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二野的三号人物,55年授上将,后来为何销声匿迹了?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共同见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华儿女在祖国的庇佑下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祖国奉献一生的革命先烈,之所以有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才守护住了如今这壮丽河山。

  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强悍的中原野战军被称为“二野”。

  二野由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主要代表人物组成。

  其中被称为“活地图”的革命志士——李达,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可这位被授予开国上将的英雄人物,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呢?

  

  1905年,陕西眉县一户贫寒人家出生了一个瘦小的男孩,他叫李德三,后改名为李达。

  和所有父母一样,李达的父母希望孩子拥有优秀的人生,希望他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贫寒处境,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

  由于家里贫穷,李达从小便边学习边给地主打短工。

  父母都是文盲,但希望李达不要走他们的老路,所以四处借钱供养他读书。

  

  李达不负父母期望,从小刻苦学习,之后考入省立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满腔热血的李达,多次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

  1924年,李达回到家乡当了小学老师。

  学校期间他接触了大量进步思想,不断学习,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军事理论。

  但做老师终究不是他的夙愿,他的理想在军旅,从小他的心中就萌发了当兵的想法。

  

  1926年,21岁的李达考入军官学校继续学习。

  毕业后的李达通过自己的突出表现被选为国民革命军排长,后来升为旅部参谋。

  虽然自己从基层做到了旅部参谋一职,但他始终找不到革命的意义是什么,革命的未来在哪里?

  这个问题一直徘徊在他的脑海里。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三次反“围剿”中央苏区失败后。

  此时他选择不再徘徊,果断跟随赵博生等人率领战士们发动了宁都起义,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中。

  此时的李达才发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决定在这里大展拳脚。

  

  李达在军队中表现突出,在数次战役中获得领导的赞赏。

  作战时他不仅聪明灵活地击退敌军,还懂得与战友协同作战,拥有出众的领导指挥能力。

  1936年被任命为红二军参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达加入了八路军129师与“二野”代表人物之一的刘伯承成为抗日伙伴,一同献策抵御外敌。

  

  1938年12月,李达被任命为129师参谋长。

  在此期间,他非常注重侦察工作,作战前早已对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也是他之后一贯的作战模式,为我军大获全胜做足了功课。

  在晋冀鲁豫攻势作战中,李达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随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1948年5月,李达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指挥了一系列战役,并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淮海战役后,中原野战军也称第二野战军,李达成为了二野的第三号人物。

  之后二野三人组被认为是协同作战的“铁三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次深夜行军时,前卫部队连续三次走错了路,都被李达及时发现加以纠正,才没有发生问题。

  

  李达对地理位置极其敏感,复杂的作战地形他看一遍就可记住,并在脑海里自动呈现出了地形三维立体图像。

  在作战中,凭借这一本领,再复杂的地形,士兵在他的指挥下多次大获全胜。

  在一次战役中,李达为了避免我军与敌军正面交锋,他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确地预料到了敌军的行进路线,最终完美避开了敌军,真是料事如神呐。

  部队当时人员有限,装备不整,李达就着眼于军事训练,以此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李达还亲自参与到投弹和刺杀的教练工作中去,有很多指战员深受李达言传身教的影响,后来都成长为出色的参谋人才。

  李达的军事训练本领也是无人可敌,为部队培养作战、通信、侦察、管理等专业人才。

  此时的李达已经成为二野部队作战必不可少的一员猛将,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达担任志愿军参谋长,到上甘岭勘察工事和地形,提出许多独到建议,被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同志赞誉为“诸葛先生”。

  

  建国后,李达被派往西南军区进行剿匪工作。

  他的到来,让西南区匪徒闻风丧胆,没过多久悍匪就被清剿干净了。

  之后再没有悍匪敢出现于此,李达为此地带来了安宁与平和,是人民心中的伟大英雄。

  1953年4月,李达被任命为志愿军参谋长,身在此岗位的李达丝毫没有自满骄傲,而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

  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党、为人民办实事,继续将自己奉献给祖国。

  

  1955年,李达获得上将军衔。

  他表示:什么军衔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人民做了什么,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因为他感受过最底层人民的艰辛、无奈,生活在战乱年代下的人民,苦不堪言,他想改变人民这样的境遇,他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最终做到了。

  因为有他们的英勇奋战,人民才迎来了全新的生活。

  可自那以后,李达上将就销声匿迹了,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李达被封为开国上将后,便担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这一职务,此职务主要负责南京军事学院管理和军队训练。

  五十年代前期,由于苏联在抗美援朝等其他方面给予了中国极大帮助,中苏两国关系密切。

  在当时两国交往密切的形势下,李达便运用了苏联军事管理及训练的教材,还时常邀请苏联顾问到学校做讲座,吸取借鉴其在军事管理和军队训练的优秀方法和思想。

  

  可五十年代后期,由于苏联对中国在军事需求方面和一些历史问题上慢慢转变了态度,导致中苏关系紧张了起来。

  上级领导认为李达在学院管理和军队训练上应该使用本国以往的管理和训练模式,使用我们自己的作战思路。

  在中苏关系如此紧张的形势下,李达不应该引用苏联教材,应该极力抵制有关苏联的一切文化和思想,反对照搬苏联相关军事经验。

  

  可李达觉得虽然中苏关系目前较紧张,但他们的教材和对军事的借鉴我们应该慷慨接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执拗的李达最终被定为是“教条主义”,李达等学院的多名高级将领遭到了错误批判。

  随后,李达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被关押了整整四年。

  在关押期间,他丝毫没有过激行为,而是在关押期间继续学习。

  

  之后有人问他因何被关押,又因何被释放。

  他却轻描淡写地说道:“稀里糊涂被关押,稀里糊涂被释放。”

  悲惨的遭遇丝毫没有影响李达豁达的人生认识。

  虽说勉强写过检讨书,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关押期间一直保持军人的威严,从没有委曲求全。

  身处恶劣环境下的李达,依然坚守自我。

  

  1972年10月,李达被重新重用,回到了解放军担任副总参谋长,兼任解放军体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继续奉献在我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上,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

  1993年7月12号,李达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李达担任参谋长长达四十二年,沉着勇敢,足智多谋,战功显赫的他荣获“好参谋长”称号。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为了纪念李达,在李达的故居建起了他英勇的雕像,雕像中的李达铮铮铁骨,精神抖擞地眺望远方。

  李达的故居成为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其革命故事被改编成教案,作为爱国教育的典范教材。

  表达了后辈对这位开国上将的敬畏之情,同时不断提醒人们要对这种革命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珍惜千千万万革命前辈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的万世太平。

  

  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李达,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得到过无数称赞,也受过错误批判,但他对祖国的深情从未变过。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应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不负祖祖辈辈的期望。我们每个人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生我们养我们的中华大地。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举报/反馈