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中庸之法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从情感、私心的角度来探讨“道”的心态变化。上天没有感情道不存在情感,所以无所谓仁或者不仁,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应验了那么一句话:少说话威信高,多吃鸡蛋营养好。那么为什么要讲中庸之法呢?是上天的不公还是天道的不仁,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的哲理所在,不管是人或高等生命都逃不脱私,有了私或者私欲那么在做事的时候就不会做到不偏不倚,既然做不到那么我们就恪守中庸。

  程朱理学讲:理是万物的起源,他是善的,善是本性,是社会的礼。如果无法做到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天道,无法成为圣贤,还会迷失在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则不会偏离天道。

  

  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无为而治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此,有道的天地没有私情感情,他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人偶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事万物自生自灭,得道的人也是这样没有情感,同样对待每个人就像对待人偶一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百姓自生自灭。一个风箱中间看似是空的,但是它吹出的风是无穷无尽的,越鼓动风会越大;天道也是一样就像风箱看似什么也没有,谁都抓不到,却是无穷无尽的生生不息,它深奥而复杂。

  

  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夸夸其谈,用自己认为对的私心教育别人行事,还不如恪守中庸之道。这样的话是不是会管用?观众朋友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