福长久。《聊斋志异》中包含大量人鬼相恋、人妖相恋的故事,蒲松龄这样创作是有时代背景的。康熙皇帝曾经搞过文字狱,很多文人害怕卷入是非,就采用了“影射时弊”的手法。从艺术效果来看,这样的创作手法赋予作品魔幻主义色彩,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蒲松龄在世之时没有看到《聊斋志异》刊印发行的盛况,到了乾隆年间才有人出资印制这部作品。在近现代,鲁迅先生对《聊斋志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郭沫若也说过,“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直到蒲松龄去世后200多年,《聊斋志异》才得到了公允的评价。
【白话文+文言文】聊斋志异(原文+译文+注音+注解)初中、成人均可版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古代民间故事书籍淘宝月销量106¥19.8¥49.8购买拓展阅读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史书说:蔡伦,考古专家说:未必
看看这几幅绘画作品能否表达“加油”、“不哭”的主题
通过细节刻画传递真情实感,张风画动静结合的山水《萧山高士》
你知道吗,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叫总理衙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